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全球首次直播長江江豚産子背後,有這張“網”

作者:極目新聞

極目新聞記者 胡長幸

通訊員 黃敏 劉荊刈

時而下潛水底、時而探出水面、時而暢遊水中……在位于武漢的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豚館,長江江豚幼豚“F9C22”正在母親“福久”的陪伴下嬉戲,母女其樂融融。

7月5日至7日,在全球百萬網友的首次見證下,生活在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豚館的14歲母豚“福久”順利産下雌性幼豚“F9C22”,這頭小江豚的出生是人工繁養長江江豚取得的新成果。

全球首次直播長江江豚産子背後,有這張“網”

長江江豚産子直播視訊截圖

曾經,有着“微笑天使”之稱的長江江豚因為長江生态的破壞,一度陷入瀕危的狀況。随着“十年禁漁”工作的開展,多年未見的“水中大熊貓”——江豚成群結隊重制江域。

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以來,江豚在武漢城區江段已出現20餘回,近180頭次。

人工環境下,長江江豚在漢繼續産子,野外環境中,水中精靈頻頻現身武漢江段。這些事實,都印證了長江生态環境的持續改善,其背後離不開數字科技力量的支撐。

一張屏頻現水中精靈身影

7月4日上午,極目新聞記者登上位于漢口江灘的漁政執法趸船二樓,站在指揮中心的大螢幕前,長江和漢江武漢段、重點湖泊地圖盡收眼底,上面布滿了攝像頭圖示。這是去年底上線的武漢市長江禁捕漁政監管資訊化系統大資料顯示終端,俗稱“天網”。

“長江漢江武漢段從去年7月1日起,禁止天然漁業資源的生産性捕撈。”武漢市農業綜合執法支隊主任科員李賢烈介紹,非法捕撈行為逐漸轉入夜間“打遊擊”,發現難、驗證難、抓捕難,于是漁政部門申請建設了全市長江禁捕“天網”系統,并在去年底投用。

全球首次直播長江江豚産子背後,有這張“網”

“天網”系統後端的中央指揮大屏

這個系統的前端,是布置在長江漢江兩岸的通信鐵塔或者高樓上的100多個高清攝像頭,每個攝影頭覆寫2-3公裡距離,24小時進行觀測跟蹤。

從業人員為記者調看了4月22日在武漢某江段的聯合抓捕行動視訊。隻見淩晨5點40分左右,河口有5名嫌疑人在違規釣魚,當他們帶着漁獲回到堤岸上時,被早已守候在此的執法人員逮個正着。這些畫面,都被附近點位的攝像頭清晰記錄下來。

李賢烈參與過這次行動。他說,攝像頭像是“鷹眼”,運用紅外熱成像和雷射補光技術,熱成像技術幫忙找人,而雷射補光可以幫忙拍清人的相貌、錨魚動作和工具等細節。

據介紹,自去年12月起,武漢市漁政部門通過“天網”發現和驗證,已抓獲15名犯罪嫌疑人。“長江江豚是要吃魚的,并且對水質要求比較好,堅持禁捕禁漁、恢複生态環境,在幫它們護食。”李賢烈說。

全球首次直播長江江豚産子背後,有這張“網”

執法人員在“天網”系統協助下制止非法捕魚行為

“天網”不僅幫江豚護食,還是時常發現驚喜的“迎賓員”。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以來,長江江豚在武漢江段已出現20多回、近180頭次。光是“天網”系統就發現了近10回。

據了解,武漢“天網”系統還在以前江豚經常出沒的天興洲、白沙洲江段設定了江豚監測專用點位,已經跟本地媒體、直播平台聯合推出江豚重返武漢直播。

剛剛過去的6月份,是武漢今年“全民愛豚月”。全社會開展了長江江豚科普宣教、“長江生态科普課堂”等愛豚、護江活動,武漢白鱀豚保護基金會攜手鬥魚、武漢雲等共同推出“數字江豚”項目,武漢雲此次為“數字江豚”項目提供了區塊鍊、雲計算等數字化技術支援,打造長江江豚數字IP,吸引更多人了解并參與到長江大保護行動中來。

一張網織就“十年禁漁”路

江豚回歸背後,“平台+應用”織就“十年禁漁”一張網。

這一張網,就是基于武漢新型智慧城市的雲底座“武漢雲”上的武漢市長江禁捕漁政監管資訊化系統。這一套系統,是覆寫武漢“1+6+4”(1個中心城區、6個新城區和4個水産種質資源保護區)禁捕區域的“天羅地網”,24小時監測150.5公裡長江幹流、72公裡漢江幹流,以及4個水産種質資源保護區,總面積達330.25平方公裡的禁捕範圍。

這一張“天羅地網”,通過全流域無縫覆寫、全天候視訊監控、違法行為 AI識别與預警、預警資訊精準推送、網格化巡查處置、人防技防統一排程等方式,實作了禁捕監管執法、任務派發、處置辦理、上報回報、綜合分析,以及排程決策的全過程管理。在打擊非法捕撈活動時做到了“四個一”,即“一目了然、一清二楚、一鍵報警、一網打盡”。

其中,違法行為識别與預警,盡顯AI特色。以判斷錨魚違法行為為例,要利用算法定義錨魚場景和行為特征。人員會使用什麼常見漁具,漁具有什麼特征,錨魚動作有什麼特點,都得進行機器視覺訓練。為此,漁政部門提供了幾百G的視訊和圖檔資料,由技術團隊“投喂”給系統,使其“記住”違法行為的主要特征。

全球首次直播長江江豚産子背後,有這張“網”

AI算法可以識别哪些行為屬于被查處之列

據武漢市禁捕辦負責人介紹,目前系統已開發了撒網、駕船捕撈、電魚、炸魚、錨魚等多種場景算法,今後還會根據需要不停增加更多算法,系統也會像鷹眼那樣越來越敏銳。

“‘天網’大大提升了武漢漁政的執法效率。”李賢烈感慨道。他說,以前靠人巡查,10多名執法人員24小時不停地在江岸上巡邏,錨魚者、非法捕撈者通過放哨、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等辦法逃過執法人員的眼睛。現在有了“天網”,一鍵報警、精準定位,尤其對晚上的違法行為可以清晰地監測和驗證。

武漢市長江禁捕漁政監管資訊化系統自上線以來,很好地适應了複雜的監管環境,對長江、漢江禁捕區域實作了24小時觀測跟蹤,讓多杆釣魚、錨魚等違法行為無處遁形。

一朵雲科技賦能長江大保護

為踐行“長江大保護”戰略,大陸規定,從2021年1月1日零時開始在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實施十年禁漁計劃,期間禁止天然漁業資源的生産性捕撈。

為響應“十年禁漁”的政策号召,武漢市将“江豚重返武漢”作為重要抓手,推出《武漢長江高水準保護十大攻堅提升行動實施方案》,建立武漢長江江豚繁育保種技術研究中心,并借助現代化資訊技術,嚴格監控禁捕水域,争取全面打赢長江“十年禁漁”持久戰。

如今成果初現,據不完全統計,自2020年以來,江豚又回來了,這是自然生态保護戰略落地的成果,也是科技守護“綠水青山”的佐證。

鮮為人知的是,作為武漢智慧禁捕的一項核心應用,“天網”系統的軟體部署、安全保護和大資料處理,都離不開“武漢雲”,即武漢新型智慧城市的雲底座。

相關技術人員介紹,基于“武漢雲”的漁政雲計算子系統,“天網”系統解決了在大面積禁捕區内漁政執法發現難、驗證難、集中處理難、風險多、安全隐患突出等沖突和問題。

“武漢一朵雲”,護豚回江城。這朵雲還将在更多場景中彰顯出長江大保護背後的數字技術力量。

據悉,武漢雲正聯合相關機關進行名為“i江豚”相關程式的開發,計劃後期接入健康碼、市民碼、醫保社保服務等數十個城市服務入口。或許在不久的将來,市民可以通過“i江豚”,進行事項辦理,提升辦事效率。幫助市民在體驗便民服務的同時,增加對保護江豚的參與感和獲得感。

除了助力長江保護工作讓江豚成為武漢獨特的城市名片外,作為全國首個“城市雲”的武漢雲是武漢智慧城市的雲底座,以“雲網合一,雲數關聯”為架構,面向政務服務和企業服務。目前,“武漢雲”上已有武漢市42個委辦局及15家企業機關業務上線,共計400+個業務系統,武漢市長江禁捕漁政監管資訊化系統正是其中的一個典型。

這朵雲,以科技之力守護綠色風光,正在為武漢加速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為産業經濟的數字化轉型提供強大技術底座,為人們更美好生活帶來有獲得感的城市服務。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下傳“極目新聞”用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采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