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玉蟬,亦不隻是蟬

作者:朝隆合老王說玉

夏,窗外一片蟬鳴,一句三疊,高低分明,聲聲入耳。蟬,是夏日的代表。甲骨文蔔辭上的“夏”字,就是一隻蟬的樣子。

玉蟬,亦不隻是蟬

在中國古代文化裡,蟬亦不止是蟬,是人精神的外化。

它在地下黑暗的泥土中“苦修”多年,厚積薄發,隻待一夏,破土而出,褪去外殼,振翅而飛,一鳴驚人。古人認為蟬栖于高枝,飲露水,脫俗潔淨。是以在古人心中它自成高雅與清廉的意象。千百年來,蟬入詩入畫,成為文人墨客筆下的常客。

玉蟬,亦不隻是蟬

曹植《蟬賦》贊曰:“實澹泊而寡欲兮,獨怡樂而長吟。聲皦皦而彌厲兮,似貞士之介心。”

《史記屈原傳》中說:“蟬,蛻于濁穢,以浮遊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污垢。”

唐初詩人虞世南《蟬》,寫道:“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以蟬入玉,佩于身,示己亦醒己。

玉蟬,亦不隻是蟬

另外,蟬需褪殼這種特性,也被古人看做是不死的象征。自漢代以來,皆以蟬的羽化比喻人能重生。将玉蟬放于死者口中稱作含蟬,寓指精神不死,再生複活。

明清以後玉蟬作為口含器相對較少,大多用來佩戴。佩在腰間寓意“腰纏萬貫”,佩在胸前寓意“一鳴驚人”。如果玉蟬伏在樹枝上,則諧音金枝玉葉。

玉蟬,亦不隻是蟬

玉蟬工藝當中,最廣為人知的要屬“漢八刀”了。所謂“八刀”并不是說隻雕刻了八刀,“八”隻是個約數,用來形容其線條剛勁有力,刀法簡練,看似寥寥幾刀,而器物的神韻盡出,令人歎服。而且用刀時講究左右對稱,形成如漢字“八”似的效果,十分特别。

玉蟬,亦不隻是蟬

于今日,在很多人的心中,蟬也代表着樂趣。那是一段有關童年的記憶:一群孩子,拎桶的,拿竿的,拿網的,吆喝着,捕蟬去。蟬鳴聲中亦有孩子們的歡笑聲。如此,便很美好。

這些記憶亦見之于各類文學作品之中,汪曾祺先生的《蟬》中說:“北京的孩子捉蟬用粘竿,頭上塗了粘膠。我們小時候則用蜘蛛網。選一根結實的長蘆葦,一頭撅成三角形,用線縛住,看見有大蜘蛛網就一絞,三角裡絡滿了蜘蛛網,很黏。瞅準了一隻蟬,輕輕一捂,蟬的翅膀就被粘住了。”

玉蟬,亦不隻是蟬

從古至今,蟬在在東方語境中,都不隻是自然之物,還具有文化屬性。蟬中亦有禅意,聽蟬聲如沸,悟“大鬧之中有大靜”。古代佛門弟子修行也會選擇伴着蟬鳴,蟬噪心愈靜,有一種“何處惹塵埃”的了悟。

玉蟬,亦不隻是蟬

蟬,不隻是蟬。暑氣将盡,蟬鳴漸遠,可留玉蟬在手,憶夏憶流年,體悟古人心境,感受玉之溫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