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思想史的天空群星璀璨,韓非就是其中閃耀的一顆。他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以法為核心,建構了法、術、勢三位一體的政治思想大廈。他猶如一把利劍,斬破了一切道德教化中的僞善,也撕開了一切倫理綱常中的掩飾, 連同撕去了人情中溫情脈脈的面紗,把真相擺在了我們的面前。
簡要生平
韓非出身戰國末期南韓宗室,是南韓公子。和後來的秦國大臣李斯一起從師于荀況。他曾多次上書韓王,主張變法圖強,但未被采納。于是“觀往者得失之變”,著書立說。他的著作傳到秦國,得到秦王嬴政的贊賞。公元前233年,韓非出使秦國,為秦臣李斯、姚賈陷害下獄,被迫服毒自殺。後來,秦始皇運用他的思想,滅六國,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王朝。

韓非
偉大的孤獨者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有一段至今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膑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
《報任安書》
司馬遷提到的“韓非囚秦,《說難》《孤憤》”,是指韓非任職于秦國期間,在遭受李斯陷害而身陷囹圄時發奮努力,寫下的兩篇驚世駭俗的文章。
所謂《孤憤》,即孤獨的憤怒。那麼,韓非緣何而孤獨地憤怒呢?從文章中我們知道,作為戰國時期最為堅定地以法治國的倡導者,韓非是在為推行法治的道路如此崎岖坎坷而孤獨地憤怒。哲人是孤獨的,畢竟一個偉大的思想總是超前于時代的,它很難被世人一下子接受。
《韓非子》内頁
韓非在《孤憤》中寫道:“智法之士與當塗之人,不可兩存之仇也。”也就是說,韓非認為厲行法治者與當朝權貴者是勢若水火、不可兩存的兩類人。然而,由于厲行法治者不徇私情、不阿谀奉承,在政争中往往得不到君王支援,并且最終導緻悲慘結局:“明法術而逆主上者,不戮于吏誅,必死于私劍矣。朋黨比周以弊主,言曲以使私者,必信于重人矣。故其可以攻伐借者,以官爵貴之;其不可借美名者,以外權重之。是以蔽主上而趨于私門者,不顯于官爵,必重于外權矣。”
也就是說,厲行法治之人常常由于犯言直谏、觸犯權貴而身遭不測,與之相反,拉幫結派、無視法律者卻常常受到權貴青睐而榮華富貴、加官進爵。這種賄賂公行、法治不張、黃鐘毀棄、瓦釜雷鳴的狀況,正是引發韓非産生孤獨憤怒情緒的重要原因。
部分著作
韓非是一個懷揣着政治理想的現實改造者,以改革手段進入政界,如一場想沖刷污濁的暴雨,剛一接觸地面就被摔成雨痕。要打破原來各得其利的狀态,大既得利益者豈能容下他,尤其是作為核心的當途重臣,那麼他的結局就是必然的。雖如此,但其思想卻綿延兩千多年。
經典語錄
我們摘選一些韓非飽含人生智慧的經典名言,字字珠玑,句句走心,值得一生品味。
1
千丈之堤,以蝼蟻之穴潰;
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
語出《韓非子·喻老》。大意是為千丈長的大堤,因蝼蟻的洞而潰決;百尺高的房屋,因煙囪裂縫中迸出的火苗而焚毀。
2
目失鏡則無以正須眉,
身失道則無以知迷惑。
語出《韓非子·觀行》。大意為沒有鏡子,就無法整理自己的面容。行為失去道德規範,就不能明辨是非。
3
顧小利,則大利之殘也。
語出《韓非子·十過》。大意為貪圖小的利益,這便是對大利益的最大危害。
4
治強生于法,弱亂生于阿
語出《韓非子·外儲說右下》。冶強指的是國家太平強盛。弱亂就是國家紛亂衰弱。阿就是不公正,偏袒的意思。大意為國家太平強盛得力于法治,國家紛亂貧弱是由于執法的不公正。
5
夫嚴家無悍虜,而慈母有敗子。
語出《韓非子·顯學》。大意為有嚴厲家長的家庭裡沒有兇悍暴戾的奴仆,而溺愛子女的慈母卻慣壞了不肖的敗家子。
6
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
語出《韓非子·有度》。大意為懲罰有罪行的人,不能因是高官顯宦而回避;獎賞有功勞的人,不能因是小民百姓而遺忘。
7
刺骨,故小痛在體而長利在身;
拂耳,故小逆在心而久福在國。
語出《韓非子·安危》。大意為針刺骨上的病毒,局部感到小痛而整個身體卻得到長遠的健康;耳聽深刻的忠言,心裡感到小不舒服而國家卻得到長久的幸福。
8
無參驗而必之者,愚也;
弗能必而據之者,誣也。
語出《韓非子·顯學》。大意為聽到某種說法,沒有用事實進行驗證就加以肯定的人,是愚蠢的人;不能夠肯定的事情卻引來作為依據,是欺世騙人。
小 結
韓非是一把思想的利劍。他所揭示的人的冷酷、自私、詭詐、權謀等,實在屬于人性的扭曲,而又何嘗不是人性本身呢?他的文字是犀利峭拔的,所謂“論事入髓、為文刺心”。而就在那高超的文字背後,在那痛徹的震撼之後,我們更多感到的卻是一種悲哀,對人性異化、人性扭曲的悲哀!
韓非思想深邃符合當時社會發展潮流,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他的很多觀點對當今社會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韓非子》書影
(本文部分文字來源:中國普法網 甘肅紀檢監察委)
韓非(公元前280-公元前233)南韓人。戰國時期法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韓非出身戰國末期南韓宗室,是南韓公子。和後來的秦國大臣李斯一起從師于荀況。他曾多次上書韓王,主張變法圖強,但未被采納。于是“觀往者得失之變”,著書立說。他的著作傳到秦國,得到秦王嬴政的贊賞。公元前233年,韓非出使秦國,為秦臣李斯、姚賈陷害下獄,被迫服毒自殺。
韓非繼承了荀子的唯物主義思想,發展了老子哲學中的積極成分,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創立了獨特的思想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