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審法院大樓(英語:The Court of Final Appeal Building),位于香港中環昃臣道8号,于1912年建成,建築風格呈現新古典主義,揉合了遠東的建築特色,大樓上蒙上雙眼的正義女神像右手持天秤、左手持劍,代表大公無私;大樓外部于1984年列為香港法定古迹。
2022年
曆史
香港最高法院在1844年設于威靈頓街及雲鹹街交界的大樓内,後于1848年遷往中環皇後大道7号一座兩層高的大樓内。随着海旁填海計劃在1904年完成,告士打道一帶的新填海區完成,香港總督威廉·羅便臣成立的一個委員會建議興建新的法院及郵政總局大樓,并拟舉辦公開競賽,邀請建築師競逐設計,但建議未獲政府接納,改為委托具經驗的建築師負責如此重要建築物的設計工作,最後委托英聯邦采辦處的顧問建築師亞士東·偉柏及英格裡斯·貝爾(英語:Ingress Bell)設計.
1899年
大樓于1899年底開始動工興建,但開工即遇到困難,勞工須移除原海岸線的堤岸,而打樁工程亦進度緩慢,勞工最終在1903年4月完成以1447棵杉木為建材的樁柱工程,同年11月12日由港督蔔力主持奠基禮。其後工程因缺乏石匠與合适花崗岩,延至1911年才得以完成.由于英語的法院一詞“Court”與粵語的“葛”發音相近,最高法院大樓亦被俗稱為“大葛樓”。
香港日治時期,大樓被更改為香港憲兵部本部,并且加以興建了拘問室等設施。大樓外部在1980年列為香港一級曆史建築,并于1984年被列為法定古迹.行政局在1983年通過把舊高等法院改為立法局大樓.
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後,原立法局大樓随着臨時立法會的遷入而改稱為立法會大樓
曾蔭權在2009年4月宣布,政府決定在立法會遷往添馬艦新址後,把立法會大樓移交司法機構,作為終審法院的新址.
司法機構于2015年8月20日推出新标志,以終審法院大樓正視圖為設計,并公布終審法院大樓在9月7日上午9時正式啟用.
特色
終審法院大樓采用新古典主義的建築風格,仿效古羅馬及希臘的建築設計,由愛奧尼亞式圓柱及多立克式圓柱所支撐,組成地下及一樓四周的柱廊。大樓設計象征秩序與公平,所有門窗分布于支柱之間,對稱有緻。為了适應香港氣候,建築特設寬闊陽台,足以阻止陽光直接透進室内,提供散熱功能。
大樓頂部揉合中西的建築特色,中央穹頂在建築物的外觀占了主要位置,穹頂由雙層鋼架和桁架内部結構支撐,建于花崗石制方形基座上,四端建有尖塔裝飾。大樓最高點的穹頂頂塔上,嵌上青銅制都铎皇冠雕塑,是英王愛德華七世于1902年采用的禦冠。大樓的南北兩側建有兩座中式金字屋頂,以中式兩層瓦片鋪設,以防止在雨季滲漏,整個屋頂以雕琢華美的中國傳統柚木托架及鋼制T字型支架承托。建築物采用本地的花崗岩建成大樓面向皇後像廣場的中央門廊部分築有三角楣飾,并刻有“Erected AD MDCCCCX”(公元1910年豎立)的題字,兩旁各有一個以圓環襯托的刻字“E”及“R”,為“Edward Rex”的縮寫,以象征大樓建于英王愛德華七世在位時期.
楣飾頂部為英國國徽為設計的皇家盾形紋飾:左上方與右下方各刻有三頭獅子,代表英格蘭;右上方的一頭獅子代表蘇格蘭;左下方的豎琴代表愛爾蘭。盾徽由英格蘭獅子及蘇格蘭獨角獸護持,頂端雕有皇冠,下刻有最高統治者的銘辭“DIEU ET MON DROIT”(我權天授)。倚在皇家盾形紋徽兩旁各有一尊雕像,左面為真理之神阿勒忒亞(英語:Veritas;希臘語:Βέριτας)雕像,右面為憐憫之神克勒門提那(英語:Clementia;希臘語:Έλεος).
三角楣飾的頂部豎立一尊高2.7米,代表公義的泰美斯女神雕像,雕像右手持着代表公正的天秤,左手持着象征權力的劍。雕像被蒙上雙眼,象征法律精神不偏不倚及公正嚴明.
其他
香港電視劇中非常出名和惹眼——蒙上雙眼,左手劍,右手天秤的泰美斯(Themis)女神,是香港電視劇中高出鏡率的地點之一。比如非常熟悉的下列tvb重頭劇:《壹号皇庭》系列、《第三類法庭》、《律政新人王》、《法内情2002》等.
香港終審法院大樓是比較有香港特色的打卡旅遊點.
如果你喜歡本文,或者有什麼想知道關于香港終審法院大樓的,請關注點贊留言.又或者有什麼我沒提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