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童年撷趣:趕集

作者:齊魯壹點
童年撷趣:趕集

文/張福獻 圖檔/來自網絡

那天上午,我們正安靜地坐在教室裡上國文課。操場上,陽光明媚,金菊遍地,綠樹成蔭,花香撲鼻,正是秋高氣爽的大好秋日。王老師正在給我們講解範仲淹的《嶽陽樓記》:“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王老師抑揚頓挫的話語铿锵有力,擲地有聲,我們沉醉在湖光山色的靓麗風景中,在一幅秀麗的春光圖中迷醉着……這時,學校的高音喇叭響了起來。

“初一的學生請注意,初一的學生請注意。今天上午的課暫時不上了,請各班組織學生去校外趕集。”頓時,教室裡如同炸了鍋一般,又似炒起了一鍋黃豆,同學們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許久,大家終于弄明白了:附近的幾個村子想在學校旁邊成立一個集市,可來趕集的人太少了,村裡的老人們就想出了一個“妙”主意——讓學生們去集市上湊“人氣”。

這主意可是夠馊的!你要成立集市,就要去周圍十裡八鄉的村子裡做好宣傳,吸引做生意的商人和買東西的農民來趕集,讓一群沒有購買力的孩子們去裝潢門面,那不是自欺欺人嗎?

且休去考慮這些。我們沖出了教室,跑着跳着,出了校門,興奮地向街上沖去。趕集?還是新成立的集市!這對一群貪玩又好奇的孩子來說,無疑是有着強烈的吸引力的,我和幾個男生沖在了隊伍的最前頭,很快就彙入了市場上稀稀拉拉的人流中。

集市上,買東西的人都是附近的村民,商品也很單調,多是些賣飯的。他們推着地闆車,車上是一鍋鍋胡辣湯,或是香甜的豆粥,可我們在學校裡已經吃過早飯了,誰還肯破費再去買一碗稀粥喝呢?況且,我們都是農村的孩子,大多家境窘迫,家長給的生活費中,零花錢并不是很多。

其實,連附近村莊的村民們,也沒人來吃飯,他們還很不習慣,有點不好意思。就這樣,一鍋鍋稀飯隻有拉回家中,自己慢慢地享用了,喝不完的豆粥,也隻好去喂豬了。

看着充滿憧憬的村民們,我的心頭忽然掠過了一絲悲哀:改革開放了,他們要發展村裡的經濟,想要建一個農貿市場,讓村民們的腰包鼓起來。可是,在那些個物資匮乏的日子,集市上連個賣蔬菜的都沒有,更遑提衣服、日用品等一些人民必須的工業産品了。他們是缺乏資金和經驗的。

街市上,晃動着一群群面黃肌瘦,衣衫褴褛的村民。不過,他們也隻是一些毫無意義的看客,身上的那點錢,八分錢趕集——辦不了“毛錢”(1)的事兒。他們也是來“趕場”(2)的,大都是附近村子的,連稍遠一點的村民都極少。

就這樣,每逢陰曆的3、6、9日,學校裡就安排我們去趕集,人氣是挺足的,可那些都是虛的,學生們還要上課,也不能老是去趕集。市場終究沒有辦起來,村民們在失望中垂頭喪氣了,想象中的集市就這樣胎死腹中了。

童年撷趣:趕集

在那些趕集的村民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賣蓮蓬的女人。那是一個中年婦女,面容姣好,中等,個頭微胖,白白淨淨的,頗似我娘的模樣。

“蓮蓬!蓮蓬!五毛錢一個。”吆喝聲中充滿了磁性,充滿了誘惑。闆車旁很快地圍上來一群孩子,孩子們一邊付錢,一邊撿拾着個頭捎大的蓮蓬。女人手腳麻利地忙着收錢,再找回零錢,一車蓮蓬頃刻功夫被兜售一空。

精明的女人笑眯眯地拉着闆車,快樂地離開了集市,眼神中蕩漾着無數的喜悅和快活,她是集市上唯一的受益者。

我輕輕撥開一粒蓮子,放入嘴中,慢慢地品味咀嚼。一股清香沁人心脾,那齒頰生香的感覺令我終生難忘。

那天是周末,我把剩餘的蓮子小心翼翼地塞進書包裡,我要帶回家裡,送給母親。爹沒了,娘一個人實在是太不容易了。

我仿佛看到,娘的嘴裡被我塞滿了清香撲鼻的蓮子,她在欣慰地笑,臉上洋溢着滿足、快樂和幸福。

注:(1)毛錢,指一角錢,一毛錢;

(2)趕場,方言,指趕集。

童年撷趣:趕集

作者簡介:張福獻,原名張慧峰,山東省成武伯樂一中教師。華文原創小說簽約作家,南方文學編輯,中語參專欄作家,著有中篇小說《吉祥和他的夥伴們》,有詩歌、散文和小說數百萬字,散見于各網絡平台。

壹點号 張慧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