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全球紮堆來“潤”,新加坡怎麼就赢麻了?

作者:酷玩實驗室Coollabs
全球紮堆來“潤”,新加坡怎麼就赢麻了?

多年以後,當海底撈創始人張勇,和俏江南創始人張蘭,在夜深人靜、回顧往事的時候,會不會都覺得,自己當初潤去新加坡,是一生中做的最成功的決定?

因為,如今,世界在下沉,而新加坡在狂歡。

這個面積還不到廣州十分之一的小國家,2021年GDP總額近2.7萬億,超越蘇州,直逼廣州。

根據世界銀行資料,2021年新加坡人均GDP近49萬元人民币,美國都不是對手。

全球紮堆來“潤”,新加坡怎麼就赢麻了?

新加坡貿易與工業部預計,新加坡經濟将在2022年迎來3%-5%的增長。是以有人預測,2022新加坡的人均GDP将超過53萬元人民币。

宏觀的數字可能不太直覺。其實,兩個詞就能展現出今年新加坡經濟好到什麼程度,那就是:搶人、搶房。

第一,招工靠搶。

據報道,新加坡今年工資普遍比去年有所增長,很多公司直接漲薪15%。

要知道,新加坡公司一直以來被認為是比較摳門的。一位從新加坡潤回國的網際網路從業者表示,放在平時,即便是相對更“舍得花錢”的網際網路公司,漲薪幅度基本都在5%,連10%都很少見。

一些急用人的公司,不光漲薪,還盡可能的贈送福利,不僅成功入職後就馬上發3000元新币,約1.4萬元人民币的入職獎勵,還承諾除了年終獎、帶薪年假、醫保外,還要提供子女助學金。

全球紮堆來“潤”,新加坡怎麼就赢麻了?

即便如此,依舊有公司搶不到員工。這些公司甚至聯合起來,要求新加坡趕緊放寬外籍人員來新加坡工作的政策限制,“先解決了目前缺人狀态再說!”

第二,租房也得搶。

今年新加坡租房市場,火爆到不可思議。

據媒體報道,現在外籍人士租房,普遍要比以前多掏20%-40%的租金。甚至有豪橫的房東,開口就是翻倍的要價。

就這,為了拼手速,很多人甚至都來不及實地考察,僅憑中介發來的幾張照片幾段視訊,當場就交訂金了。

生怕“多看一眼,房子就沒了”。

于是,有人自然就有了潤去新加坡的打算。而機構們也及時站出來,給有想法的人支招。

全球紮堆來“潤”,新加坡怎麼就赢麻了?

别說普通人了,其實中國企業早就開始往新加坡潤了!

為什麼全球普遍難過的時候,新加坡卻過的這麼滋潤?

為什麼這麼多企業,都想去新加坡?

01

5月20日,當5000多萬人線上上觀看周傑倫演唱會的時候,蔚來正在新加坡交易所挂牌。

從此,蔚來成為首家在美國、中國、新加坡三地上市的電動車企業。

促使蔚來進行“占坑式”上市的,是美國。因為,美國正在阻擊中概股。

全球紮堆來“潤”,新加坡怎麼就赢麻了?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也就是SEC,先後甩出9批“預摘牌名單”,149家中國公司上榜。前年被特朗普搞了一半的中概股風波,被拜登推上了高潮。

上了“預摘牌名單”,意味着可能會在将來被迫從美股退市。

此前,包括百度、愛奇藝、微網誌在内的23家公司,已經進入“确定預摘牌”名單,最早2024年初就要被踢出美股。

而還沒有進入“确定預摘牌”名單的公司,則被要求必須在15個工作日内,交出包含原始資料的審計底稿,接受審查。否則,就要被列入“确定預摘牌”名單,進行清退。

三十年來,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公司總共也就270多家,如今,一半都被拉黑了。蔚來,就是其中之一。

是以,蔚來得趕緊找幾個備選的交易所。新交所,就是其中之一。

全球紮堆來“潤”,新加坡怎麼就赢麻了?

一下子來了個超2100億元人民币市值的獨角獸,新交所樂開了花。于是,蔚來在新交所挂牌的流程,順滑無比。

5月5日被SEC公布列入“預摘牌”名單,5月20日就直接成功登入新交所。即便算上之前的準備時間,蔚來在新交所挂牌的流程,也是過分的順利。

為什麼蔚來在新加坡上市這麼快?因為,新交所不僅搶人,連中概股也搶。

中金公司研報評估,中概股如果從美股回歸,将可能帶來超過740億元人民币的新增募資規模。

目前新交所正在洽談的中概股企業超過100家,涵蓋了從金融科技到消費科技,從房地産到特殊目的收購公司等多個行業。

蔚來不是唯一受打壓而被迫轉移陣地到新加坡的公司,美國也不是唯一打壓中國企業的國家。近年來,印度也在不斷的打壓中國企業。

要說差別的話,那就是美國的手法起碼還算體面;而印度的手段,真就一點都不講究。

300多個與中國有關的應用程式說封就封、中國的投資說限制就限制、中國企業數十億資産說當機就當機,甚至還對中國企業進行“惡意審查”。

全球紮堆來“潤”,新加坡怎麼就赢麻了?

為什麼說是“惡意審查”呢?有印度的中國企業吐槽說:“他們每次都查不出問題,但每次都要錢。”

甚至,就算來自新加坡的公司,隻因為老闆是華裔,也遭受連坐。

3月底,東南亞跨境電商平台Shopee宣布“鑒于全球市場的不确定性”,決定關閉其印度業務。

在印度和美國的雙重打壓下,騰訊已經表示要把東南亞總部,設立在新加坡。和騰訊“并肩作戰”的,還有小米、阿裡、位元組、華為等。

位元組計劃在3年内,向新加坡投資幾十億美元。阿裡已經向新加坡的外賣服務商Grab投資了30億美元。

跨境電商SHEIN,一度超越Amazon,成為美國下載下傳量最大的購物App,卻在印度屢遭打壓。網傳SHEIN正在新加坡大量招人,并有将新加坡設立為國際總部的計劃。

除了大廠外,很多想要出海的中國公司,都把新加坡當做了橋頭堡。

大廠搬到新加坡,首先需要招兵買馬。他們先把人搶走了,之後才輪得到更小一點的公司。這樣一來,小公司的員工就稀缺了。

全球紮堆來“潤”,新加坡怎麼就赢麻了?

可以說,因為中美、中印鬧别扭,新加坡在中間占便宜。

那麼問題來了,東南亞有這麼多國家,為什麼是新加坡?

畢竟,新加坡不過彈丸之地,比上海的浦東還小。即便在東南亞,國土面積也是墊底的。

美國不僅看上了新加坡,還對新加坡寵愛有加。

美國不僅幫助新加坡發展經濟,甚至為了確定它免遭周邊鄰居欺負,一直向新加坡提供軍事援助。

全球紮堆來“潤”,新加坡怎麼就赢麻了?

從新加坡建國初期,美軍就在新加坡擁有軍事基地,而新加坡也非常積極配合。新加坡購買了美國戰鬥機之後沒地方訓練,還會直接飛到美軍在關島的基地進行訓練。

為了更好的成為美軍航母補給站,新加坡投入巨資建立樟宜海軍基地,成為美國海軍自撤出菲律賓後,在東南亞開辟的第一處航母駐泊基地。

到現在為止,美國在新加坡擁有樟宜海軍基地、森巴旺海軍基地、巴耶黎巴空軍基地等衆多軍事基地的使用權。

全球紮堆來“潤”,新加坡怎麼就赢麻了?

為什麼美國這麼熱心一個跨越半個地球、距離自己超過1.5萬公裡的小國家?而新加坡為什麼這麼聽話,一直積極配合美國?

更重要的是,新加坡會不會永遠忠于美國?

02

從客觀條件來說,新加坡之是以如此受寵,是因為它的地理位置太過優越了。

新加坡位于馬六甲海峽的咽喉要道上。

全球紮堆來“潤”,新加坡怎麼就赢麻了?

馬六甲海峽被譽為海上航運的“生命線”、“海上十字路口”,是印度洋和太平洋航運溝通的最重要通道。往來亞洲、非洲、大洋洲和歐洲的船隻,都要經過這裡。

這裡的貨物進出量,是蘇伊士運河的3倍,巴拿馬運河的5倍,馬六甲海峽是以成為世界十大海峽之首。

而新加坡港位于馬六甲海峽東南側,最大吃水深度24.5米,最大可停靠30萬載重噸的船舶,最大可泊35萬載重噸的超級油輪,堪稱樞紐的“樞紐”。

如今的新加坡港,已開通200多條航線,連接配接123個國家和地區的600多個港口,并擁有年處理6.3億噸貨物、3370萬TEU的物流的能力,成為世界第二大港口,僅次于上海港。

全球紮堆來“潤”,新加坡怎麼就赢麻了?

(TEU是英文Twenty-feet Equivalent Unit的縮寫,通常用來表示船舶裝載集裝箱的能力,也是集裝箱和港口吞吐量的重要統計、換算機關。是以長度為20英尺的集裝箱為國際計量機關,也稱國際标準箱機關。)

新加坡港内擁有7個自由貿易區、倉庫8.5萬平方米,堆場23.4萬平方米,過境貨物倉庫為12萬平方米。

新加坡港還是世界第一大燃油供應港,貯藏容量80萬立方米,精煉能力每天為120萬桶。

更重要的是,新加坡作為東南亞的樞紐,離中國不到4000公裡,坐飛機最快不到五個半小時就到了。

如此優越的位置背後,卻是狹小的國土面積,以及匮乏的自然資源。新加坡甚至連飲用水,都要依賴馬來西亞。如果不跟其他國家做生意,新加坡人連生存都難以保證,更别提保護自己了。

全球紮堆來“潤”,新加坡怎麼就赢麻了?

是以,自然禀賦決定新加坡很重要,卻也非常依賴各種靠山。新加坡的近代史,基本就是不斷找靠山的曆史。

從1867開始到1959年,将近一個世紀,新加坡一直是英國的殖民地。在此期間,新加坡雖然沒有獨立主權,卻也在英國的羽翼下被保護得很好。

然而,二戰期間,日本軍隊輕易就打敗了新加坡的英國軍隊。這一仗讓新加坡意識到,英國已經沒辦法保護自己了。

20世紀中期,在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等人的帶領下,新加坡開始了民族獨立運動。被二戰掏空身體的英國,決定放棄殖民統治,并開始逐漸撤軍。

1959年,英國承認新加坡自治,同時也意味着,英國沒有了保護新加坡的義務,于是李光耀決定依附馬來西亞。

全球紮堆來“潤”,新加坡怎麼就赢麻了?

1962年,李光耀在全國發起加入馬來西亞的投票。投票有三個選項,分别是:

A:我同意合并,但保留一定的自治權,所有新加坡人加入馬來西亞籍

B:我同意合并,但适當降低自治權,在聯邦議會中要占有一定比例席位

C:我同意合并,但讓渡更多的權利

如果選民不同意合并,就隻能投空白票。結果,超過1/4的選民投了空白票。

全球紮堆來“潤”,新加坡怎麼就赢麻了?

李光耀政府早就預料到了這樣的結果,事先在選舉準則中規定,如果空白票數沒有超過半數,那麼将被計入赢得最多選票的選項。

也就是說,這14.3萬多張空白選票,被記入了選項A。

但是,新加坡不想當被雇主聘用的“職業經理人”,而是當真正的主人,這個由75%華人組成的國家,希望能夠實作平權。

這就觸及了馬來西亞的底線。于是,馬來西亞對新加坡不僅經濟上進行壓榨,政治上也進行排擠。

加入馬來西亞的第一年,新加坡就要上繳40%的稅款,第二年直接變成了60%。

有壓迫,就會有反抗。

是以,1963舉行的馬來西亞選舉中,李光耀主導的新加坡人民行動黨一舉拿下議會控制權。

但是,這讓馬來西亞政治階層徹底感受到了威脅。在1965年,馬來西亞以126票贊成,0票反對,将新加坡投出了馬來西亞聯邦。

全球紮堆來“潤”,新加坡怎麼就赢麻了?

面對這一突發情況,李光耀在宣讀新加坡獨立宣言的時候泣不成聲,表示這是他的終生遺憾。

緊接着,被迫獨立的新加坡又面臨一個新的問題。1971年,英國最後一批駐軍離開新加坡,新加坡一下陷入了沒有軍隊保護的狀态。

當時的世界,正處于蘇美兩極的風口中。在英國留學、從小接受西方價值觀的李光耀,果斷選擇美國作為盟友。

其實當時的新加坡整體都很弱,隻不過比馬來西亞有錢一點。新加坡建國初年,GDP還不到10億美元。

為了尋求美國的保護,李光耀頻頻示好美國。

新加坡大半機場美國可以随意使用;美國軍艦可以随意停泊新加坡任意港口而無需提前告知;越戰期間,新加坡成為美國第七艦隊的補給站。

全球紮堆來“潤”,新加坡怎麼就赢麻了?

面對這麼聽話的小弟,美國又出槍、又出人、又出錢、又出技術。這也就是為什麼,1965年新加坡還隻是一個小漁村,經曆了短短32年,就已經成長為一個超1000億美元GDP的東亞唯一發達國家。

有了美國支援,不僅讓“亞洲四小龍”之一的新加坡能夠放開手腳抓經濟促生産,更重要的是,跨國公司來新加坡做生意更友善了。

全球化發展越繁榮,海上的“十字路口”也就越繁榮。

1965年,新加坡的失業率10%,而随着吸引來國外的石油開采裝置制造、電子組裝等産業,新加坡本地服裝、玩具、食品生産、鑽井裝置制造、皮革、造船等企業也得到了迅速發展。到1972年,失業率就降到了4.7%。

開放的市場,讓小小的新加坡具備了強韌的抗壓能力。即便1973年的全球石油危機讓世界經濟下滑,新加坡依舊在穩步發展。

1965年到1978年之間,新加坡的GDP年平均增長率10%,失業率下降到3.6%,制造業産出占GDP的比重由1965年的14%上升到1978年的24%。

1982年開始,美國的電腦及其周邊裝置制造商也相繼在新加坡設廠。到1985年,已經有超過150家的跨國公司在新加坡從事電子産品及電腦配件的生産,新加坡一躍成為世界硬碟驅動器産業的重要集散地,承包了全球近一半的産量。

這樣帶動了印刷電路闆、金屬沖壓、壓鑄、精密機械加工等相關産業的發展。到1985年,新加坡技術勞工占總勞動力比例從11%提高到22%。

全球紮堆來“潤”,新加坡怎麼就赢麻了?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乘着産業鍊全球化的大船,新加坡可謂是順風順水。

根據華東師範大學學者的研究,自獨立一來,每年新加坡進出口貿易額保持在GDP的300%上下。

客觀上來說,過去的曆史中新加坡和中國在全球産業鍊分工中,多多少少存在競争關系。新加坡需要一個強敵,幫助自己競争。這也是小國不得已、卻很高明的生存政策。

如果劇本一直這麼走下去,新加坡可以平平穩穩地過小日子了。但,世事無常。

新加坡的靠山又出事了。

2009年,新官上任的奧巴馬政府,頒布了《重振美國制造業架構》,并提出“出口倍增”、“制造業回流”的計劃。

全球紮堆來“潤”,新加坡怎麼就赢麻了?

美國之是以做出這樣的決定,原因也不難了解。2008年美國地産泡沫破裂,經濟上急需去金融化、去地産化,努力發展制造業、增加就業,維穩經濟。

換句話說,習慣了從金融、地産掙“容易錢”的美國,要把此前承包出去的掙“辛苦錢”的制造業,再搶回來。

也就是說美國從主導全球化,轉變成主導“逆全球化”。

這對于經濟過度“外向”、産業全球化的巨大受益者新加坡來說,就是一個沉重的打擊:說好的幸福呢?

2010年開始,新加坡的經濟增速開始不斷放緩。

全球紮堆來“潤”,新加坡怎麼就赢麻了?

眼看到了2016年新加坡經濟稍微有點起色。結果,把“美國優先”喊得更響亮的特朗普上台了。

特朗普曾發推怒斥支援自由貿易的人:每當聽到某些議員和别的什麼人,大談自由貿易的好處,我都表示呵呵。這種智障協定,每年都在給美國造成大量的失業和8000多億美元的損失。

逆全球化導緻新加坡經濟受阻,2019年經濟增速跌至十年來最低。

而更讓新加坡心慌的是,與此同時,自己的“殺手锏”新加坡港的地位,也在面臨挑戰。

03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馬六甲海峽的确承接了全世界60%、中國80%的石油運輸。

不過,近年來,中國開始和更多國家建立新的航運線路,不斷分流馬六甲海峽的運輸量。

2001年,中國應巴基斯坦的邀請,簽署了瓜德爾港項目一期工程融資協定。瓜德爾港讓中國能夠繞開馬六甲海峽,極大縮短去往波斯灣、阿拉伯海的航程。

全球紮堆來“潤”,新加坡怎麼就赢麻了?

2015年,中緬原油管道開始營運,馬德島港同時正式開港。讓中國可以繞開馬六甲海峽,将部分石油從緬甸入境。

盡管泰國克拉運河、馬來西亞皇京港還懸在空中,但也都是新加坡港的重要競争對手。一旦建成,都能夠讓中國進一步減少對新加坡港的依賴。

新加坡港對中國的重要性不斷下降的同時,中國市場對于新加坡的重要性卻在不斷提升:

2013年,中國超過歐盟成為新加坡最大的貿易夥伴。

2014年,中國取代歐盟成為新加坡最大出口市場。

2017年,中國和新加坡的進出口總額,比美國和新加坡的2倍還多。

全球紮堆來“潤”,新加坡怎麼就赢麻了?

其實,在天平上越來越找不到穩定落腳點的新加坡,早就預感到自己越來越依賴中國市場。

早在2009年,奧巴馬在任時就提出“重返亞太”戰略,大肆制造地區恐慌,制造了東海、南海等一系列争端。

此後,李顯龍訪美多次表示歡迎美國重返亞太。

畢竟,長期以來,美國和新加坡的貿易量,别說歐盟了,連馬來西亞、印尼都比不過,更别提中國了。

對此,新加坡很是着急。

2013年,李顯龍面向美國商業團體就曾公開倡議:“美國應該積極參與東南亞貿易事務。在東南亞,貿易就是戰略。

新加坡竭盡所能,幫助美國在該地區展開建設性和富有成效的接觸,促進所有國家的穩定與繁榮。”

為了放大美國的焦慮,當時,李顯龍還說了這樣一段話:“10年來,中國已經成為幾乎所有東南亞國家的頭号貿易夥伴,其中包括美國的盟國,如菲律賓和泰國。”

全球紮堆來“潤”,新加坡怎麼就赢麻了?

當時的新加坡盼美國重返亞太,猶如久旱盼甘霖。

但是,“美國優先”的大道理,最終還是管住了“平衡大師”新加坡的小道理。

2022年5月23日,《日本經濟新聞》所刊登的對李顯龍的專訪中,看得出新加坡已經發生了新的變化。

關于《日本經濟新聞》所提出的“過去10年,亞太地區的經濟和軍事平衡逐漸’向中國傾斜‘”一事,李顯龍這樣回答:

“中國是幾乎所有亞洲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包括日本和新加坡。這是自然的結果,也是區域國家普遍歡迎的。因為這創造了合作、貿易、繁榮的機會,許多國家都想從中國發展帶來的機遇中有所收獲。”

對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全球發展倡議等多邊活動,李顯龍也表示贊賞。

全球紮堆來“潤”,新加坡怎麼就赢麻了?

當然,李顯龍也向《日本經濟新聞》表達了這樣一種态度:“保持平衡,這樣就有彈性,不會過度依賴任何一方。”

客觀來說,新加坡過去迎合的,并不是某一個國家,而是全球化的主導者。如今新加坡迎合的也不是中國,同樣是全球化的主導者。

李顯龍能且敢于提出“美國無法阻止中國崛起,新加坡也不會選邊站”的口号,是勇氣,也是智慧。

而當下,新加坡的經濟的和“中國崛起”的大船也越靠越近。除了進出口貿易“互動”越來越強,“錢途”重合度也越來越高。

根據外交部統計,2021年上半年,中方對新新增全行業投資額為26.0億美元,同比增長9.0%;新加坡對華新增全行業投資額為55.2億美元,同比增長59.5%。

截至2021年6月,新累計在華全行業投資總額達1160億美元,中國累計在新加坡全行業投資總額707.2億美元。

不僅如此,此前一向以“遏制中國崛起”為理由,緊跟美國步伐的新加坡,如今卻在促進人民币國際化方面,扮演起了重要角色。

全球紮堆來“潤”,新加坡怎麼就赢麻了?

2021年9月末,新加坡離岸人民币存款餘額為1630億元,占新加坡商業銀行存款約 2%。

而且,2015年國内首隻離岸人民币債券,也是在新加坡發行的。

尾聲

小國,天生有很多短闆和無奈。

面積小、人口少、缺糧少水、資源匮乏的新加坡,能達到現在的經濟成就,堪稱是奇迹。

新加坡能夠取得人均GDP近49萬元人民币的成果,離不開這個小國在大國之間周旋的智慧。

客觀評價,作為一個小國,新加坡做得很優秀。并沒有像日韓等小國一樣被大國深度“騎跨”,新加坡雖然一直在找靠山,卻能夠随時跳轉向對自己更有利的一方。

即使新加坡當下重倉押注中國,新加坡卻并不是中國的“殖民地”,仍是自由身,内心甚至仍在呼喚美國重返亞太。

畢竟,作為一個小國,隻有對于多個大國有價值時,才能為自己的發展争取最大化利益。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中美之間的競争,是所有小國的機會。每一個不草率站隊的小國,都有機會成為下一個新加坡。而一旦站隊,就很難回頭。

對于個人也是一樣。

多年以後,當海底撈創始人張勇,和俏江南創始人張蘭,在夜深人靜、回顧往事的時候,會不會都覺得,自己當初潤去新加坡,是一生中做的最草率的選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