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山东渔民反映开捕效益好,多年不见的渤海带鱼渔汛又回来了

山东省受益于富湖政策的严格执行、渔业资源的增殖释放和海洋牧场的建设,近海渔业资源的恢复为渔船在秋季开展渔业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9月1日开通后的周边渔船生产情况来看,今年秋全省近海捕捞结构和种类组成总体保持稳定,蓝点鲭鱼、带鱼、虾、三疣梭鱼、海獭等主要渔种资源普遍回暖,周边渔船产量稳步上升,渔船整体回流明显好于去年同期。

据山东省近海渔业生产监测及调研了解,今年开渔以来,近海渔业资源总量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明显提高,捕捞产量同比增长20%以上,蓝点鲭鱼、带鱼、小黄鱼、银鲭鱼、 玉肋鱼、口虾、海獭、鹰爪虾等主要渔种产量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当地海域部分鱼种呈蓬勃发展趋势,包括烟台威海渔业、石岛渔场、海州湾渔场蓝点马厩、莱州湾常玉近海水獭渔场、海州湾三疣蟹等资源在捕捞生产过程中经常出现"大网头"。随着鱼、银鲱鱼等地的渤海湾地区多年未将该物种生产成渔场,沿海渔民乐于说"带鱼回来"。

自渔业开始以来,大功率渔船(185马力以上)的海运率超过90%,目前主要在烟台威海渔业、石岛渔业、青海渔业、海洲湾渔业等海上作业,主要捕捞点有马、蜻蜓、带鱼、小黄鱼、银鲱鱼、三疣梭鱼蟹、 等方面,船舶日产量0.25万公斤—3万公斤,同比增长约30%,船舶日产值0.5万—5万元,同比增长约20%。其中,燕尾渔场、石岛渔场、海州湾渔场蓝点马厩(个别规格2.5公斤以上)资源呈蓬勃发展趋势,产量同比大幅增加,浮拖船日可捕捞3000公斤-5000公斤。海洲湾渔业三疣梭蟹等资源船上的日产量为500公斤-700公斤。随着鱼类、小黄鱼、银鲱鱼等资源的加入,每个渔场的船日产量提高20%~30%。

中小型动力渔船(185马力以下)海速约95%,主要在近海水域捕捞当地资源和扩散资源,捕捞种类有鲭鱼、蓝点鲭鱼、带鱼、黄鱼、银鲭鱼、玉肋鱼、星鲣鱼、绿鳍鱼、鲭鱼、虾单船日均产量为100公斤-5000公斤, 同比增长约20%,日产值500元-25万元,同比增长约15%。其中,莱州湾常玉近海水獭持续捕捞,单船日产1艘约1500公斤-2000公斤,单船日产量最高5000公斤,单船规格范围为15公斤/只-20公斤/只。莱州湾渔业、燕尾渔业、青海渔业等海域的虾类和虾类资源较好,单船日产量一般为200公斤-500公斤。青海渔业也比往年好,每艘船日产量超过500公斤。渔场近岸的鱼类、小黄鱼、鹰爪虾等资源增加了单船的日产量。

整体捕捞价格在量价和供需的影响下稳步下降,如蓝点马厩(个别规格超过2.5公斤),平均出货价格在20元/公斤-24元/公斤,同比下降约20%。中国对虾(40-50克/尾)卸港平均价格为120元/公斤-160元/公斤,卸货价格同比下降10%。放虾港平均价格为30元/公斤-40元/公斤,同比下降10%-20%。三只疣猪蟹卸货港的平均价格为50元/公斤-160元/公斤,同比下降10%至20%。海獭卸货港平均价格为11元/千克-12元/千克,同比上涨20%。鲱鱼卸港平均价格为1.2-1.4元/公斤,带鱼卸货(150克/尾-200克/尾)平均价格为4元/公斤-6元/公斤,卸货价格同比基本持平。

在捕捞成本方面,燃料和就业成本持续居高不下,导致渔船成本压力较大。其中,渔用柴油价格在4200元/吨-5000元/吨,同比上涨25%-30%。今年渔船安全生产控制严格,渔民需持有船员证等相关证件,与往年相比,这一准入"门槛"设定,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船员工资,大功率渔船普通船员工资1.9万元/月-2万元/月,同比上涨25%,临时工工资在600元/天-800元/天, 同比增长20%。

刘淑德董秀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