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93年的一天,一位攝影師在非洲拍了張照片,照片轟動一時,且榮獲大獎。誰知,離獲獎僅僅過了兩個月,那位攝影師就是以自殺

作者:南楓希

1993年的一天,一位攝影師在非洲拍了張照片,照片轟動一時,且榮獲大獎。誰知,離獲獎僅僅過了兩個月,那位攝影師就是以自殺身亡了。這是為何?

照片的拍攝者名叫凱文·卡特。

1993年,處于戰亂中的非洲國家蘇丹,爆發了一場大饑荒,無數人在饑餓中死去。

當時,身為攝影記者的凱文和同伴們到蘇丹采訪。

一天,凱文無意間走到一個食品救濟中心附近。在那裡,他看到一個枯瘦如柴的小女孩,實在餓得走不動了,奄奄一息地趴在地上。

而在不遠的地方,蹲着一隻十分龐大的秃鹫,正貪婪地盯着自己的獵物——小女孩。

此時此刻,凱文内心無比震撼,他當即按下快門,記錄下了這個瞬間。

而後,《紐約時報》刊登了這張照片,後又被多國媒體引用,這張照片就是著名的《饑餓的蘇丹》。

孱弱的小女孩,極具威脅的秃鹫,不難想象即将發生的殘酷畫面,這一幕深深地揪着無數人的心,也引發了國際社會對蘇丹的高度關注。

1994年5月,凱文的《饑餓的蘇丹》獲得了當年的普利策新聞特寫攝影獎。

作為攝影記者而言,凱文無疑是成功的。誰知,他的麻煩卻接踵而至,直至最後,他放棄了自己的生命。

事情是這樣的,就在普利策頒獎後不久,一位佛羅裡達的專欄作家針對《饑餓的蘇丹》寫了篇文章,大意是說:

凱文是個自私、不關心群眾的記者,他的普利策獎是踩在小女孩的屍體上得到的。

言外之意就是,當一個善良的人看到蘇丹女孩那樣的情況,應該立刻上前趕走秃鹫,救走女孩,而不是拍照。

那麼,事實真相究竟如何?

事實上,獲獎後,曾有一家日本電視台采訪過評獎的評委之一約翰·卡普蘭。

采訪中,卡普蘭明确告訴那位記者:

那位小女孩不是一個人在荒無人煙的地方,而是在救濟中心附近,而且小女孩的媽媽就在旁邊的救濟中心領取食物。更重要的是,小女孩手上戴着證明她已受到人道主義保護的手環。

這些,在照片上都有标注。而且,卡普蘭表示評委們都很信任這位攝影師,如果小女孩需要幫助,攝影師定會義不容辭。

但是,不幸的是,為了吸引衆人對節目的關注,節目制作人的本意就是緊緊圍繞新聞倫理和道德觀展開,猛烈攻擊凱文和普利策獎。

是以,他們切掉了卡普蘭的陳述。從那時候起,人們的關注度由非洲的饑荒轉到了凱文身上,無數人開始抨擊他的見死不救。

也是從那時起,凱文有了自殺的念頭。

接着,凱文最好的朋友,在另一次采訪中被槍殺了。

彼時,他的經濟又出現了問題,不得不去莫三鼻克采訪,但他又粗心地弄丢了采訪完還沒沖洗出來的交卷。

我想,那時候凱文的内心肯定是無比崩潰的。經濟問題,加上總是不順心的工作,還有外界不斷的抨擊謾罵,是個人都不想活了吧。

1994年7月27日,離獲獎僅過了兩個月的時間。晚上七點,凱文開着車走到一條河邊,用汽車尾氣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凱文永遠地離開了,我不知道那些抨擊他的人會做何感想?

我隻知道,那天,凱文拍完照片後,就立刻趕走了那隻秃鹫。然後,他點燃了一支煙,坐在旁邊的樹下,痛哭不已:為小女孩的遭遇,也為自己的無能為力。

凱文有什麼錯呢?無論出于什麼樣的目的,至少他去了蘇丹,拍下了《饑餓的蘇丹》,讓世人了解和關注蘇丹。

而那些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指責凱文的人們,都做了些什麼?

道德不是傷害他人的工具,更可笑的是,自己的所作所為并沒有能讓大家看見其道德水準有多高。

與其站在道德制高點指責别人,不如拿道德準則限制好自己,以身作則。

你怎麼看?

1993年的一天,一位攝影師在非洲拍了張照片,照片轟動一時,且榮獲大獎。誰知,離獲獎僅僅過了兩個月,那位攝影師就是以自殺
1993年的一天,一位攝影師在非洲拍了張照片,照片轟動一時,且榮獲大獎。誰知,離獲獎僅僅過了兩個月,那位攝影師就是以自殺
1993年的一天,一位攝影師在非洲拍了張照片,照片轟動一時,且榮獲大獎。誰知,離獲獎僅僅過了兩個月,那位攝影師就是以自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