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一張模特巨幅照出現在北京王府井,着實吓壞了當地的市民。
小單泡眼、厚唇、塌鼻梁,這也能當模特?北京群衆直接聯合舉報它影響市容。
照片中的人是被稱為“中國第一醜模”的呂燕,一位從農村走出來的草根。
國人大多數對呂燕的初印象是:長那麼醜還能當國際名模,歐美人的審美實在是太獨特了。
當初呂燕當模特時,很多人對她說過最多的一句話是:你不行。
抛開她那一張臉,呂燕的身材完全符合國際超模标準,長胳膊長腿,走路自帶氣場。
但現實是,它抛不開!呂燕唯一美中不足的,一直是那張被無數人稱為不忍直視的臉。
随便搜一下國人對她的評價,永遠離不開“醜”這個字。
對于一個女孩子,尤其是一個出現在鏡頭面前的模特而言,這一定是個巨大的考驗。
“我從來沒有覺得自己醜”,呂燕曾自信對個人評價道。
不止如此,模特路上,呂燕還遇到過欣賞她的貴人。
呂燕聽得太同質類評價,很少受到過負面輿論的影響。
也正是這般良好的心态,讓她闖出國門,成為中國首位走向國際的超模。
不過,從2010年往後,呂燕卻很少再走秀,直至消失在模特圈。
如今她過得怎麼樣?這次我們就來聊一聊!
01
呂燕是江西人,1981年出生在一個小山村裡。
童年時候的呂燕,因為長相關系,有遭過周圍不少人的嘲笑。
也确實,呂燕眼睛太小,再加上臉色枯黃,看起來比一般人要醜的多。
但還在呂燕有心疼她的父母,父母曾告訴呂燕,每個人的長相都是身上的特色,無需自卑。
不要把情緒給無用的人,做好自己更重要。
簡單一句話,吃虧是福!
呂燕銘記于心,從那時就已對不友善的評價,處于半免疫狀态。
家裡再窮學還是要上的。
父親在外打工,每當将錢寄到家裡,媽媽總舍得花,好攢着等女兒上大學用。
不過,這錢最後擱置了。
國中畢業後,呂燕的一個決定改變了她的一生。
呂燕原先的專業是會計,一次暑假中,她看到了報紙上模特教育訓練班廣告。
自認現在儀态不好,想要提升一下,呂燕就想着報個名試試。
結果教育訓練沒多久,便被隔壁的模特班老師,中斷了接下來的流程。
原來模特班需要5人組隊到北京參加比賽,不巧的是人,隻剩一位在路上堵車,無法順利到場。
老師焦急不已,想着找一個替補。
結果就瞅見了高瘦個子的呂燕,馬上上前問她對模特感不感興趣。
呂燕隻想着教育訓練,突然被拉過來一臉懵,她從來沒學過T步,對模特這一行更是不了解,
直接一句“不感興趣”,堵住了老師的嘴。
“就當到北京玩玩,還包吃包住,也别擔心不會,到那裡有專業教育訓練。”老師仍舊不放棄,遊說着呂燕。
這下呂燕心動了,她還很年輕,可以趁機拼一把,萬一被選上,有機會走上國際大舞台呢?
原以為到了北京,呂燕可以一邊學習一邊好好逛一逛北京,但現實擊碎了她的美夢。
學習倒是學了,一到目的地就被關在訓練室,一遍遍訓練着。
至于出去玩,老師顯然騙了她,整整好幾天的時間,呂燕連樓下飯店都沒有去過。
不過,這事也就過去了。
多虧上天給的機會,呂燕對模特一行終究有了一番了解,并産生了興趣。
就這樣,呂燕留在了北京,正式成為了一枚北漂。
她沒有告訴父母去當了模特,以免擔心。
直到1999年,呂燕出現在北京王府井的一處廣告牌上。
02
因為這張争備受争議的“醜照”,外界對呂燕印象深刻。
很多人不了解,為何這麼醜的女孩還能去當模特?難道廣告商賭的是消費者獵奇心嗎?
無論如何,這張大海報最終被北京市民,因為影響市容而被投訴撤掉。
而為呂燕拍攝這張争議海報的人,正是當地著名攝影師李東田,也是呂燕的貴人。
跟随那場比賽來到北京,呂燕其實并沒有選上。
之後,她才打算定居當地,開始發展。
呂燕來到一家服裝雜志社應聘,面試官和老闆正是那位攝影師李東田。
初次見面,對方就誇呂燕長得漂亮。
就是這一句話,讓我們的女主覺得對方在諷刺或是騙錢,轉身就吓跑了。
還好李東田馬上追上呂燕,承諾會給她一個出名的機會,才算獲得對方信任。
所謂成名機會,就是給她設計了那張被國人号稱最醜的模特海報。
除了有李東田的功勞,還有一個名叫馮海的設計師,倆人都是讓呂燕一炮而紅的伯樂。
在國内,呂燕的這張臉讓她名聲鵲起。
很多有名的國内模特公司找上門,想要簽約與她合作。
但呂燕一眼就看出,他們隻是見她有流量趁機賺錢罷了,并不是真正欣賞她。
在一一拒絕後,呂燕繼續和李東田共事。
對方才是真正好老闆,每次拍攝都會為她拉攏客戶和資源。
可惜,終究不是個辦法,呂燕的臉在國内發展是個阻礙。
那時90年代,人們審美不像今天多元化,呂燕難以得到大衆的認可。
2000年,呂燕決定到國外時尚之都巴黎去發展。
大城市,機會多。
呂燕相信那裡将會成為她模特之路的最高殿堂。
03
初到巴黎,呂燕對英語和法語一字不識。
靠着翻譯軟體和地鐵地圖,走遍了各個面試地點。
萬事開頭難,呂燕并沒有抱怨。
就在她繼續到下一個面試地點碰機會時,很快就迎來了好消息。
呂燕的外在形象完全符合《vogue》的标準,雜志方立馬向她伸出了合作的邀約。
後面呂燕和《vogue》合作很順利,也會成為對方長期合作對象。
幾個月的時間,呂燕拍攝了很多大片,并同時參加了幾場知名品牌走秀,在巴黎名聲大噪。
那時候的呂燕,不過才20出頭,就已經成為了第1個走到國際的中國超模。
很多嘲笑過她醜的國人,萬萬不敢相信。
雖然呂燕的走紅引起了很多争議,但她本人還是未變,依舊将那些不友好的評論過濾掉,始終做自己。
同年,呂燕再次做了一件事,令國人驚掉下巴。
她在世界超模大賽上,一舉獲得亞軍。
要知道之前中國模特在這一比賽上,最好的成績也不過第4名。
呂燕的長相令她拿下第二名,簡直是可以被列入那年,最讓國人感到不可思議的事之一了。
呂燕的模特路可以說是暢通無阻,從拿下世界超模大賽的亞軍,她一直不斷重新整理國人對其認知。
繼續走秀拍攝,各種各樣的采訪邀約不斷。
比她顔值再高的模特,隻要呂燕一出場絕對可以靠氣質秒殺。
有人說呂燕很幸運,隻有她知道,所獲得的一切完全個人實力。
最重要的是,來源于她的自信。
呂燕從來沒有想過整容,或者連祛斑都不考慮。
從小就被父母告誡,長相是他們給的禮物。
要讓呂燕整容,相當于在侮辱父母,她做不到。
盡管在如今審美多元的世界,仍然看到缺乏格調的媒體,以刻薄的語言去評價呂燕,但她自始至終并不在意。
04
做模特10多年後,呂燕将這一行摸得很通透。
她覺得吃的是青春飯,很沒安全感。
呂燕選擇給自己一個新的挑戰,從零開始,去開創個人服裝品牌。
當周圍人再次跟呂燕說你不行!呂燕笑了。
她是沒有經過專業的服裝設計訓練,就連面料的專業知識一無所知,什麼供應鍊和怎麼上市,更讓她摸不着頭腦。
但,呂燕一想到同行前輩維多利亞貝克漢姆都可以去做,還得到周圍人的支援,她為什麼不可以?
在T台上走了10多年,也诠釋過無數品牌,穿過的華麗服飾簡直可以繞整座巴黎。
選擇擅長時尚領域開始,呂燕的可能性明明很高。
呂燕從不是猶豫不決的人,說做就做,2013年,她自創時尚品牌COMME MOI誕生。
巴黎是讓呂燕功成名就的地方,受到這裡文化和時尚風格的感染,她也很喜歡獨立自信偏中性的衣服Style。
縱使與許多中國姑娘喜歡日韓系背道相馳,但呂燕卻堅守個人原則,隻做自己就好。
呂燕的COMME MOI便是個人風格淋漓盡緻的展現,很能展現女性的自信獨立。
不過,萬事開頭難,更何況做時尚領域,還是呂燕從零開始,這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為将品牌推廣到世界,呂燕必須親力親為。
和很多名人随便聘請幾個設計師,刷刷知名度,草草了事的敷衍态度不同。
呂燕大到供應鍊,小到選面料都要親自到店鋪裡購置。
從打烊到生産,呂燕幾乎是沒有放過任何一個細碎的制衣細節。
最累的時候,讓呂燕頭發大把大把的掉,險些崩潰快要放棄。
實在是沒枉費如此努力,讓她的付出有了回報。
品牌成立9年以來,從零開始的COMME MOI,明顯有了紮實的良好口碑。
随便翻翻某系列成衣效果風格,簡直是每件都想收入囊中。
風格鮮明同時,不顯沉悶,簡潔而又富有設計感。
越來越多的明星鐘愛于該品牌,國内有江疏影、賈靜雯、舒暢等女星,國外的olivia,均有過身穿COMME MOI絕美亮相。
05
如今的呂燕事業上不僅充實,家庭也幸福美滿。
她的老公費雷德,是一位來自法國的投資顧問。
據說還是呂燕追求的而對方,這點倒是很符合其果敢的性格。
從2012年到現在,呂燕和法國老公結婚已經有10年時間了。
雖然說跨國夫妻,總是免不了因為文化問題而産生沖突。
曾經呂燕就因長相,還有家庭背景,引起了男方家長的不滿,并極力阻止兩人在一起。
但通過長時間的相處,呂燕憑借魅力和能力,漸漸讓婆家人接受她。
這對夫妻結婚同年,便有了一個兒子。
孩子的長相完全避開了母親的缺點,混血混得很帥,自帶法式憂郁氣質。
為了個人事業,呂燕犧牲了很多和家庭相處的時間。
創業初期,她選擇在國内發展,而丈夫和孩子則留在法國。
兩地分居,對于剛剛結婚的小夫妻而言是緻命的。
但費雷德很貼心,後面主動辭掉工作,選擇到中國陪着老婆。
随着時間的推移,呂燕漸入佳境,再也不需要誰來幫忙,已經獨立成長為一個強大的女人。
這兩年因為疫情的關系,呂燕賣掉了在上海的住宅,永久的離開了中國,來到法國定居。
加之今年,西方對亞裔,尤其是中國人,做得眯眯眼歧視行為,越來越猖狂。
也怪不得國人敏感,再次回過頭來要看呂燕,原來她是早期西方對亞裔審美觀滲透侵略的第1批犧牲品。
把這種他們以為的典型東方長相捧紅,同時宣揚個人主義與個性美進階感審美,
讓被洗腦的東方人,開始認為這樣确實美,更受國際歡迎。
呂燕吃了外國人對我們審美惡趣味的紅利,正是她在國際發展如此順利的關鍵之處。
但,也不排除她是真的努力和聰明。
模特并不是呂燕一生都想要追求的目标,中途轉行成為了服裝設計師,人也是清醒的快。
希望所有人能活得和呂燕品牌名一樣:COMME MOI(像我)。
容貌自是天生,屬于客觀存在,真正讓它看上去醜的,是籠罩在身上的自卑,和對他人評價的過分敏感。
隻要你在乎,整個人氣場全無,并困住自己勇敢嘗試的腳步,那你就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