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受益于富湖政策的嚴格執行、漁業資源的增殖釋放和海洋牧場的建設,近海漁業資源的恢複為漁船在秋季開展漁業生産創造了有利條件。
從9月1日開通後的周邊漁船生産情況來看,今年秋全省近海捕撈結構和種類組成總體保持穩定,藍點鲭魚、帶魚、蝦、三疣梭魚、海獺等主要漁種資源普遍回暖,周邊漁船産量穩步上升,漁船整體回流明顯好于去年同期。
據山東省近海漁業生産監測及調研了解,今年開漁以來,近海漁業資源總量與去年同期相比有明顯提高,捕撈産量同比增長20%以上,藍點鲭魚、帶魚、小黃魚、銀鲭魚、 玉肋魚、口蝦、海獺、鷹爪蝦等主要漁種産量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當地海域部分魚種呈蓬勃發展趨勢,包括煙台威海漁業、石島漁場、海州灣漁場藍點馬廄、萊州灣常玉近海水獺漁場、海州灣三疣蟹等資源在捕撈生産過程中經常出現"大網頭"。随着魚、銀鲱魚等地的渤海灣地區多年未将該物種生産成漁場,沿海漁國樂于說"帶魚回來"。
自漁業開始以來,大功率漁船(185馬力以上)的海運率超過90%,目前主要在煙台威海漁業、石島漁業、青海漁業、海洲灣漁業等海上作業,主要捕撈點有馬、蜻蜓、帶魚、小黃魚、銀鲱魚、三疣梭魚蟹、 等方面,船舶日産量0.25萬公斤—3萬公斤,同比增長約30%,船舶日産值0.5萬—5萬元,同比增長約20%。其中,燕尾漁場、石島漁場、海州灣漁場藍點馬廄(個别規格2.5公斤以上)資源呈蓬勃發展趨勢,産量同比大幅增加,浮拖船日可捕撈3000公斤-5000公斤。海洲灣漁業三疣梭蟹等資源船上的日産量為500公斤-700公斤。随着魚類、小黃魚、銀鲱魚等資源的加入,每個漁場的船日産量提高20%~30%。
中小型動力漁船(185馬力以下)海速約95%,主要在近海水域捕撈當地資源和擴散資源,捕撈種類有鲭魚、藍點鲭魚、帶魚、黃魚、銀鲭魚、玉肋魚、星鲣魚、綠鳍魚、鲭魚、蝦單船日均産量為100公斤-5000公斤, 同比增長約20%,日産值500元-25萬元,同比增長約15%。其中,萊州灣常玉近海水獺持續捕撈,單船日産1艘約1500公斤-2000公斤,單船日産量最高5000公斤,單船規格範圍為15公斤/隻-20公斤/隻。萊州灣漁業、燕尾漁業、青海漁業等海域的蝦類和蝦類資源較好,單船日産量一般為200公斤-500公斤。青海漁業也比往年好,每艘船日産量超過500公斤。漁場近岸的魚類、小黃魚、鷹爪蝦等資源增加了單船的日産量。
整體捕撈價格在量價和供需的影響下穩步下降,如藍點馬廄(個别規格超過2.5公斤),平均出貨價格在20元/公斤-24元/公斤,同比下降約20%。中國對蝦(40-50克/尾)卸港平均價格為120元/公斤-160元/公斤,卸貨價格同比下降10%。放蝦港平均價格為30元/公斤-40元/公斤,同比下降10%-20%。三隻疣豬蟹卸貨港的平均價格為50元/公斤-160元/公斤,同比下降10%至20%。海獺卸貨港平均價格為11元/千克-12元/千克,同比上漲20%。鲱魚卸港平均價格為1.2-1.4元/公斤,帶魚卸貨(150克/尾-200克/尾)平均價格為4元/公斤-6元/公斤,卸貨價格同比基本持平。
在捕撈成本方面,燃料和就業成本持續居高不下,導緻漁船成本壓力較大。其中,漁用柴油價格在4200元/噸-5000元/噸,同比上漲25%-30%。今年漁船安全生産控制嚴格,漁民需持有船員證等相關證件,與往年相比,這一準入"門檻"設定,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船員工資,大功率漁船普通船員工資1.9萬元/月-2萬元/月,同比上漲25%,臨時工工資在600元/天-800元/天, 同比增長20%。
劉淑德董秀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