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吹響黑土地保護的法治号角

作者:光明網

【法眼觀】

8月1日起,黑土地保護法将施行

吹響黑土地保護的法治号角

光明日報記者 劉華東

7年前,懷揣着“稻花香裡說豐年”的童年記憶,在外闖蕩十幾年的楊帆在家鄉吉林省吉林市創辦了起農科技服務有限公司,當起了“新農民”。而捧起一抔黑土的時候,他的鄉土情懷和童年記憶被瞬間拉回到現實——“小時候的黑土,顆粒松軟、黑得發亮,而7年前我們準備建立有機農産品項目基地的時候,卻發現這土顔色泛黃、闆結嚴重,整片田裡連一隻田鼠都見不到。”

黑土的退化,對楊帆本人來說可能意味着最現實的成本增加問題,而其背後折射出的“黑土地告急”危機,卻已經影響到14億人的飯碗。也就是在楊帆回鄉創業、養土培田的前幾年,随着各項政策措施、法律法規的相繼出台,“保護‘耕地中的大熊貓’”逐漸上升成為國家意志。

8月1日起,黑土地保護法正式施行,黑土地保護邁入嶄新的法治軌道。

保護“耕地中的大熊貓”,立法迫在眉睫

“土地肥到家,捏把泥土冒油花”,已逐漸成為黑土地上農民的回憶。如今糧食連年豐産依舊,但黑土地的透支,幾乎每一個農人都心知肚明。

楊帆發現,前幾年,盡管土地産量保持不減,但農民用化肥、農藥的劑量卻在逐年上升。決心舍棄化肥農藥的楊帆,在投入持續上升的前提下,即便依托當地農科院校合作進行科學種植,這片土地的水稻畝産也隻能達到他記憶中産量的三分之二,而那時候,幾乎沒有額外用肥。

黑土地的退化,牽動着14億人的心。

吹響黑土地保護的法治号角

5月18日,在沈陽市沈北新區興隆台街道,農民在稻田裡補種水稻秧苗。新華社發

據了解,全球僅有北美洲中南部地區、俄羅斯—烏克蘭大平原區、中國東北地區及南美洲潘帕斯草原區四處黑土區,占全球陸地面積不到7%。根據中國科學院2021年釋出的《東北黑土地白皮書(2020)》,大陸東北黑土地總面積109萬平方公裡,其中典型黑土地耕地面積1853.33萬公頃,而形成1厘米黑土層需要400年左右。是以,黑土地有着“耕地中的大熊貓”之稱。

對大陸來說,黑土地的珍貴遠不止于此。東北黑土地是大陸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黑土地的糧食産量占到全國的四分之一,糧食調出量占全國三分之一,被譽為大陸糧食生産的“穩壓器”和“壓艙石”。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态研究所研究結果顯示,近30年來,東北黑土地的地表産水量淨減29億立方米,土壤的碳儲量淨減5.95億噸,防風固沙量淨減1.01億噸。有限的黑土層,平均以每年幾毫米到1厘米左右的厚度減少。該所研究員韓曉增憂心忡忡:“黑土地的形成經曆了上萬年的時間,而我們開發利用不到兩百年,就已經折騰成這樣了。黑土地保護利用,迫在眉睫呀!”

背後的道理很簡單——且不說為子孫後代謀,保護“耕地中的大熊貓”,就是保護當下中國人的飯碗。“目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帶來各種風險挑戰,凸顯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性,特别需要發揮黑土地在確定穩産保供、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正如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經濟法室主任嶽仲明所說,保護好黑土地,事關國家糧食安全、生态安全,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黑土地保護進入法治新時代

大陸“黑土地保衛戰”早已打響。

2000年以後,黑土地流失逐漸成為學界共識,在科研機構努力下,稭稈和有機肥深翻還田、玉米大豆輪作的“龍江模式”,以免耕少耕稭稈還田為特征的“梨樹模式”,逐漸形成推廣。

近年來,《東北黑土地保護規劃綱要(2017—2030年)》《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2020—2025年)》《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實施方案(2021—2025年)》等一系列關于黑土地保護的政策紛至沓來。

在土地管理法、耕地保護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的基礎上,《吉林省黑土地保護條例》《黑龍江省黑土地保護利用條例》等地方保護法律法規相繼建立。

與此同時,人大代表、專家學者呼籲專門立法的呼聲也不斷增多。吉林大學法學院教授房紹坤表示,在黑土地保護方面,雖然大陸已經制定了一些相關法律,地方立法也進行了嘗試,但是這些法律、地方性法規在統籌黑土地資源的利用與保護方面還存在許多不足,難以對黑土地形成有效的保護合力。韓曉增也直言,現在省市縣層面環境、林草、自然資源、水利、農業農村等部門都在進行黑土地保護,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措施、資金分散問題,“一人一支号,各吹各的調”,難以形成合力。

吹響黑土地保護的法治号角

6月23日,黑土地監測技術員在遼甯省鞍山市台安縣達牛鎮茨于村黑土地品質監測點測量玉米株高。新華社發

在這樣的背景下,黑土地保護法草案于2021年12月送出全國人大常委會初審,2022年6月三審通過,該法将于8月1日起正式施行。

“從初審到通過實施,還不到一年的時間,凸顯出國家在黑土地保護方面的決心和力度。”韓曉增表示,目前,大陸東北地區的黑土地有三分之一侵蝕退化極其嚴重,三分之一正在緩慢退化,僅剩三分之一的黑土地仍然保持優質肥沃的土壤屬性。避免這部分優質的黑土産生退化、積極控制正在退化嚴重的土壤、治理培肥已退化的土壤,可謂時不我待、刻不容緩。

“黑土地保護法的制定,不僅可以統籌協調黑土地資源利用保護的立法目标、立法内容與執法過程,而且可以與永久基本農田建設與管理、土壤污染防治等土地管理制度形成立法銜接,促進土地管理制度的完善。制定實施黑土地保護法,實作黑土地保護的法治化,藏糧于地,對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房紹坤說。

破解“上熱下冷”,建章立制提高農民養地積極性

黑土地保護法即将施行,這讓很多為保護黑土地奔走多年的專家學者欣慰不已。韓曉增希望随着黑土地保護法的出台施行,能夠盡快從國家層面形成黑土地保護的統一規劃,以法治方式建立政府主導、農民為主體、多元參與的黑土地保護格局,形成“各做一個菜,形成一桌席”的黑土地保護工作體系。與此同時,他也特别強調“調動農民和基層生産機關的積極性”。

在前幾年楊帆帶領公司“養地”時,他尴尬地發現,盡管保護黑土地已經成為共識,但到了農戶這一層面,頗有“雷聲大雨點小”之勢。保護黑土地的實踐,目前很大程度上停留在“上熱下冷”階段。“黑土地保護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種植、灌溉、農機等方方面面,投入大、難度大、見效慢,加之現在種田效益太低,而農民人均土地少,既無心也無力做這些事。絕大多數農民根本沒有時間和成本去拾掇土地、養田護田,要麼直接把田地流轉給種糧大戶耕種,要麼播種以後直接把化肥農藥投到地裡外出打工,成熟季回來收割賣糧。”

吹響黑土地保護的法治号角

在黑龍江省農墾勤得利農場,種植戶駕駛機械收割水稻。新華社發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冷友斌對媒體表示,2021年黑龍江地區平均每畝地的收入不足1100元,除去農資和大型機械投入,純收益寥寥無幾。當“種糧不賺錢”在肥沃的黑土地上漸成普遍現象時,農民自然失去了養地的動力。“從耕地面積看,大陸有約2/3的耕地是農戶家庭耕種。是以充分調動農戶的積極性,是耕地保護見實效的關鍵”。

為此,黑土地保護法确立了政府主導、農業生産經營者實施、社會參與的黑土地保護制度體系,特别強化了基層組織和農業生産經營者的保護義務,要求生産經營者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黑土地,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應用保護性耕作等技術,積極采取黑土地養護措施。

嶽仲明強調,要堅持農民主體地位,保護好農民利益,同時還要注重發揮市場作用,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黑土地保護,做到廣泛參與、多元共治。

【連結】

按照黑土地保護法第28條的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其常務委員會報告黑土地保護情況,依法接受監督。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要關注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地方貫徹實施黑土地保護法過程中的新情況新問題,協助全國人大常委會适時就法律實施情況開展執法檢查,做好聽取工作報告的相關工作,及時提出貫徹實施好法律、完善相關制度的意見建議,推動黑土地保護法有效貫徹實施。

——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王憲魁

持續推進黑土地綜合治理。立足黑土區立地條件及氣候特點,探索适宜品種、種植制度、田間管理、農機裝備等産品技術裝備配套,研發推廣一批适用新技術、新産品、新裝備,鼓勵發展種養循環農業,促進畜禽糞污資源科學還田利用,特别是引導地方以高标準農田建設為平台,發揮好農田水利建設、坡耕地綜合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等綜合施策優勢,促進工程性措施與農藝性措施有機銜接。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秘書長趙辰昕

黑土地保護需要久久為功。資金投入不足,一直是實踐中黑土地保護難以持續有效開展的重要制約因素。黑土地保護法明确規定要将黑土地保護資金納入預算,加大資金傾斜力度;要求建立長期穩定的獎勵補助機制,并逐漸建立健全黑土地跨區域投入保護機制,鼓勵主銷區等其他地區投入黑土地保護;同時還允許縣級人民政府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統籌使用涉農資金用于黑土地保護,還鼓勵社會資本投資、保險機構開展黑土地保護相關保險業務等,這些規定都有利于保障黑土地保護資金的長期穩定投入。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張桃林

加強黑土地治理修複。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複的要求,加強對黑土地尤其是黑土耕地數量、品質、生态“三位一體”保護和修複。在安排生态保護修複重大工程、開展土地綜合整治時,積極配合有關部門開展黑土地保護和修複,系統治理黑土地退化問題,在提升糧食生産能力的同時,增強黑土地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功能,恢複土壤生物多樣性。

——自然資源部總工程師劉國洪

《光明日報》( 2022年07月30日11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