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小朋友在上幼稚園時,學拼音、學英語、學數學、學詩歌、學朗誦、學繪畫、學舞蹈……才三四歲就被迫放棄了玩具、遊戲,拿起了

中國小朋友在上幼稚園時,學拼音、學英語、學數學、學詩歌、學朗誦、學繪畫、學舞蹈……才三四歲就被迫放棄了玩具、遊戲,拿起了對他們來說艱深難懂的課本。

與此同時,德國小孩的任務卻是“玩耍”!調查顯示,對于一個德國孩子而言,他們要在幼稚園裡度過将近4000個小時,經過漫長的探索和改進,德國提出千萬不要把幼稚園變成學校的理念。

如何運用這4000個小時,是幼稚園面臨的一個問題,孩子們要快樂地成長,要學會遊戲,要學會和小夥伴相處,要做的事情也很多,他們把教育融合在玩耍中。在德國很少有孩子不願意上幼稚園,因為在幼稚園裡,輕松自在又有很多小朋友,為什麼不去呢?

3年中,孩子們參觀了警察局,學習了如何報警,如何處理遇到壞人的情形,了解警察是用來做什麼的。

孩子們參觀了消防警察局,跟消防警察們一起學習滅火知識、躲避火災的常識;參觀了郵局,看看一封信是如何從家裡到達郵局,又被投遞出去的;參觀了市政府,認識市長,看看這個為他們服務的市長是什麼樣子的。

他們去自由市場,拿着錢,學習怎樣買東西,差別自由市場跟商店的不同。

他們去花圃,參觀花圃的種植,學習分辨花草植物。

他們去看馬戲、兒童歌劇和魔術。

他們參觀圖書館,學會了如何借書、還書。

他們去坐有軌電車,學會記住回家的路線。

他們每周都跟老師去超市買東西,學習付錢,選擇貨物。

櫻桃收獲的時節,孩子們跟老師去采摘櫻桃。

南瓜收獲的時節,孩子們跟老師一起做南瓜湯。

聖誕節,這是最激動的日子,他們焦急地等待聖誕老人的來臨以及那份神秘的禮物。

聖馬丁節,要跟老師一起糊紙燈,遊街來紀念這位騎士聖人……

3年過去了,孩子學會了自己修理玩具,自己管理時間,自己約會,自己制訂計劃,自己搭配衣服,自己整理東西,自己找警察,一個6歲的孩子,生活能力很強。

德國幼兒教育強調兩個方面:

一是事實與環境教育。這是一種喚起幼兒環境保護的初步意識的教育,通過觀察周圍環境,通路不同的機構,增強幼兒對周圍環境的興趣,直覺體驗自然過程。通過各種方式讓幼兒接觸自然,是促進兒童成為環境保護主人的前提條件。比如讓幼兒認識能量與水的意義,避免制造多餘垃圾的意義,或讓孩子們直接參與分揀垃圾等。

二是實際生活與家政教育。就是通過設計有意義的情境,給孩子以體會,形成集體生活中必須具備的技能。如穿衣,熟悉使用各種玩具,認識每年的重要事件,掌握家務勞動技能(整理房間、洗衣做飯等),熟悉交通規則,學習一些儀器使用(收錄機、煎烤箱),對緊急情況作出反應。給孩子機會,進行模拟練習。

真希望國内的幼教工作者能夠以孩子的需求為教育基礎,把幼稚園辦成一個孩童自由玩耍的地方,而不是學校,把學校和幼稚園區分開來。說到底,幼稚園應該是孩子們快樂玩耍的地方,過早地開始文化學習,孩子們的童年就被過早地剝奪了。

中國小朋友在上幼稚園時,學拼音、學英語、學數學、學詩歌、學朗誦、學繪畫、學舞蹈……才三四歲就被迫放棄了玩具、遊戲,拿起了
中國小朋友在上幼稚園時,學拼音、學英語、學數學、學詩歌、學朗誦、學繪畫、學舞蹈……才三四歲就被迫放棄了玩具、遊戲,拿起了
中國小朋友在上幼稚園時,學拼音、學英語、學數學、學詩歌、學朗誦、學繪畫、學舞蹈……才三四歲就被迫放棄了玩具、遊戲,拿起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