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節水農業的“兵團樣本”:讓每一滴水發揮最大價值

作者:胡楊網

讓每一滴水發揮最大價值

——探索節水農業的“兵團樣本”

兵團組建初期,本着不與民争利的原則,大多團場分布在沙漠邊緣及邊境一線。60多年來,在自然條件惡劣的“風頭水尾”,兵團人把戈壁荒灘變為“大棉田”“大糧倉”和“大果園”。

為提高水資源使用率,兵團投入大量資金,運用先進技術建設節水灌溉設施,根據植物需水規律和當地供水條件,廣泛推廣節水農業新技術,加快高标準農田建設,告别了大水漫灌的傳統灌溉模式。

從噴灌、湧泉灌、自壓微水頭軟管灌到膜下滴灌,經過長期的探索和實踐,兵團逐漸形成了以科技支撐、技術內建、體系配套、多元投入為主要内容,領先全國的節水灌溉“兵團模式”,在農業省水、省肥、省地、省人工、省機力和增産增效等方面發揮了顯著的綜合效益。

據兵團水利局統計,目前,兵團以大田滴灌節水技術為主的高效節水灌溉面積已達2061萬畝,占總灌溉面積的83%,占比位居全國第一;年節水量超過10億立方米,相當于一年“省”出喀納斯湖近五分之一的水量。

節水農業的“兵團樣本”:讓每一滴水發揮最大價值

七師一二六團六連職工在棉田裡進行滴灌作業(資料圖檔)。 孟慶忠 攝

打通農田水利“最後一公裡”——農田建設提供堅實保障

6月15日,一師十團農業發展服務中心從業人員賈海濤在二十連建立成的高标準農田泵房裡檢查裝置運轉情況。

2021年,十團投資7302萬元,建立高效節水灌溉農田4萬多畝。目前,十團16萬畝耕地已全部建成高标準農田。

高标準農田“高”在哪兒?十團十五連棉花種植戶毛成昌向記者細數田間地頭的新變化:“以前地塊分散、道路不通,澆地全靠抽水機,既浪費水,地還澆不透。現在機械連片耕作,采用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省時省力還省水。”

兵團緊扣高标準農田建設“田、土、水、路、林、電、技、管”8個方面,近3年投資逾50億元,建成的項目區呈現“田成方、樹成行、路相通、渠相連、旱能澆、澇能排”的新面貌。

如何打通農田水利“最後一公裡”?高标準農田建設通過推廣應用灌溉設施配套、林網建設和水肥一體化、殘膜機械回收、稭稈粉碎還田等綠色農業技術,減少了農田水土流失,提高了肥料等的使用率。2011至2021年,兵團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由0.54提高到0.58,平均每畝節水約120立方米,節水保灌能力明顯增強;糧食單産由442公斤提高到624公斤,皮棉單産由136公斤提高到160公斤,均居全國領先水準。高标準農田建成後,平均每畝節本增效330元以上。

“我們将通過建立和改造提升,進一步提高高标準農田保有量和标準,為提升兵團糧食安全保障能力提供堅實基礎。”兵團農業農村局農田建設管理處相關負責人說。

節水農業的“兵團樣本”:讓每一滴水發揮最大價值

新疆天業(集團)有限公司節水器材生産工廠中的房間一隅(資料圖檔)。張有軍 攝

“貴族農業”飛入尋常百姓家——滴灌産品實作本土化生産

“你看,這是我們正在試驗的新型鋸齒納米高抗堵滴灌帶,與如今種植戶普遍使用的滴灌帶不同,這種滴灌帶流速達每小時1升,可減少支管用量,在節約成本的同時還便于中耕機械作業。”5月27日,在新疆天業節水灌溉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業節水公司”)石河子南區的新型滴灌帶試驗田裡,該公司總工、項目負責人李寶珠一邊觀察棉苗長勢,一邊向記者介紹公司正在研究的新項目。

多年以前,滴灌技術還是一項世界領先的節水灌溉技術,但由于裝置造價高、技術複雜,不适合大田農業生産,在歐美、以色列等發達國家也僅應用于果樹、花卉、蔬菜等經濟價值較高的作物,被稱為“貴族農業”。

為生産出職工群衆用得起、效果好的節水裝置,1999年12月,新疆天業(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控股子公司天業節水公司,專門從事節水灌溉技術的開發和應用。

作為兵團培育的國内節水産品龍頭企業,天業節水公司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創新”,攻克了大田膜下滴灌節水技術、水稻膜下栽培技術等多項關鍵技術難關,成為集生産、研發、銷售、教育訓練、工程服務和技術輸出于一體的一站式節水灌溉供應服務商。大陸的節水灌溉技術成功走向中亞、非洲的17個國家,節水滴灌成為惠及萬千大衆的大産業。

“現在,膜下滴灌技術已覆寫兵團40多種大田作物,國内外累計推廣面積近8000萬畝,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天業節水公司研發中心主任蘇江介紹,“目前,公司日産滴灌帶60餘噸。”

本土化節水器材的推廣,極大地促進了兵團農業向規模化、機械化、自動化、精準化方向發展。

“天業的滴灌帶品質有保證,服務也到位!”八師一四八團十二連職工劉代輝擁有豐富的棉花種植經驗,已連續4年使用天業新型鋸齒高抗堵滴灌帶。劉代輝深知,再好的作物品種、肥料,如果缺少适用的滴灌系統,作物産量和品質也上不去。更換新型滴灌帶後,他種植的棉花單産比以前提高了40多公斤。

天業節水公司不斷研發新産品,堅持産學研用結合,不斷完善配套技術體系,組建了一支支高素質的節水灌溉技術服務隊伍。

“我們将進一步加大研發力度,生産出品質更好、性能更優的節水新産品,不斷創新售後服務模式,讓廣大種植戶用得更省心、更放心。”蘇江說。

節水農業的“兵團樣本”:讓每一滴水發揮最大價值

推廣運用滴灌技術,六師共青團農場冬小麥長勢良好(資料圖檔)。今年,共青團農場種植冬小麥1.93萬畝,100%實作節水灌溉 。 樊守成 攝

總量控制、定額管理——發揮每一滴水的極限價值

為推動高效節水灌溉農業發展,兵團始終堅持把嚴控總量、合理分水、管住用水、強化配水、依法治水擺在重要位置。

随着團場綜合配套改革持續深化,六師五家渠市各團場組建了“用水合作社”,把以前“管不好、管不了、管不到位”的水利工程交給職工群衆自己管理,連隊水管員由職工群衆民主選舉産生,田間灌溉首部管理者也由職工群衆自行推舉産生,管理費用由職工群衆自行協商解決。

六師共青團農場四連黨支部書記、連管會指導員徐基彪說,用水高峰期水量有限,以前都是配水員按照規定配水,職工群衆沒有參與,難免因為資訊不靈、溝通不暢出現沖突。

為充分調動職工群衆用水自治的主動性、積極性,2019年,四連在連隊“兩委”的牽頭下成立了五家渠新隆灌溉水利農民專業合作社,将全連247名職工全部吸收進來,負責連隊4個泵站、11口井的運作管護。水站管理人員嚴格按照年度限額用水計劃測水配水,確定農田充分灌溉且年度用水總量不超過限定名額。

“需要澆水時,水站的從業人員每澆一次水都會公示,還有專人監督,各項資料公開透明。”四連職工許萬秀說,如果遇到需要更換管材等問題,合作社會召集大家開會,民主投票表決。

兵團切實抓好水價改革工作,發揮價格杠杆在水資源總量優化配置、調節用水需求和水污染防治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把水資源作為最大剛性限制,堅持以水定地、以水定産,推行農業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把用水量細化到用水主體。在確定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産量和合理用水需求的前提下,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種植結構,适當壓減高耗水作物種植面積。

兵團水利局規劃計劃處處長王金梅說:“我們在充分調研、摸清底數的基礎上,核定合理的農業用水綜合灌溉定額,實行計劃用水和累進加價制度,精準計量,發揮好水價的杠杆作用,讓職工群衆樂享改革紅利。”

六師現在實行用水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在規定定額内節水會有獎勵補貼;超過定額水量0.5倍以内,按1.5倍成本水價收取水費,超過定額水量0.5倍到1倍之間的,按2倍成本水價收取水費,超過定額水量1倍以上的,按2.5倍成本水價收取水費。

六師共青團農場農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周國柱說,通過這一改革,職工群衆節水意識顯著增強,水資源使用率不斷提高,農業種植成本進一步降低。

節水農業的“兵團樣本”:讓每一滴水發揮最大價值

采用膜下滴灌栽培技術,兵團人在鹽堿地裡種水稻,使荒灘變成了良田(資料圖檔)。 胡戈綠 攝

增産增效不增水——加快推進智慧灌區建設

既要節水降本,也要增産增效。兵團加快推進智慧灌區建設,推行“幹播濕出”等新型節水種植模式,依據墒情和農作物生長規律來定水。

今年以來,棉花“幹播濕出”技術即“膜下滴水蓄墒脫鹽”棉花種植技術在兵團南疆墾區大面積推廣,共有84.5萬畝棉田采用了這一技術,用水量隻有傳統的20%左右,節水效果顯著。

按照北疆墾區和以往南疆師團小面積試種資料測算,應用“幹播濕出”技術播種棉田,平均每畝可節水120立方米,84.5萬畝棉田總節水量超過1億立方米。今年,兵團春灌面積1688.34萬畝,其中,“幹播濕出”面積逾六成。

“運用‘幹播濕出’技術,棉田出苗率高,還能免除土壤因春灌結塊影響棉種發芽破土的困擾。采用此項技術,我對今年棉花獲得高産很有信心。”三師四十九團七連職工張晨旭說。

随着物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智慧農業成了農業節水灌溉技術發展的新方向。

5月26日上午,八師一四八團八連職工譚洪亮走進自家的棉花地,隻見他熟練地打開手機上的智能噴灌監測App,選擇“灌溉控制”,輕輕一點,田間的噴頭就開始“呲呲”噴水,喝飽了水的棉苗顯得更為茁壯。

通過手機,譚洪亮就能及時掌握每個閥門的開啟時間和灌水量,進而實作精準施肥。

這得益于一四八團近年推廣的智慧農業生态體系。該體系依托物聯網、雲計算、大資料和人工智能(AI)技術,在農戶、專家、灌溉、農資、物流、農機之間建立起高效的聯接,可以在生産全程中精準、高效地對農作物進行供水、施肥、施藥等。

“我們旨在打造一個面向農業生産全過程的智能化綜合性服務體系。今年,一四八團計劃将智慧農業新技術應用面積擴大到1150畝。”一四八團經濟發展辦公室從業人員王國城說。(兵團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美惠子)

更多兵團新聞,請掃碼關注:微信公衆号“兵團釋出”

更多兵團新聞,請掃碼關注:哔哩哔哩賬号“兵團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