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童年撷趣:赶集

作者:齐鲁壹点
童年撷趣:赶集

文/张福献 图片/来自网络

那天上午,我们正安静地坐在教室里上语文课。操场上,阳光明媚,金菊遍地,绿树成荫,花香扑鼻,正是秋高气爽的大好秋日。王老师正在给我们讲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王老师抑扬顿挫的话语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我们沉醉在湖光山色的靓丽风景中,在一幅秀丽的春光图中迷醉着……这时,学校的高音喇叭响了起来。

“初一的学生请注意,初一的学生请注意。今天上午的课暂时不上了,请各班组织学生去校外赶集。”顿时,教室里如同炸了锅一般,又似炒起了一锅黄豆,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许久,大家终于弄明白了:附近的几个村子想在学校旁边成立一个集市,可来赶集的人太少了,村里的老人们就想出了一个“妙”主意——让学生们去集市上凑“人气”。

这主意可是够馊的!你要成立集市,就要去周围十里八乡的村子里做好宣传,吸引做生意的商人和买东西的农民来赶集,让一群没有购买力的孩子们去装潢门面,那不是自欺欺人吗?

且休去考虑这些。我们冲出了教室,跑着跳着,出了校门,兴奋地向街上冲去。赶集?还是新成立的集市!这对一群贪玩又好奇的孩子来说,无疑是有着强烈的吸引力的,我和几个男生冲在了队伍的最前头,很快就汇入了市场上稀稀拉拉的人流中。

集市上,买东西的人都是附近的村民,商品也很单调,多是些卖饭的。他们推着地板车,车上是一锅锅胡辣汤,或是香甜的豆粥,可我们在学校里已经吃过早饭了,谁还肯破费再去买一碗稀粥喝呢?况且,我们都是农村的孩子,大多家境窘迫,家长给的生活费中,零花钱并不是很多。

其实,连附近村庄的村民们,也没人来吃饭,他们还很不习惯,有点不好意思。就这样,一锅锅稀饭只有拉回家中,自己慢慢地享用了,喝不完的豆粥,也只好去喂猪了。

看着充满憧憬的村民们,我的心头忽然掠过了一丝悲哀:改革开放了,他们要发展村里的经济,想要建一个农贸市场,让村民们的腰包鼓起来。可是,在那些个物资匮乏的日子,集市上连个卖蔬菜的都没有,更遑提衣服、日用品等一些人民必须的工业产品了。他们是缺乏资金和经验的。

街市上,晃动着一群群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的村民。不过,他们也只是一些毫无意义的看客,身上的那点钱,八分钱赶集——办不了“毛钱”(1)的事儿。他们也是来“赶场”(2)的,大都是附近村子的,连稍远一点的村民都极少。

就这样,每逢阴历的3、6、9日,学校里就安排我们去赶集,人气是挺足的,可那些都是虚的,学生们还要上课,也不能老是去赶集。市场终究没有办起来,村民们在失望中垂头丧气了,想象中的集市就这样胎死腹中了。

童年撷趣:赶集

在那些赶集的村民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卖莲蓬的女人。那是一个中年妇女,面容姣好,中等,个头微胖,白白净净的,颇似我娘的模样。

“莲蓬!莲蓬!五毛钱一个。”吆喝声中充满了磁性,充满了诱惑。板车旁很快地围上来一群孩子,孩子们一边付钱,一边捡拾着个头捎大的莲蓬。女人手脚麻利地忙着收钱,再找回零钱,一车莲蓬顷刻功夫被兜售一空。

精明的女人笑眯眯地拉着板车,快乐地离开了集市,眼神中荡漾着无数的喜悦和快活,她是集市上唯一的受益者。

我轻轻拨开一粒莲子,放入嘴中,慢慢地品味咀嚼。一股清香沁人心脾,那齿颊生香的感觉令我终生难忘。

那天是周末,我把剩余的莲子小心翼翼地塞进书包里,我要带回家里,送给母亲。爹没了,娘一个人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我仿佛看到,娘的嘴里被我塞满了清香扑鼻的莲子,她在欣慰地笑,脸上洋溢着满足、快乐和幸福。

注:(1)毛钱,指一角钱,一毛钱;

(2)赶场,方言,指赶集。

童年撷趣:赶集

作者简介:张福献,原名张慧峰,山东省成武伯乐一中教师。华文原创小说签约作家,南方文学编辑,中语参专栏作家,著有中篇小说《吉祥和他的伙伴们》,有诗歌、散文和小说数百万字,散见于各网络平台。

壹点号 张慧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