天天看點

狄仁傑臨終前,曾苦勸武則天重用一人,5年後才發現其手段真高明

作者:向日葵愛曆史

請大家在閱讀前,先點選上面的“關注”,感謝各位的支援,希望能給大家帶來良好的閱讀體驗,并與您分享閱讀的快樂!筆者後續将會為大家帶來更多的精彩故事。

700年,武周宰相狄仁傑已經年近七旬了,處理政務之事不再像以往那樣得心入手了,為此,武則天召狄仁傑進宮面聖,讓他舉薦一個德才兼備的青年才俊來承接他的位置。

狄仁傑臨終前,曾苦勸武則天重用一人,5年後才發現其手段真高明

二人見面之後,武則天便直抒胸臆地開口問道:懷英啊,朕希望你能夠舉薦一位德才兼備的賢才來擔任宰相一職,你看朝中那位臣子适合這個位置?

狄仁傑聽後,遲疑了片刻,然後回答道:陛下,如果您要的是頗具文學造詣的賢才,那麼微臣就向你推薦李峤、蘇味道這二位臣子來擔任宰相之職,但如果陛下要選用奇才的話,那麼微臣就向陛下推薦荊州長史張柬之,此人雖然年齡比較大,但做事沉穩,可以擔任宰相一職。

狄仁傑臨終前,曾苦勸武則天重用一人,5年後才發現其手段真高明

武則天聽後,有點詫異,但還是随後将張柬之進行了提拔,将他提拔為洛州司馬。

《新唐書》:長安中,武後謂狄仁傑曰:“安得一奇士用之?”仁傑曰:“陛下求文章資曆,今宰相李峤、蘇味道足矣。豈文士龌龊,不足與成天下務哉?”後曰“然。”仁傑曰:荊州長史張柬之雖老,宰相材也。用之必盡節于國。”即召為洛州司馬。

過了一段時間,狄仁傑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已經到了生命的盡頭,武則天知曉這個情形之後,就匆忙趕往狄仁傑的府中去看望他。

在看望之餘,武則天再一次讓狄仁傑舉薦賢才,而狄仁傑則是拖着病軀對武則天說道:陛下,微臣先前給你推薦的奇才張柬之,你還沒有重用呢?

武則天聽後,一臉疑惑地說道:朕已經提拔他了,将其提拔為洛州司馬了。

狄仁傑一聽,臉色不悅地說道:陛下,微臣向你推薦的張柬之可是宰相之才,您有點大材小用了,将其任命為一個區區的司馬,屬實有點屈才了。

武則天一聽,頓時有點不好意思了,于是乎她結束對狄仁傑的看望之後,便一道聖旨将張柬之提拔為秋官侍郎,在狄仁傑病逝之後,又将其提拔為宰輔之臣。

《新唐書》:它日又求人,仁傑曰:“臣嘗薦張柬之,未用也。”後曰:“遷之矣。”曰:“臣薦宰相而為司馬,非用也。”乃授司刑少卿,遷秋官侍郎。

我們都知道當時朝中不乏後起之秀可以推選,那麼狄仁傑為什麼要在臨終前,頻繁勸誡武則天啟用一個年歲漸高的張柬之呢,狄仁傑的目的何在呢?

“神龍政變”方顯狄仁傑手段之高明

705年元年,此時離狄仁傑病逝已有5年的時光,但是宮中卻發生了一場巨變,朝中的文武大臣乘着武則天病重之際,突然舉兵發動兵變,殺掉了張易之、張昌宗兄弟,然後武力逼供武則天退位,武則天見大勢已去,便宣布退位,将皇位讓于太子李顯,太子李顯則順利登基,是位唐中宗。

狄仁傑臨終前,曾苦勸武則天重用一人,5年後才發現其手段真高明

這場宮廷巨變正是流傳千古的“神龍政變”,而“神龍政變”的發起者正是狄仁傑臨終前推薦的老臣張柬之。

而這場“神龍政變”,看似最大的功臣是張柬之,但實際上最大的功臣卻是已經病逝5年之久的狄仁傑。

狄仁傑臨終前,曾苦勸武則天重用一人,5年後才發現其手段真高明

狄仁傑生前曾積極力推李唐皇室成員恢複李唐神器,但是由于當時武則天身體狀況尚可,再加上武氏集團的強大,使得狄仁傑根本沒有任何機會恢複李唐神器。

而狄仁傑的歲數不斷地在增長,身體狀況每日愈下,這就使得狄仁傑明白他自己無法在有生之年完成這個艱巨而又宏偉的任務。

于是乎,狄仁傑就開始在朝中物色能夠完成這個任務的人選,但是物色來物色去,朝中的文臣武将要不是忠于武氏集團的,要不就是一些沒有任何施政經驗的年輕官員,狄仁傑沒有辦法,最終選擇了歲數比自己還要大的張柬之。

狄仁傑選擇張柬之無非有三個原因:

——第一個,張柬之忠于李唐皇室,始終都以恢複李唐神器為己任。

張柬之出生于唐高祖時期,成長于唐太宗時期,在這個時期他考中進士,出仕為官,擔任清源縣丞。

《舊唐書》:張柬之,字孟将,襄州襄陽人也。少補太學生,涉獵經史,尤好《三禮》,國子祭酒令狐德棻甚重之。進士擢第,累補青城丞。

我們都知道唐太宗時期到唐高宗初期,是大唐王朝最為鼎盛的時期,當時,政清民和,百姓安居樂業,一切欣欣向榮。令為官的張柬之無比自豪。

狄仁傑臨終前,曾苦勸武則天重用一人,5年後才發現其手段真高明

但是等到武則天掌權後,一切就變了,武則天恃寵而驕,大肆啟用自己的心腹入朝為官,對李唐皇族展開了無休止的殺戮,張柬之為此是憤怒不已。

武則天稱帝之後,張柬之曾因為政務之事情,觸怒了武則天,被武則天訓斥之後,貶到了外地為官,被貶到外地為官的貶到心系江山社稷,曾多次上谏武則天施政之舉,但是都遭到了武則天的否決,這就使得張柬之對于武則天越來越厭惡,心中便心生了擁立李唐皇室,恢複李唐神器的想法。

——第二個,張柬之資曆老,頗有聲望。

張柬之曆經三朝,先後經曆過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個時代,是唐王朝時期頗有名望的老臣,他先後擔任過清源縣丞,監察禦史,中書舍人,合蜀二州刺史、以及荊州長史,經曆比較豐富,經曆過大場面,是一個能夠扛得住事情的官員。

狄仁傑臨終前,曾苦勸武則天重用一人,5年後才發現其手段真高明

——第三個,張柬之人緣較好,好的人緣将能夠令他走得更遠。

張柬之能夠出任宰相一職,不僅是因為狄仁傑的推薦,這裡面還有老臣姚崇的推薦,武則天曾召見姚崇,讓其在百官中推薦合适的人選擔任宰相一職,姚崇聽後,便毫不猶豫的将年紀歲老,卻辦事牢靠的張柬之推薦給了武則天,武則天一看朝中兩位重臣都推薦張柬之,便将張柬之封為宰相,主持朝政。

《舊唐書》:長安中,召為司刑少卿,遷秋官侍郎。時夏官尚書姚崇為靈武軍使,将行,則天令舉外司堪為宰相者。崇對曰:“張柬之沉厚有謀,能斷大事,且其人年老,惟陛下急用之。”則天登時召見,尋同鳳閣鸾台平章事。未幾,遷鳳閣侍郎,仍知政事。

如果說狄仁傑推薦張柬之是為了讓他日後恢複大唐神器,那麼姚崇推薦張柬之為宰相,那就是因為張柬之有個好人緣,姚崇非常欣賞他的為人和做事,是以才會在武則天面前大力推薦他。

狄仁傑臨終前,曾苦勸武則天重用一人,5年後才發現其手段真高明

張柬之在發動神龍政變前,是勢單力薄的,手上也沒有兵權,為此,他找到了大将軍李多祚,桓彥範、敬晖等人,将自己想要恢複大唐神器的想法告訴給了幾人,希望這些人能夠助他一臂之力,而這些将領和官員對于張柬之的為人處世都是十分佩服的,因而都答應了張柬之的請求,在神龍政變上,為張柬之沖鋒在前,斬殺了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順利擁立太子李顯登上了帝位,完成了狄仁傑生前的夙願。

是以我們綜合以上三點,就能夠看出狄仁傑不僅是一個慧眼識人之人,更是一個擅于布局,手段高明的政治家,他臨終前的一個布局和安排,在5年之後将武則天拉下皇位,恢複了大唐神器,可謂是令人歎為觀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