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廣府方言(粵語)的分布概況

作者:機山閑人

(一)海外分布

目前全世界各大洲都有使用廣府方言的人群,主要是廣府人的移民及其後代。在許多國家的唐人街,廣府方言被稱為“唐話”,給人的感覺就是“唐人的話”,可以通行無阻。

南粵瀕臨南海,曆來政局也較為穩定,具有海上貿易和移民海外發展的便利條件,是以古代中國人最早移民海外者多為本地區的人群。

廣府人移民海外的情況主要有四:

一是到海上交通比較友善而且貿易比較發達的東南亞地區港口附近開展通商貿易,由于各種原因滞留下來而成為僑民。明清以後廣府地區經濟發展較快,作為中國的主要門戶,對外貿易比較發達,廣府人接觸外國商品、資訊的機會較多,商品經濟意識較強,有些富有人家為求更大的收益,仿效他國商人到海外投資,最終定居。順德的資本主義萌芽較早,主動到海外投資定居的人不少。

二是投奔親友或自費出洋打工謀生,進而移居他國,目的地主要還是東南亞,也有美洲、非洲等地。《廣 東省志.華僑志》說,這種以自由移民的身份移居海外的華工,在鴉片戰争後的100多年間有300萬~400萬人,其中廣東籍的占60%以上。《順德縣志》載,20世紀30年代“受世界性經濟蕭條的影響,蠶絲價格暴跌,縣内大批缫絲女工失業,紛紛到廣州、香港和東南亞當家庭傭工。到東南亞各地的約二三千人”。

三是作為勞工被“賣豬仔”到東南亞、南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等地。這在19世紀中葉曾盛極一時,西方國家為了開發殖民地和本國資源,從廣東沿海地區招募甚至拐販了大批“契約華工”,也就是俗稱的“豬仔”去當苦力。《廣東省志●華僑志》稱:“據統計, 1801-1925年到達海峽殖民地的華人(包括自此轉運者),有近300萬為契約華工。他們主要來自廣東、福建兩省,廣東籍的約占60%- -70%”,“珠江三角洲和鄰近沿海地區首當其沖,破産農民和手工業者成為他們拐騙、擄掠、販賣的主要.對象”。《順德縣志》載,“同治十年(1871 年)羊額何家禧被‘賣豬仔’至馬來亞怡保”。

四是因為政治因素或者因避戰亂而移居海外,目的地主要是美洲、大洋洲和東南.亞。太平天國、戊戌政變、辛亥革命以及中華民國期間,不少廣府人被迫離開家園遠赴海外以圖生存。尤其是太平天國運動對兩廣地區影響很大,新會、廣州等地都有很多人因起義失敗而逃亡國外。《順德縣志》載:“宣統三年(1911) ‘三二九’廣州起義失敗後,大批順德籍的民軍成員逃亡海外,僅投靠馬來亞邑僑霍三開辦的錫礦就有上百人。”“民國28年(1939)順德淪陷前後,縣人聯群結隊湧向東南亞和東南非各國。太平洋戰争爆發後,仍有人輾轉到達越南。民國30年,馬拉加西有華僑3637人,其中順德籍占75%。”

《廣東省志.華僑志》估計:“祖籍粵語系地區的華僑、華人約700萬人(1980年代資料一引者注)”, “粵語系廣府人,多聚居在北美和大洋洲,尤以美國、加拿大和澳洲為多,在東南亞地區的也不少”。<廣 東省志.人口志》稱:“廣府籍的,在美洲最多,約占美洲華僑、華人的90% ( 1990年代初期的資料一-引者注)。” 由于東南亞地區的華僑、華人在積累了一定财産後向外拓展實業而實行再移民,港澳地區居民和當代珠江三角洲富有人家也有不少投資移民或推送子女出國留學就業,因而廣府人主要僑居地逐漸從東南亞變為比較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身處外邦者,由于語言不通,溝通不暢,自然同聲同氣者集合在一起, 互相照應。首先是同宗同鄉聚居同一地方,保持着家鄉的生活習慣、風俗文化和傳統理念,期求離土不離親的感覺;其次是同一民系緊密相連,以相同的語言交流溝通,排解離鄉的寂寞,尋求互助互愛。至于不同民系或者不同省份的移民者,因為語言問題,互相聯系的程度自然就不如前者,尤其是在國語尚未普及的年代就移民國外的人士。

随着僑居地華僑社會的形成,華僑社團逐漸發展起來,最多的是以血緣或地緣關系為基礎的宗親組織、同鄉會館或各類聯誼會。因為不時舉辦各種聯誼、互助活動以及開辦公益、福利、文教事業,個體對這些組織的歸屬感得以展現,進而保持了家鄉意識,也確定家鄉語言不緻被淡忘。一些較大的僑團還興辦教育事業,幫助僑民解決子弟就學問題,這就為僑民後代認識家鄉文化、學會家鄉語言提供了沃土。正因如此,在廣府移民聚居地廣府方言通行無阻,并且得以一代- -代地傳播下去。馬拉加西順德籍的華僑大多是19世紀末樂從地區的移民,100 多年來幾代相傳,至今仍有不少人的廣府話帶有濃重的樂從口音。

由此可見,移民海外的廣府人把廣府方言帶到世界各地。單就順德話而言,在50多個國家或地區留有聲軌。《順德縣志》列出了有關順德籍僑民僑居地的分布,以管窺豹,可知廣府方言在海外分布的廣泛。茲抄錄如下:“ 僑居亞洲的分布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高棉、泰國、文萊、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印度、不丹、緬甸、日本;非洲的分布在模裡西斯、留尼汪(法國海外省)、馬拉加西、南非、塞昔耳、坦尚尼亞、東非、安哥拉、莫三鼻克、塞内加爾、奈及利亞;歐洲的分布在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瑞士、瑞典、丹麥、葡萄牙、西班牙、阿爾巴尼亞;北美洲的分布在美國、加拿大、古巴、瓜地馬拉、墨西哥、巴拿馬、牙買加、千裡達托貝哥(千裡達)、貝裡斯、洪都拉斯、哥斯達黎加;南美洲的分布在智利、巴西、秘魯、阿根廷、烏拉圭、委内瑞拉、厄瓜多、哥倫比亞;大洋洲的分布在澳洲、紐西蘭、斐濟等地。其中人數較多的有新加坡、馬來西亞、模裡西斯、留尼汪、馬拉加西、南非等國家和地區,-般為四五千人,多者逾萬。”

當然,随着全球一體化步伐的加快,新生代廣府僑民接受外界資訊反應迅速,很容易融進僑居地的主流文化之中,日常交往時使用廣府方言的機會會越來越少。近二三十年出國留學而後定居西方國家的人士,其後代大多是對廣府方言“識聽唔識講”,再後一代恐怕是連聽懂都感覺困難。但是,随着廣府地區綜合實力的不斷提升,尤其是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的實施,廣府人以強勢姿态走向世界的頻率不斷增加,廣府方言的聲波仍将傳播開來,及至全球每個角落。

(二)國内分布

廣府方言在國内的通行區域主要是珠江三角洲、粵西、粵北、桂東、桂南、香港、澳門和海南的部分地區。從廣府方言發展的曆史可以看出,其軌迹最初是從西江中部的古粵語區向東推移,在珠江三角洲成型,再由珠江三角洲向外輻射。是以,廣府方言分布的顯著特點是主要沿江分布在西江中下遊地區。

1.西江幹流及珠江三角洲區域

珠江發源于雲南省,全長2300多公裡,其不同河段曆史上有不同的名稱。一般将桂江彙入浔江後,梧州以下的河段稱西江。梧州即舊廣信地區,是廣信文化的發祥地。廣信文化由廣信為起點通過西江向東發展;廣府文化在珠江三角洲形成後,再沿着西江上溯施以文化反哺。是以,從梧州到雲浮、肇慶、佛山、廣州,再到珠江三角洲西翼的江門、中山、珠海、澳門以及珠江三角洲東翼的東莞、惠州、深圳、香港等地,都是廣府文化的主流區域,通行廣府話,而且其發音最具代表性,或者說最“白”。值得注意的是,珠江三角洲西翼屬西江流域,通行的基本上就是廣府話;但東翼主要是東江流域,受東江文化影響很大,是以東莞、惠州、深圳東部地區較多地使用客家話,有些地方甚至講潮州話。香港是個例外,原來是一個小漁村,也是以客家話為主,後來發展成為一個國際大都會,主要靠以廣州為中心的廣府地區的移民,是以深受廣府文化的影響。經過多年的演變,香港現在基本都說廣府話,而且其語音與廣州話基本相同。

本區域中珠江三角洲所通行的廣府話,一般被稱為“粵海方言”,也稱粵語“廣府片”,故可說是狹義廣府話。粵海方言區域内各地的語音差異不大,彼此能夠順暢地交流,但也有一些差别。本方言區域主要包括以下幾個片區:

(1)廣州片。其中老城區的語音是公認的粵語(廣府話)标準語音。

(2)南番順片。包括佛山、廣州南部、中山北部、江門東北部。

(3)香山片。包括中山和珠海的大部分地區。

(4) 港澳片。包括香港、澳門。

(5) 莞寶片。包括東莞、惠州、深圳中西部地區。

本區域中西江沿岸地區城市所通行的廣府話都較為接近廣州話,如梧州、雲浮、肇慶市區的語音也屬于粵海方言。

2.浔江、郁江區域

以梧州為分界點,狹義西江的上遊是浔江,再往上,南支是郁江、邕江、左右江,北支是黔江、紅水河、柳江,其中浔江和黔江屬于廣義西江的中遊。此區域原非中原人領地,中原語言并不通行,各民族包括古越族所衍生的民族語言複雜;但曆史上廣信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各個方面随西江上溯,對這一區域的語言産生-定的影響。清朝以後兩廣地區的商人多用白話(廣府方言)交流,随後在民間發展。抗日戰争期間,大批廣東人為避戰亂來到這一區域,白話逐漸成為沿河城市的主要交際語言。《南甯市志》說,朱代狄青南征屯戍的将士留居南甯後,其語言逐漸形成平話。後來平話也受到白話影響,許多發音跟白話趨同,甚至二者可以簡單交流,因而有人将平話列入廣府方言的系列中。

這一區域所說的廣府方言,一般被稱作“邕浔粵語”,其分布的最大特點是沿江性,主要分布在發達城鎮特别是商業區和碼頭,--些近郊鄉鎮也有分布。本區域可以說是廣府方言通行範圍的最西端。

3.桂江、北流江、南流江區域

從梧州往西北上溯有桂江、漓江,往西南上溯有北流江。桂江、賀江、西江三江之間的區域曾是廣信作為嶺南首府時期嶺南的政治、文化核心區,時間長達300多年,漢越交融而成的廣信語言有可能成為這一帶的标準語言。後來政治中心東移,由廣信語言發展而成的廣^府方言反過來對這一區域産生影響。《梧州市志●方言志》說:“郊.區居民,除部分遠祖從中原南遷沿桂江以下外,較多是明清從廣東和附近各縣遷來的。”是以如今在梧州附近,包括北流江流域廣為使用的廣府方言保留了較多古粵語的痕迹,這種情況在農村地區更為明顯,被學界稱為“勾漏粵語”(該地區有 号稱“道教第二十二洞天”的勾漏山)。梧州城區等城市區域開放程度較高,所使用的語言則與廣州話相當接近。

曾為南方絲綢之路的南流江流域則是後期所開發,其語音相對接近粵海方言,學界稱之為“欽廉粵語”,以欽州話和廉州話為代表。

4.賀江、南江、綏江區域

梧州下遊不遠處的封開,有賀江彙入西江,賀江由北向南流經富川、鐘山、賀州、封開。這裡是廣信文化的發祥地。封開下遊緊接郁南,又有羅定江(舊稱南江)注人西江。綏江穿過懷集、廣甯、四會後彙入北江再與西江彙合。這一區域也曾是嶺南海陸絲綢之路的重要對接通道,通行的廣府方言被稱為“羅廣方言”。

5.鑒江、漠陽江區域

發源于信宜的鑒江由北向南流經高州、化州、電白、茂名,由吳川注入南海。漠陽江發源于陽春,在陽東注入南海。本區域範圍包括湛江、茂名、陽江,在東漢時期設立高涼郡,南遷漢人與土著俚人文化融合,後來吸收了廣府文化和閩南文化,形成高涼文化,後稱高陽文化。高陽民系是廣府民系在粵西的代表族群,所說的語言被稱為“高陽方言”,以高州話和陽江話為代表。

6.潭江區域

潭江發源于陽東,自西向東流經恩平、開平、台山,在新會注人南海。此區域的縣志皆說漢族人口主要來自宋代的南雄移民。《鶴山縣志》雲,原住民為百越族,“先為避元兵,後遭明朝統治者的鎮壓,被迫隐瞞民族成分,瑤族人大部分他遷,小部分留下的則已與山下漢人雜處,逐漸與當地漢人融合”,說明此區域明朝時期還有未漢化的越人。《新會縣志》載:“ 據現存族譜查明,今新會縣居民的祖先,有70%以上是來自南雄珠玑巷和崖海之戰的宋軍的幸存者。原居住的新會的土著民族,大部分被漢族同化。”從南雄遷徙到珠江三角洲的移民是催生廣府文化的主要力量,可見800多年前廣府文化已根植本區域。由于地廣人稀,此後外地貧民相繼遷人,如《台山縣志》載:“到了雍正、乾隆年間,從惠陽、潮州、嘉應州遷人赤溪的客家人達30萬之衆。”衆多移民以及少量原住民多年融合,形成了-種共同語言一以廣府方言為主體,兼有閩語、客家話成分的“四邑粵語”,分布在江門五邑和鬥門、中山的部分地區。

7.北江區域

北江曆來是中原進入嶺南的重要途徑,靠近廣州市的部分更屬于廣"府範圍。宋元以後廣府文化已經形成,在珠江三角洲起着主導作用,北方文化的影響力難以南伸,沒有繼續向南遷徙的移民就在北江流域定居,使粵北成為以客家為主的區域。由于北江的航運能力遠不如西江,廣府文化向北深人發展也有困難,是以早期廣府方言也鮮有上溯至粵北。《韶關市志》雲:“粵方言在粵北的傳播,最早是清代來往于曲江、連縣等地的廣府行商,在當地落籍”,“尤其于抗日戰争期間,廣東省府及部分機關、學校遷到韶關、連縣、樂昌等地,廣州話在粵北成了官場、機關、學校的通用語”。可見廣府方言進入粵北的曆史不長。是以本區域語音與廣州話很接近,屬于粵海片區,且主要分布在沿岸城鎮。

8.東江區域

東江是珠江水系幹流之一,發源于江西省尋烏。與北江區域有些類似,這裡是廣府民系和客家民系的混合區,靠近廣州市的部分屬于廣府範圍,語音屬于粵海片區。

9.瓊西北區域

海南島的西北部瀕臨北部灣,靠近兩廣,曆來是大陸移民在海南島的最初落腳點。海南原為百越之地,以黎文化為主。據《海南省志》,南北朝時期廣東高涼的冼夫人将粵西文化帶進海南,此後不斷有大陸沿海移民人瓊,被稱為“ 新客”的移民就是道光以後從廣州、肇慶府管轄的恩平、開平、高明、鶴山、新甯、陽江等地遷來的。由于廣府移民多在西北部的儋州定居,久而久之形成了既保留着廣府方言的一些特點,但也滲透了海南各地方言的一些共同特點的“儋州話”。《儋縣志》說:“儋州話屬漢語粵方言系統,主要分布于本縣中部、西部和北部地區的22個鄉鎮, 50多萬人,約占總人口的80% ( 1990年代初期資料一引者注)。”

10.水上區域

曆史.上,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多以江河為紐帶。在江河水上穿梭往返作業的人群常年以舟為家,沒有固定的居住區域,但有共同的語言。這種語言分布于江河或近海水域,不屬于陸上任何片區,卻溝通沿岸不同地方。水上人家通行的語言稱為“胥家話”。蛋家存在的曆史比較長,20世紀80年代順德還有水上子弟學校,學生主要就是蛋家兒童,說的多是蛋家話。胥家沿江河流動,雖然不上岸定居,但需要與陸上居民交流,是以蛋家話也要随着陸上語言的發展而發展,習慣生活在哪- -帶水域就适應該水域沿岸的語言。是以,廣府區域的蛋家話與粵海方言可相通。

11.其他區域

廣府文化在廣東省内畢竟具有強勢地位,廣府方言滲透至省内不同區域甚至鄰省邊界地區。客家話、潮汕話地區的城區中,不乏懂得廣府方言的人群;曾為廣東省所轄的海南,機關、廠礦、農場中也有說廣府方言者。進一步而言,如今人口流動、資訊傳播和文化交融程度空前,全國各地都可見廣“府方言的蹤迹。

從上分析,廣府方言的分布基本上與水域有關,不同的流域有自己的流派。順德處在珠江三角洲中部,西江與北江主流交彙處,融彙各路廣府文化,順德話理應屬于廣府方言的主流部分。

來源:《廣府方言順德話》

版權說明:本文來源網絡若侵權請聯系删除,版權歸原創作者或原平台所有。

(本文為直接轉載的文章,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内容的準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