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台青紮根大陸參與鄉村建設“這裡的土地會黏人”

作者:華夏經緯網
台青紮根大陸參與鄉村建設“這裡的土地會黏人”

台青李佩珍(前右四)帶領夥伴們積極參與大陸鄉村社群振興建設。大公報記者何德花攝

“這裡的土地會黏人,現在,我的心已被牢牢黏住了。”在台灣已有15年社群營造工作經驗的規劃師李佩珍,在福建參與鄉村振興社群營造工作已有九年。她回想起多年前到達廈門市海滄區青礁村的第一天就遇到了傾盆大雨,一腳踩進泥裡,好不容易拔出腳來時,卻扯斷了涼鞋鞋帶。而如今的青礁村在李佩珍團隊的改造下,早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座座昔日荒蕪破敗的閩南古厝,變身為教育訓練課堂、活動中心、電影院、展覽廳;那些曾經整天圍着竈台、田地轉的鄉村婆婆、媽媽們,加入了愛心媽媽團、赤土開心婆婆團、過阪虹彩妹妹團。

在廈門市推出“美麗廈門、共同締造”活動後,李佩珍于2014年跟随台灣大學城鄉所進駐廈門市海滄區青礁村院前社,開啟了台灣團隊陪護式服務及閩台兩岸青年合作序幕。

青礁村雖然隻是福建東南的一個小村落,卻有近千年的悠久曆史,被譽為“閩南進士名村”,但在城市化的浪潮之下,村裡不少人年輕人紛紛棄農離鄉,到大城市打工。青礁村逐漸變成了“空殼村”,隻剩下孤苦的老人和年幼的小孩。由于村落被荒廢,恐怕難逃被拆遷的命運。為了保住家鄉,一些村民和李佩珍等數名熱心台胞開始了重建青礁村的計劃。

“空殼村”變“網紅村”

經重建團隊調研發現,村裡留下來的明清時期的古厝多達39棟。李佩珍說,重建工作就從這些古厝開始。她的團隊和村裡的年輕人一起清理雜草叢生的豬欄、雞場、廁所,并修整破舊的古厝,把它們改造為博物館、書院等充滿文化氣息的地方。

李佩珍說,在重建青礁村的過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難,例如,有些村民不了解,經過解說後也慢慢支援重建工作了。隻有村民積極參與重建,村子才能舊貌換新顔。為了工作友善,李佩珍也搬到村裡與村民同吃同住。“從原來到廈門出差的心态,到後來生活與工作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隻要村子有事,我都會出現。這也讓我感受兩岸語言相通、文化相近、民心相親帶來的溫暖與感動。是以,重建項目結束,團隊回到台灣,而我留了下來。”

李佩珍與村民陳俊雄等一幫年輕人一起,将原本面臨拆遷的“空殼村”變成了“網紅村”。大陸各省市許多團體都到訪青礁村,日本東京大學也邀請李佩珍等人分享青礁村重建的成功案例。“這讓我看到台灣年輕人參與大陸鄉村建設的巨大機會與前景。”

樹立文化自信與認同

2019年6月,李佩珍在原有台青團隊的基礎上成立了立足于廈門市海滄區的海峽城鄉發展基金會(下稱基金會)。去年基金會與相關部門合作,派出了近20位台青、社群營造員進駐廈門海滄區的下陳社、滄江社、蘆塘社、過阪社、赤土社等五個村,參與鄉村社群建設工作。

“我們以問題為導向,為五個村居量身定做适切的社群營造項目,用‘先造人、後造物’機制,讓村民成為鄉村重建、振興的主角。”李佩珍團隊每到一個駐點村居工作,都要進行地方資源盤點、入戶調研記錄社情民意。“‘造人’這部分,婆婆、媽媽們是參與鄉村振興的一支溫柔而堅韌的力量,我們每個村莊都要組建一個婦女團隊。”李佩珍說,通過寓教于樂的活動,讓婦女走出小家共建大家,參與鄉村的公共事務,她們在改變自己的同時,也會改變一個家庭。

在台灣做過專業模特的社群營造員陳家葳,去年在蘆塘社參與策劃了《姐姐妹妹站起來》活動,她領着幾十名蘆塘社婦女進行形體、站姿訓練,還成立了走秀隊、小鼓隊,成為活躍鄉村文化生活的一支生力軍。陳家葳說,看到這些媽媽們通過儀态提升,由内而外散發出的自信,自己非常有成就感。

“唯有先對腳下這片土地産生情感,才能建構文化認同及文化自信。”李佩珍說,“我們在蘆塘書院做修複的過程中,将當地的文史故事整理上牆展示,村民們才驚奇地發現自己的村莊、自己的祖先有那麼多了不起的事迹,這就是樹立文化自信與文化認同,也就是我們的‘培根計劃’”。李佩珍解釋,“培根計劃”承繼“耕讀文化”理念,台灣青年通過開展“培根項目”,不僅讓村民紮下了愛鄉、愛社會、愛家國的根,也讓台灣青年紮下對這片土地認同的根。(大公報記者 何德花廈門報道)

“尋根”變“紮根” 收獲豐富

台青紮根大陸參與鄉村建設“這裡的土地會黏人”

圖:台青李佩珍團隊對廈門海滄區青礁村的改造花了不少心思,連路牌也設計得頗有特色。\受訪者提供

來自台灣高雄少數民族地區的台青王嘉麟,現在是李佩珍團隊派駐赤土社的組長,這也是她繼廈門海滄區青礁村院前社、蘆塘社之後參與鄉建鄉創的新站點。

“我是因‘尋根’而‘紮根’這裡的。”2018年,一直渴望到大陸尋根的王嘉麟舉家從台灣遷到廈門海滄,不僅找到了在大陸家鄉的根,還找到了他們一家紮根大陸的機會:丈夫陳信玮開了一家烘焙小店,王嘉麟成為了一名社群營造員。

赤土社村莊是個自然村,村中青壯年大多在外工作,留守老人居多。王嘉麟與團隊進駐赤土社後,以赤土公益書院、赤土開心婆婆、赤土青年導覽隊三大主軸作為項目推進,為村民們搭建了“賦能平台”,讓村民有更多參與公衆事務的機會。“我們針對孩童,制訂了推廣閱讀的‘飛鳥計劃’,讓閱讀打開孩子們的視野,像鳥兒一樣飛得更高、看得更遠,還組建了‘飛鳥爸媽’志願者隊伍,關懷留守兒童。”王嘉麟說,參與赤土社營造這一年多來,收獲很多。“未來如畫,我期許自己是燦爛的顔色,為大陸鄉村振興的工作添加一抹斑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