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便“前頭幹硬,後邊軟粘”是咋回事呢?醫生:或與三種疾病有關

作者:内科許醫生

吃喝拉撒是人體正常的生理現象,比如排便,雖然不值得放在桌子上,但這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它和吃、喝、睡一樣重要。

當糞便充滿直腸刺激腸壁感受器時,沖動進入腰骶脊髓的低排便中心,同時上傳到大腦皮層産生排便。

如環境許可,大腦皮層即發出沖動使排便中樞興奮增強,産生排便反射,使乙狀結腸和直腸收縮,肛門括約肌舒張,同時還需有意識地先行深吸氣,聲門關閉,增加胸腔壓力,隔肌下降、腹肌收縮,增加腹内壓力,促進糞便排出體外。

大便“前頭幹硬,後邊軟粘”是咋回事呢?醫生:或與三種疾病有關

健康正常大便标準是什麼?

1、性狀:條狀軟便不粘,健康大便多為條狀軟便,不粘在便池内,能浮在水面上,用水就能沖洗幹淨,沒有幹硬塊的糊狀大便也是正常的。食物蛋白質高時,大便會硬,類似黏土;碳水化合物高時,大便軟或糊狀。

2、顔色:黃色或茶色,正常大便是黃色或黃褐色。攝入乳制品,大便多為淡黃色;多吃青菜,大便會發綠;多吃肉,大便呈褐色;吃了動物的血、肝,或者吃了一些中藥,大便就變黑了。

3、氣味:微臭,由于細菌分解産生的糞臭,正常大便略臭,愛吃肉的人氣味較重,素食者味道較輕,如果臭得讓人受不了,可能會有健康問題,刺鼻的酸味和燒焦味可能是消化不良引起的;臭味可能意味着消化道出血。

4、數量:“一條便”約100g。健康大便多為香蕉形長條,每條長約10~15厘米,重約100克,每次2~3條。排便量可因進食量、食物種類等而改變。比如膳食纖維攝入多了,排便量就會增加

大便“前頭幹硬,後邊軟粘”是咋回事呢?醫生:或與三種疾病有關

5、頻率和習慣:排便的頻率和習慣因人而異,大多數人每天排便一次,而且是在早上,一天一次,早上排便更好,一般來說,沒有排便困難等不适,1~3天排便一次不算便秘,每天排便不超過3次不算腹瀉。

6、排便感覺:1~2分鐘内可自然順暢排出,全程不超過5分鐘,排便後感覺輕松,沒有殘餘排便,說明“排便”正常

總之,“一天排便一次”是理想的,但不代表這是最健康的唯一方式,畢竟個體是有差異的,大便次數不是最關鍵的,關鍵是狀态。

如果大便不太軟也不太硬,一天排便3次到一周排便3次是正常的,換句話說,定時排便并不是說每天都要排便,而是一種穩定的、始終如一的習慣,隻有排便頻率突然發生變化時,才應該引起重視。

大便“前頭幹硬,後邊軟粘”是咋回事呢?醫生:或與三種疾病有關

大便“前頭幹硬,後邊軟粘”是咋回事呢?醫生:或與三種疾病有關

剛開始排便時糞便是幹的,然後糞便逐漸變軟,就要考慮腸息肉的可能,腸息肉主要是指結腸黏膜表面突起的贅生物,一般分為發炎性、增生性和腺瘤性。

腺瘤性息肉可以癌變,發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不太可能癌變,腸息肉的發生主要與患者的遺傳、體質、飲食習慣有關。

大約50%的腸息肉患者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如果不積極治療,腸息肉還會繼續發展,出現并發症時,患者還會出現各種症狀,如腹瀉、腹痛等。

如果繼發感染的病人可能有黏液膿和血便,當息肉體積達到一定程度時,會導緻腸腔變窄,大便可能會逐漸變幹,難以順利排出。

大便“前頭幹硬,後邊軟粘”是咋回事呢?醫生:或與三種疾病有關

雖然大便前硬後軟不一定是結腸癌,但需要考慮這種可能性,因為部分結腸癌患者确實可能出現大便前硬後軟、大便稀、大便不成形、便血等症狀。

因為當惡性良性腫瘤體積增大時,會導緻腸道狹窄,糞便會受到惡性良性腫瘤的擠壓,狀态會有一定程度的改變。

大便在腸道停留時間長,水分被吸收,剛開始排出的大便是硬的,後面的大便會因為水分充足而變軟。

是以,如果反複出現大便前硬後軟的情況,建議引起重視,及時去醫院做CT或腸鏡檢查,了解腸腔内是否有惡性良性腫瘤。

大便“前頭幹硬,後邊軟粘”是咋回事呢?醫生:或與三種疾病有關

這種病主要是由于細菌或腸道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引起的功能性胃腸疾病,這是一種常見的問題。

典型症狀為腹痛、腹脹、腹部不适、排便異常等排便異常,包括排便頻率的改變。一般排便後症狀可明顯緩解。

大部分患有腸易激綜合征的人會出現剛開始排便幹澀,後面軟黏腹瀉等問題,這時候他們需要及時去醫院做相關檢查,然後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

前硬後軟的現象和很多因素有關,是以,你應該在生活中積極調整飲食,養成按時排便的好習慣,這可以幫助你保持體内環境的穩定,強身健體。

大便“前頭幹硬,後邊軟粘”是咋回事呢?醫生:或與三種疾病有關

不妨自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