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徒姚麗:采訪稱聽不懂中國話,奪冠拒認是中國人,結局大快人心
“我不懂中文。請用俄語或英語采訪,否則我拒絕回答。”
倫敦奧運會女子冠軍領獎台上,一位來自中國遼甯的舉重運動員這樣說。
2012年7月31日,姚麗為外國獲得了一枚金牌。
此後,她更改了外國名字和國籍,甚至拒絕承認自己曾經是中國人。
為什麼?
女子63公斤級舉重比賽中,來自哈薩克斯坦的選手邁娅·馬内紮以245公斤的優異成績打破奧運紀錄,一舉奪得金牌。
然而,她還有另一個名字姚麗。
其實在世界體壇,身為中國人卻代表其他國家參加奧運會是很正常的。
他們的行為并沒有引起人們的反感,因為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
不過有一個人,也是中國人,後來成了另一個國家的國民,拿了冠軍。
然而,她奪冠後的所作所為卻引起了國人的強烈反感。
這個人就是姚麗,甚至有人叫她漢奸。
她在加入其他國家國籍後獲得奧運冠軍,但她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與中國無關。
然而,真相真的如她所說嗎?
1985年11月1日,姚麗出生于中國遼甯省阜新市。
她的家庭不同于普通運動員家庭,而姚麗父母都是普通農民,每天忙于農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穩定。
姚麗和村裡的孩子一樣,幫父母幹農活,分擔父母肩上的壓力,每天放學都去地裡幫忙。
因為農村教育品質的偏差和姚麗的學習能力差,是以成績很一般。
但她人生的第一個轉折點出現在她的國中生涯。
國中的體育老師就像一個伯樂,看到這匹“千裡馬”直接“愛不釋手”,姚麗在實力上遠遠超過了同齡的國中生。
經過嚴格的訓練,本有了一個非常有天賦的姚麗,很快她就有了更強的舉重能力。
尤其是姚麗求勝心切。抱着不健康的心态,成績一直停滞不前,這讓姚麗更加焦慮。
漸漸地,姚麗開始抱怨教練對她不夠重視,隊裡不給她上場的機會。
直到2008年,姚麗終于得到了展示實力的機會,她獲得了參加北京奧運會的機會。
可惜,這個難得的機會,卻因為姚麗老臂傷未能完成比賽,與金牌失之交臂。
也是在同一年,姚麗的運動隊有機會被派往哈薩克斯坦。
中國隊員作為外援去哈薩克斯坦鍛煉,哈薩克斯坦隊員可以向中國隊員學習先進經驗。
9年前,姚麗以哈薩克斯坦人的身份參加倫敦奧運會,并以245kg的總成績打破曆史紀錄,獲得當年的舉重冠軍。
賽後,場上的記者照常去采訪她。
但面對記者的采訪,姚麗表示,自己的成績是因為哈薩克斯坦教得好,與中國無關,隻是自己曾經在中國生活過。
她的言論一經報道,在中國引起軒然大波。
明明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她卻說自己隻在中國待過一段時間。
她是國家級舉重運動員,接受過國家的特殊訓練,但又說自己的成功與中國無關。
從這樣的言行可以看出姚麗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可謂《賣柑者言》“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中國記者了解姚麗的過去。
采訪她時,他們多次提問,但姚麗總是裝作看不見。
後來有記者用中文名“姚麗”稱呼她時,她不自覺地回頭看了一眼,然後迅速轉身離開。
因果循環,馬内紮猖狂的時間不長。
不久後,她因為在一次比賽中被查出服用興奮劑而被取消比賽資格,甚至連她在倫敦奧運會上的金牌也被收回。
這種嚴重違反比賽規則,完全背離奧林匹克精神的行為徹底終結了她的職業生涯,哈薩克斯坦官方也抛棄了她。
客觀來說,姚麗換國籍在異國他鄉參賽,和她家境不好有一定關系。
父母都是普通農民,他們家有20畝左右的土地。
一年四季,收入隻有2萬多元,不包括種田和施肥的費用。
姚麗的父親患有糖尿病多年,買藥治療的費用幾乎占了他收入的一半。
後來病情惡化,出現了很多并發症。
嚴重的時候一周透析兩三次,每次都要8800元,根本超出了這樣一個農村家庭的承受能力。
據姚麗媽媽說:“她爸爸從生病到去世,前前後後花了50多萬,幾乎都是姚麗承擔的。
要不是這個閨女,她爸爸早就不行了。”
小時候,我們心裡有各種各樣的遠大志向。
雖然很多都不切實際,但卻陪伴我們度過了美好的童年。
即使是符合現實的,很多也會随着時間的推移而被遺忘。
雖然一切都可能改變,但唯一改變不了的是深埋在内心的愛國情懷。
熱愛自己的祖國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基本素質,因為隻有所有中國人團結一心,才能凝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讓我們的祖國不斷前進壯大。
當我們有了強大的祖國,我們也會為自己的身份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