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50年,在一地主家搜出借據,驚動了中央,連開國元帥都親自過問

作者:國學聚焦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選一下“關注”,既友善您進行讨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

“隻有錦上添花,哪得雪中送炭?”

“錦上添花”的事人們往往樂意為之,但“雪中送炭”的舉動,卻更能展現出救人于危難之中的真情實感。

開國元帥朱德,一生馳騁疆場,為中國的革命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然而四川在進行土改之時,在一個地主家中卻發現了一張留有朱德落款的欠條。

1950年,在一地主家搜出借據,驚動了中央,連開國元帥都親自過問

是以事還牽出一段“雪中送炭”的往事,朱德很快得知了消息,急命将此人送到北京。

朱德與這個地主之間有着怎樣的關系,為何要急于見到他呢?

欠條上赫然醒目地寫着“朱德”兩個字

1949年底,四川全境解放。劉伯承、鄧小平被委以重任,主政西南大局。

在建立人民政權的同時,緊鑼密鼓地開展起土地改革。沒收了四川地主要制的四千七百萬畝土地,配置設定給三千六百萬貧苦農民。

新中國的土地改革,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土地革命,實作了中國農民期盼了上千年的“耕者有其田”。

這些“地主”因何成為衆矢之的,要将他們手中的土地沒收,配置設定給無地和少地的農民呢?

1950年,在一地主家搜出借據,驚動了中央,連開國元帥都親自過問

這就要看當時中國廣大農民的生活境況。

根據曆史資料顯示,如果将全國的農戶按擁有土地的多寡分為地主、富農、中農、貧農和雇農。

那麼全國的地主和富農占有70%—80%的土地,中農、貧農和雇農占有剩下的20%左右的土地。

在解放之時,全國的地主、富農僅占人口的10%左右,絕大多數的農民終年在田壟裡辛苦勞作,仍不得溫飽,命運十分悲慘。

經過數十年戰争的摧殘,國家孱弱,經濟凋敝,有些地方甚至出現餓殍遍地的悲慘景象…

可見,不改變天壤之别的土地控制情況,老百姓如何生存。

這時,四川省長壽縣的土改進行得如火如荼。

廣大無地和少地的農民分得了土地,農民在田裡一邊丈量着土地,一邊感激着黨的政策。

1950年,在一地主家搜出借據,驚動了中央,連開國元帥都親自過問

1950年的一天,土改隊來到了長壽縣的大地主傅德輝的家裡。

一張張地契、田約被搜了出來,隻等一聲令下,就會将這些束縛農民生活的憑據盡數燒毀。

然而,圍觀的村民的眼中卻沒有往日仇恨的目光和悲憤的指責,紛紛在邊上議論了起來。

“快來看,這張紙條上落款的名字竟然是他。”這句話出自土改隊的一名幹部。

驚呼之餘,身邊的土改隊員也都紛紛圍攏過來。

這名幹部拿在手中的紙條已經泛黃,字迹斑駁模糊,辨識不出寫的是何内容。

然而開頭上借據二字倒是依稀可辨,這可以證明是傅家借出的一筆錢财,并且還可以看出落款處寫着“朱德”兩個字。

1950年,在一地主家搜出借據,驚動了中央,連開國元帥都親自過問

随後,土改隊的幹部把傅德輝叫了過來,請他辨認紙條的内容。

傅德輝顫顫巍巍的将紙條拿在手中仔細的看了下,心中不禁泛起了微瀾,往事一幕幕浮現在眼前。

對着土改隊的幹部言道:“這是一張借據,上面寫着今收到大洋一百塊,借款人——朱德!”

“難道是朱德總司令?”土改隊的幹部不可置信地問道,傅德輝默默的點着頭,嘴裡低聲的應允着:“确實,是他”。

随後,傅德輝便講出了與朱德之間的一段往事。

“留念”之情勝過“憑據”之意

原來,傅家祖上至今一直本着“詩書繼世、忠厚傳家”的訓誡。

延綿數代傳續至今,積累了大量土地和産業,在當地是遠近聞名的大财主。

1950年,在一地主家搜出借據,驚動了中央,連開國元帥都親自過問

然而,傅家祖祖輩輩生活在長壽縣,卻從未盤剝和欺壓當地的農民。

遇到年景不好還要施舍窮苦人,有難處的村民提出借貸,傅家也是仗義疏财,從不用高利貸坑騙百姓。

是以,傅家在當地廣得稱贊,大家都說“這戶大财主與尋常的惡霸地主不同”。

傅德輝,就是出生在這樣一個秉持着“溫、良、恭、儉、讓”的大戶人家。

他飽讀詩書,學業優良,加之性格沉穩,敦厚,後來考進了北京大學。

青年時期的傅德輝也曾有過一番理想,他眼見國弱民窮的景象,想把“救國救民”的希望寄托在實業之上,改變國家落後的現狀。

就像《茶館》裡的秦二爺那樣,理想建起“頂大,頂大的工廠”。

1950年,在一地主家搜出借據,驚動了中央,連開國元帥都親自過問

在傅德輝的心中,他認為要使國家不被西方列強繼續欺侮,就要“自強”。

在當時,盡管有一大批精英都曾經與傅德輝有着相同的想法,投身于“實業救國”之中,但獲得的成效甚微。

因為在那時,國家積貧積弱的原因并不僅僅是工業落後,列強一直把持着中國的工業命脈,控制着中國的政治、經濟等諸多領域。

他們根本就不會讓中國獲得任何實質的發展,威脅到他們瓜分中國的布局。

這也許是熱心于“實業救國”的民族資本家們所看不透的地方。

沒有一個強大的國家作為後盾,連起碼得“獨立、自主”都談不上,怎麼發展本國的實業呢?

是以,這一條“實業救國”之路是走不通的。

1950年,在一地主家搜出借據,驚動了中央,連開國元帥都親自過問

即便如此,意氣風發的傅德輝依然懷揣着夢想,完成大學的學業後,遠赴德國。

向西方學習先進的技術,以實作自己“實業救國”的理念。

在德國,傅德輝除了發奮學習,還結識了很多來自祖國的有志青年,朱德就是其中之一。

傅德輝為人熱情大方,樂于助人。由于自己擁有殷實的家境,遇到手頭拮據的同學都會慷慨解囊,盡自己所能為他人提供幫助。

特别要提到的是,同是在外求學,加之同胞之情,這使得傅德輝從未想過,讓這些有難處的同學們還錢。

同學們寫下的一張張借據,隻是作為傅德輝的一段回憶。

可以說是,傅德輝拿這些字條作為“留念”,要勝過“憑據”本身的意義。

1950年,在一地主家搜出借據,驚動了中央,連開國元帥都親自過問

在當時,身處困境的朱德打算離開德國,趕赴蘇聯繼續學業。傅德輝得知後,便爽快地借給了朱德一百塊大洋作為路費。

是以,朱德才得以成行,而傅德輝學成之後選擇了回到祖國發展。

傅德輝通過自己的努力,走在他的“實業救國”之路上,可是他與《茶館》裡的秦二爺的遭遇如出一轍。

在惡劣的經營環境下,沒有抵擋住外國資本和國内貪官污吏的雙重擠壓下。

一氣之下,傅德輝選擇了關門大吉,賦閑在家,專心讀書,不問世事。

直到1950年,土改隊再次翻出了這張放在角落的欠條,勾起了這段塵封的往事,這才有機緣促成傅德輝和朱德二人再次相見。

坎坷的留學之路

而對于朱德來說,雖然與傅德輝同樣奔赴德國求學,可理想、目标、人生境遇卻有着不同的結局。

1950年,在一地主家搜出借據,驚動了中央,連開國元帥都親自過問

在1922年,朱德厭倦了軍閥混戰中的爾虞我詐,你争我奪。

“内戰内行、外戰外行”的連年争鬥,消耗國力,與國計民生毫無益處。

那時的朱德回想起自己一步步的人生曆程,不禁在心中感慨萬千。

幼年時,在貧窮的家庭背景下,父母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出人頭地,改換門庭,他們省吃儉用供他讀了十二年私塾。

年少時,朱德考取了雲南陸軍講武堂,接觸到了一些資産階級民主思想。

學成後,朱德曾在滇軍中擔任旅長,參加過護國戰争、護法戰争中曆次戰鬥,屢立戰功,聲名遠揚,漸漸成為滇軍中的一員虎将。

在舊軍隊中,朱德的心境慢慢陷入了沖突和痛苦之中,更多的覺得報國無門。

1950年,在一地主家搜出借據,驚動了中央,連開國元帥都親自過問

朱德拒絕了四川軍閥楊森許諾的高官厚祿,開始涉獵共産主義思想的書籍,接觸進步人士。

他意識到還要繼續學習,豐富自己的見識,便萌生了留學的打算。

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建議他去美國學習民主思想,回國後一定大有作為。然而,朱德卻認為要到共産主義的發源地歐洲去尋找真理。

1922年9月,朱德從上海轉乘輪船前往歐洲,到了第一站德國。

此時,朱德已經得知在歐洲的中國留學生已經建立起了共産組織,便很快聯系到了發起人之一的周恩來。

朱德與周恩來會面時,對他講述自己的種種經曆,并坦言道,自己是為了尋找一條真正的救國之路才遠涉重洋來到歐洲。

談話中,朱德提出了加入共産黨的想法。

1950年,在一地主家搜出借據,驚動了中央,連開國元帥都親自過問

當時,中共駐歐洲的最高負責人是張申府,關于朱德的入黨問題,周恩來自然要向他彙報。

根據張申府的回憶,朱德身材高大,雖然是一名舊式軍人,但是他抛棄了高官厚祿,來到歐洲尋找革命真理。

這說明他有着堅定的革命意志,具有成為一名合格黨員的資格。

而且朱德的言談舉止給張申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毫不吝啬地給出了“謙虛誠懇,有很高的革命熱情”的評價。

不久,張申府和周恩來成為朱德的入黨介紹人,朱德加入了中國共産黨。

1923年,朱德進入德國的哥廷根大學,這所大學曾經培養出了格林兄弟、俾斯麥等著名人物,在歐洲是非常著名的高等學府。

然而,異國的求學之路注定不會不會一帆風順,充滿了重重的障礙。首先,朱德要通過語言這一難關。

1950年,在一地主家搜出借據,驚動了中央,連開國元帥都親自過問

為了盡快地學習德語,朱德找到了一位特别的德國房東。

哥廷根普朗克街3号便成了朱德的居所,這座房子的主人是一位德國将軍,曾經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

他對朱德的到來十分興奮,大概是因為都曾經是軍人的緣故,兩個軍人相處得十分融洽,有相見恨晚的感覺。

那時,朱德沒有任何的德語基礎,為了克服語言障礙,他沒日沒夜地學習德語,一邊做飯一邊背單詞,有時已經達到了廢寝忘食的地步。

他還經常研究德國的軍事戰略、戰術,不斷地向自己的房東請教軍事問題。

兩個人經常暢談至深夜,無形中促進了朱德德語水準的提高。

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僅僅過了幾個月的時間,德語的基本用法就被朱德掌握了,他可以沒有障礙地進行語言交流。

1950年,在一地主家搜出借據,驚動了中央,連開國元帥都親自過問

如今,朱德曾經住過的普朗克街3号,在它的外牆上鑲嵌着一塊紀念銘牌。

上面記載着朱德的名字,和他曾經在這居住的時間,這裡已經成為了後人駐足欣賞的一道美麗景觀。

不久,徐樹铮作為北洋政府的特使到德國進行賣國活動。

得知消息後,朱德和中國留學生包圍了北洋政府駐柏林的公使館,向公使魏宸祖提出了“不借債,不買軍火”的要求。

魏宸祖懼怕學生的正義要求,避而不見。留學生們沖破了德國警察的封鎖,沖擊了大使館。

面對朱德和留學生們的當面斥責,魏宸祖心中雖然對這些學生恨之入骨,卻又不敢言聲。

最終,在留學生的一再堅持和鬥争下,徐樹铮隻能灰溜溜的啟程回國,無功而返。

1950年,在一地主家搜出借據,驚動了中央,連開國元帥都親自過問

1925年,國内爆發了轟轟烈烈的“五卅活動”。

為了聲援國内的抗争,在哥廷根大學的中國留學生組織起來,在大街上散發傳單。

向歐洲的群眾介紹中國勞工階級悲慘的生活境遇,揭露了軍閥政府的種種倒行逆施,這其中就有朱德的身影。

除此之外,學生們還舉行了大規模的遊行和集會,大批德國警察沖入了集會場所,逮捕了很多中國留學生。

在大雨中,這些手無寸鐵的學生被投進了亞曆山大廣場旁的監獄。

在監獄裡,留學生們并沒有停止鬥争和反抗,朱德帶頭唱起了革命歌曲,慷慨激昂的《國際歌》在牢房裡悠揚回蕩。

這一舉動,震撼了德國獄方,他們也對中國留學生們的堅定意志感到無比欽佩。

1950年,在一地主家搜出借據,驚動了中央,連開國元帥都親自過問

在往常,如果是因為學生組織的示威活動而遭到了拘捕,隻用兩三天就可以得到釋放。

而在這一次,朱德的護照被德國警察沒收,他還收到了驅逐令,指令他即刻離開德國的領土。

原來,這位駐德公使魏宸祖,不但沒有保護中國留學生的人身安全,反而要求德國政府把參與遊行和集會活動的中國留學生盡數驅逐出境。

德國政府居然同意了這個要求,朱德的名字就列在驅逐令當中。

此時,在黨組織的安排下,朱德将要離開德國前往蘇聯繼續深造學習。

然而經濟窘迫的他連路費都沒有,身邊的朋友多方籌措也無濟于事。在危難之際,傅德輝伸出援手,拿出了一百塊大洋。

到蘇聯以後,朱德先進入莫斯科東方大學,在這裡,他接受了系統和正規的軍事實訓。

1950年,在一地主家搜出借據,驚動了中央,連開國元帥都親自過問

全新的戰法、戰術使他開闊了視野,為今後指揮軍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26年,大革命的洪流席卷全國,朱德與一大批在蘇聯學習的軍事人才陸續回國參加北伐戰争。

火車載着這些熱血青年,急駛在的蘇聯的冰天雪地之上,穿越了整個西伯利亞大鐵路,到達了海參崴。

最後轉輪船傳回了闊别已久的祖國,投入到轟轟烈烈的革命大潮中。

經過二十多年的奮鬥,朱德奮鬥在巍巍的井岡山,戰鬥在革命聖地延安。

經過三年解放戰争,指揮人民軍隊打敗了國内外敵人,成為共和國的開國元勳。

學有專長,報國有門

誰又能料到,在二十多年後,兩個跨過了萬裡之遙,曾經留學德國的老同學,又能相聚在北京。

1950年,在一地主家搜出借據,驚動了中央,連開國元帥都親自過問

這張欠條的事情,被土改隊的幹部層層上報,最終驚動了中央上司人,最後終于傳到了朱德的耳朵裡。

朱德對傅德輝當年的纾難之情,如今依然記憶猶新,十分感激他的幫助。兩人多年未見,相談甚歡。

對于傅德輝來說,他雖然出身于優渥的家庭,但始終沒有放棄心中的理想,時刻都想着“實業報國”。

而且他本身有着紮實的專業,還曾經留學德國,回國後依然不辭勞倦的尋師訪友,在化工領域有一定的建樹。

如今,全國迎來了新生,正值用人之際,傅德輝對新中國欣欣向榮的面貌也是感慨良多。

國家蒸蒸日上的轉變,人民群衆高昂的建設熱情,這也喚起了他再次為國獻身的激情。

後來,傅德輝不負所望,進入到科研機關,成為了一名研究員。

他終于又回到了自己專長的化工領域,在擅長的領域為人民服務,為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用這種方式實作了報國理念。

1950年,在一地主家搜出借據,驚動了中央,連開國元帥都親自過問

同時,傅德輝和朱德之間一直保持着聯系,經常互緻問候。

結語

朱德的一生為了尋求救國之路,突破重重的阻礙,找黨找到了歐洲,最終尋找到了革命的真理。

傅德輝救人于難,不求回報;并且,心懷“實業救國”的理念,始終沒有放棄初心,最終在朱德的幫助下能夠為國家貢獻力量。

朱德與傅德輝雖然走着不同的道路,但是在他們的心中有着相同的赤子之情、報國之心,才使得他們能建立起無堅不摧的友誼。

傅德輝和朱德之間這段故事被傳為了佳話。可見,“雪中送炭”與“錦上添花”并非人間的一句哀歎和悲憫之言。

1950年,在一地主家搜出借據,驚動了中央,連開國元帥都親自過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