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七月第一周,香港社交媒體釣魚群組裡突然爆發出前所未有的喜悅:“滿載而歸、開船最爆、又釣爆了、全船超過100條、全船超過300條、個人釣起14斤、人人舍不得走……”
被幸運砸中的釣友們曬出豐盛魚獲,滿眼一片金黃,個個喜笑顔開,天降幸運不胫而走。
更多釣友開始租船出海,人均500港币的釣魚船立即供不應求。就算工作日出海釣魚也要提前一周預定才能争到船。但隻要搶到船,人人都能滿載而歸。一時間,不分晝夜都有人租船出海釣魚。
1
突然爆釣的并不是所有魚類,暴增的隻是一種魚:金鲳。
阿水 釣魚專家 :
“今年7月頭就很厲害,不停地吃,總之是個個都是撲着去。它那邊走,我們這邊釣。”
根據釣友們曬圖顯示的熱門海釣地點,7月第一周後同時出現大量金鲳魚的地點遍布整個香港周邊海域。
釣友們還注意到咬鈎的鲳魚不光數量多而且大小相近,釣友們在社交媒體上推測:香港附近海域7月起突然暴增的金鲳魚幾乎可以肯定不是野生,而極有可能是人工養殖的。這麼多的養殖魚又為何會突然出現在香港周圍海域呢?
2
阿水前不久出海一天就釣足了300條鲳魚,這一次海釣船還配備了先進的海底探測系統,隻要魚群靠近就能立即發現。
一小時航程後,到達熱門海釣地點蒲台島,此前香港衆多釣友就在這裡大舉收獲金鲳魚。此時已經有海釣船捷足先登,阿水也迫不及待準備大展拳腳——準備魚竿、戴好裝備、裝上魚餌,準備開始釣魚。
大半天努力後,整個蒲台島海域阿水隻收獲了零星魚仔,而且沒有一條金鲳魚。總算有大魚上鈎,阿水很興奮,但可惜也不是鲳魚。
先進的魚群探測系統也沒用上,滿心期待化為烏有。阿水讓海釣船換了幾處地方還是沒有起色。金鲳魚群就像突然出現一般又突然不見蹤影,海釣專家阿水和Bonnie也猜不透,它們是被釣完了,還是遊去了别處?它們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3
網上釣魚群組裡已經在猜測:這些大小接近、突然暴增的金鲳魚很可能來自廣東陽江沿岸的深海網箱養殖場,七月初台風“暹芭”在茂名陽江一帶登陸,摧毀了大量深海養殖網箱,大量養殖金鲳魚趁機逃走,幾天後遊到了香港周邊海域。
陽江海域距離香港僅200餘公裡。是不是真如釣友猜測,突然暴增的金鲳魚來自陽江遭台風毀壞的沿海網箱養殖場呢?
此時距離台風“暹芭”過境已将近一個月,衆多網箱仍未修複,回想台風當天更是一片狼藉。
陽江養殖戶:
“那個風啊、浪啊,十幾米高,沒有一個網箱能承受得起,所有網箱都是百分之百爛,打到沒有皮了,很多網箱都打到岸上去去了,還在海裡面的都沉到海底了,剩下的隻是寥寥無幾。”
香港中文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助理講師 李鈞傑:
“我覺得這次台風對漁排造成的破壞,主要有兩大因素,第一就是風力,台風登陸的時候風力非常的強勁。但是另外伴随着這個強勁的風力和它裡面的氣壓變化,就是有風暴潮的影響,那麼風暴潮其實說的就是海浪沖擊到漁排,我覺得這兩個因素加在一起,就令到這次沿岸的地方受到很大的影響。”
陽江位于廣東省西南部,海域面積1.2萬平方公裡,岸線極長,深海網箱養殖業發展很快,2021全年漁業産值将近190億人民币,其中海水養殖占九成以上。
香港海鮮聯合總會主席 李彩華:
“網箱養殖有一個好處是什麼呢?它不怕天冷的,因為它沉到海底,海底的水溫到天冷的時候比水面更加暖的。”
但台風“暹芭”一次性就卷走了3%的漁業産值和幾乎全年的收獲。
香港海鮮聯合總會主席 李彩華:
“魚就在那個網裡走散了。我相信不僅是香港,可能去到海南島、去到湛江、廣西那邊都可以釣到,就是整個南中國海都可以釣到這些魚,因為走失的魚數量很大。”
從來訪者口中,這些深海網箱業主第一次知道了他們辛苦養大卻在一夜之間盡數逃走的養殖魚的下落。
記者:“你看到我們養的魚被台風弄過去,被台風搞過去,他們那邊釣到,你心裡是怎麼想的?”
陽江養殖戶:“他們釣到肯定爽啊,我們這裡肯定不行啊。”
4
廣東省農業廳說台風“暹芭”對陽江市陽西縣的深水網箱造成毀滅性打擊,為近二十年來最嚴重,很多養殖戶一邊心痛損失,一邊擔憂今年下半年是否還有類似氣候災難。
哥倫比亞大學拉蒙特-多爾蒂地球觀測研究所終身研究教授 袁小軍:
“在亞洲還有一個更特别的情況,由于氣候變化,亞洲的台風強度增加,這是可以觀測到的,也就是說強台風的數量增加,70年代平均每年大概有一個強台風,那麼現在大概每年有4個強台風。”
袁小軍是位于紐約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拉蒙特-多爾蒂地球觀測研究所終身教授,她與廣東省陽江市相隔14000公裡,她也留意到了這次台風對太平洋西岸漁業造成的損失。
哥倫比亞大學拉蒙特-多爾蒂地球觀測研究所終身研究教授 袁小軍:
“我們碰到了比以前更強的台風,正好途經了他們的養殖海域,是以就對他們産業造成了以前沒有見到的、這麼大的損害。”
密切關注台風的還有香港海鮮聯合總會主席李彩華,他也是香港資深的海鮮批發商,水面魚排遭台風襲擊損失慘重的經曆,他遇過多次。
香港海鮮聯合總會主席 李彩華:
“以前香港都試過,香港台風打爛,魚都跑出來。釣魚友釣到大石斑,很多船釣到魚,都是跟這個情況一樣。”
1970年代香港經濟起飛,人口也從300多萬猛增到近500萬,海産品靠自然捕撈已供不應求,利用近海的人工養殖業迅速發展。
香港海鮮聯合總會主席 李彩華:
“七十年至七幾年開始,養殖業開始慢慢蓬勃起來。那些九大簋(盛宴)肯定會有海鮮,吃一條魚,蒸蒸魚。那個時候如果大風大浪、天氣不好,沒有船出海就沒有魚吃了。沒有魚吃後面那些養殖魚業就開始蓬勃起來。”
中國内地的《水産學報》披露:到2019年,廣東、海南、福建沿海地區的普通養殖網箱就有140萬隻。這些網箱大多為方形,長寬高約3-8米,放置在水深15米以内的近海裡;2000年前後挪威發展出大型深海網箱養殖技術,并很快傳入中國;2019年深海網箱也接近2萬隻,這種大型網箱周長從60到120米不等,養殖地點開始侵入超過15米的海深處,也就是說一個深海網箱至少要占據一塊15米高、底面積接近标準籃球場大小的海體。
《水産學報》認為從普通網箱到深海網箱,“抗風浪性能”和“産業水準”都更強,比如2019年,140萬隻普通網箱出産了55萬噸海魚,而接近2萬隻深海網箱就養出了20萬噸海魚,平均每隻深海網箱一年産量就有2噸。李彩華估計一隻深海網箱一年養成的可上市海魚就有4000條,香港冰鮮海魚8成以上就來自廣東沿海的深海網箱。
有源源不斷的需求和不停發展的技術,人類侵入海底更深、占據海域更廣,從海洋的擷取在更新。但有趣的是,海洋的另一個産物飓風、台風也在更新。
哥倫比亞大學拉蒙特-多爾蒂地球觀測研究所終身研究教授 袁小軍:
“那麼從80年代開始,就有系統的、準确的資料來對台風和飓風進行追蹤,在這40多年的時間裡頭,這些資料可以确定的是什麼?飓風、台風的強度增加了,飓風、台風的降雨量增加了,飓風、台風引起的風暴潮增加,飓風和台風更新的速度變快了。”
5
在這個複雜系統裡,還有另一對有趣但同樣複雜的關系:飓風、台風等極端天氣來臨時,誰會受損?誰會受益?
香港中文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助理講師 李鈞傑:
“在歐洲發生了大規模的熱浪,除了影響農業之外,就連那些運貨的船因為河道的幹涸而影響到貨運業。但是在這個夏天,在法國西面近海的地方,他們反而因為這個熱浪海水得到更快蒸發,今年海鹽的收成是破紀錄的高,這個是剛剛發生的,其中一個所謂此消彼長的案例。”
香港中文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博士李鈞傑留意到了今年北半球持續熱浪這一極端天氣下,不同主體利益此消彼長、悲歡各異的複雜故事。
香港中文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助理講師 李鈞傑:
“但是我認為這個情況不會持久,因為随着全球暖化加劇下去,我覺得大家受到的影響一定是多過所獲得的得益。”
不期而遇大量走失的養殖金鲳魚、香港釣者滿載而歸,隻是“廣東沿岸網箱遭毀、家魚盡走”這出悲劇中偶然一現的喜劇元素。極端天氣下,不幸和災難才是常态。
哥倫比亞大學拉蒙特-多爾蒂地球觀測研究所終身研究教授 袁小軍:
“2022年熱浪這種極端天氣從1月份就開始,南半球發生在阿根廷、烏拉圭、巴西、澳洲;等到三四月份的時候,熱浪就發生在印度、巴基斯坦;5月份在美國,隻是春天的溫度已經就達到33度以上;完了等到6至8月份,熱浪已經席卷歐洲多國,在中國和美國也大面積的爆發。”
8月3日北京氣溫高達35度,在這個濕度高、體感極其悶熱的午後,北京海澱中關村的中國氣象局大樓内《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2)》釋出。
香港中文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助理講師 李鈞傑:
“氣候變化藍皮書,裡面就提到根據中國的觀察,在之前120年最熱的那十年,有九年都是發生在之前這十幾二十年。是以這一點就令我回想起一個宏觀的角度,就是聯合國發表的氣候報告,他們都發現在全球的平均溫度方面,之前這七年也是有史以來最熱的那七年。這兩個因素一個是全球溫度,一個是中國自己本身的溫度,但是它們都凸顯了一個共通點,就是氣候變化沒有一個國家是可以獨善其身的。”
《藍皮書》還顯示2021年中國地表平均氣溫、沿海海平面、多年凍土活動層厚度等多項氣候變化名額都打破了觀測紀錄。
哥倫比亞大學拉蒙特-多爾蒂地球觀測研究所終身研究教授 袁小軍:
“實際上是在告訴我們全球變暖正在加速進行,不管我們地球上的人有沒有注意到它,是不是在防備它,它自己按照自己的程序正在加劇,在加快的進行。”
藍皮書沒有引發多大關注,占據絕大多數人注意力的仍是疫情和戰争。
哥倫比亞大學拉蒙特-多爾蒂地球觀測研究所終身研究教授 袁小軍:
“的确是影響了全球一緻的去抗擊氣候變化的程序。已經不是在政治家、國家領袖所要考慮的、頭等大勢之列裡頭的,他們有更多的東西要去考慮。”
德國曾積極推動減碳,但在今年六月卻宣布重新開機煤炭發電廠用以應付因俄烏戰争帶來的能源危機。
哥倫比亞大學拉蒙特-多爾蒂地球觀測研究所終身研究教授 袁小軍:
“我覺得我們不能再把頭埋在沙子裡更長時間了,我們已經錯過了很多的時間了。”
2010年在墨西哥坎昆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環保人士上演過一場抗議秀,他們在沙裡挖坑把頭埋進去,以此諷刺與會國家隻會不斷開會就像駝鳥把頭埋進沙子來逃避現實。
十二年後的今天,在疫情和戰争之下這一幕似乎并未遠去,仍在持續。
人工金鲳魚死亡或逃散後還能再次養殖,但并非所有天然物種、也并非所有人類食物都有機會重來。香港的綠色和平組織努力用一場舞台秀告訴兒童們這個複雜系統一損俱損的關系。
在陽江,深海網箱的修複工作正在進行,漁民希望兩三個月後又能繼續在深海養金鲳魚。
在香港,李彩華的批發檔口上,金鲳魚今天已經售罄。
制片人:柯仲平
編導:陳嚴浩、呂希蘊
編輯:丁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