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堪忍受低利潤盤剝,中企退出蘋果供應鍊

“本文原創,禁止抄襲,違者必究”

對于很多企業來說,能打入蘋果公司的供應鍊就意味着不用再為公司的營收而發愁,成為蘋果的生産鍊能為企業帶來可觀的利潤和很大的成長機會。一些公司甚至完成了從小工廠到大企業的轉型。

不堪忍受低利潤盤剝,中企退出蘋果供應鍊

此外,作為高新技術企業的代表,能進入蘋果供應鍊也意味着技術實力得到了認可,簡而言之,能“鍍金”。

蘋果公司相信大家都很熟悉,當年一部神機4S可謂是無人能及,6S更是留下了“腎機”的稱号。縱觀全球,有哪家手機能做到這地步。

蘋果公司在全球供應鍊衆多,超過200多家,但在大陸的數量是最多的,這兩百多家供應商裡有98家都是大陸企業。其中,大陸規模最大的電子專業制造商——富士康也是蘋果公司的代工廠,富士康每日都有十幾萬員工在為蘋果公司的産品進行組裝工作。

不堪忍受低利潤盤剝,中企退出蘋果供應鍊

仁寶退出蘋果供應鍊

除了富士康以外,全球第二大筆記本電腦制造商仁寶(Compal Electronics)也是蘋果公司的主要供應商。

但最近根據中國台灣地區經濟日報報道,将不再接受蘋果手表和iPad的合同制造訂單,據了解,原因是增長和利潤有限,極低的利潤率已經讓公司越來越難以忍受,在為蘋果公司進行代工過程中,仁寶能得到的毛利率僅有3%—4%。

不堪忍受低利潤盤剝,中企退出蘋果供應鍊

根據市場調查資料顯示,蘋果手機的營收額占全球手機總營收高達75%,其銷售毛利率高達38%,其他手機廠商的市場佔有率總數加起來也不過蘋果的三分之一。說是合作,但收益差距可謂懸殊。

目前,仁寶已經解散了對蘋果的服務團隊,并将相關人員轉移到其他産品線或業務領域。其訂單将轉交到立訊精密、比亞迪和富士康的生産線。

成為蘋果公司供應鍊伴随風險

确實,是有很多企業在加入蘋果供應鍊後獲得了成長。但事實上,看似光鮮亮麗的表面其實背後隐含着很多無奈和心酸。

不堪忍受低利潤盤剝,中企退出蘋果供應鍊

首先,進入蘋果供應鍊并不意味着就能高枕無憂,因為随時有被踢出供應鍊的風險。如果企業沒有做兩手準備,發展蘋果代工以外的業務的話,那麼面臨的很可能就是破産了。

此前歐菲光就是一個例子。強大如歐菲光,作為國内領先的精密光電薄膜元器件制造商,在手機模組全球市場中份額排第一,但在蘋果與其解除合同後,僅在一個月内淨利潤率就下降了90%以上,21年淨虧損近26億元,銷售額同比下降53%。

歐菲光尚且如此,其他企業正常情況下情況可能更加糟糕。

不堪忍受低利潤盤剝,中企退出蘋果供應鍊

此外,成為蘋果供應鍊後受到的限制是非常大的,蘋果公司會要求為其開辟單獨的生産線,并派遣内部管理人員前往監督,整條産線都在人家的眼皮子底下進行,自己的技術、産線運作、人員管理等等都被摸了個透。

此外,這條産線也隻被允許為蘋果進行産品加工,不得用于其他代工,連企業自己的産品都不能使用。并且,蘋果公司也不會将重要技術交給代工廠,一般就是簡單的組裝工作。

仁寶也并不是第一家主動退出蘋果供應鍊的企業,事實上,此前為蘋果代工Apple Watch 3的廣達也主動退出蘋果供應鍊,理由是訂單賺得少,虧得多。當時,仁寶還表示不會重蹈覆轍。但僅僅三年後就步入後塵。

不堪忍受低利潤盤剝,中企退出蘋果供應鍊

寫在最後

在蘋果供應鍊公司盈利困難的背後,除了缺乏核心技術支援之外,與蘋果對供應鍊近乎監視般的管理也有關。

有細心的人可能會注意到,事實上蘋果公司對于供應鍊名單的更新是很頻繁的,從蘋果公司此前公布的供應鍊名單來看,僅在20年就有34家供應商被更換掉。所謂的刺激性競争隻是蘋果的幌子,其初衷是借助競争不斷擠壓供應鍊的利潤。

不管是更換供應商還是供應商主動退出,對蘋果公司都不會造成多大影響,但如果蘋果主動淘汰供應鍊公司,那情況可就不一樣了。

不堪忍受低利潤盤剝,中企退出蘋果供應鍊

當然,這并不是說一定要抵制蘋果,畢竟它也确實為國内提供了很多工作崗位。但無論如何,技術才是發展的核心,企業在成為蘋果供應鍊的同時也該做好兩手準備,自己成為主動的那一方。

此前央視也呼籲過要減輕蘋果依賴,再加上歐菲光和華為的遭遇也為更多企業敲響了警鐘,越來越多企業意識到減輕蘋果依賴的重要性。從仁寶主動從蘋果供應鍊中脫離就能看到,越來越多企業有了對蘋果說不的勇氣。

對于仁寶主動退出蘋果供應鍊,大家有何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下您的觀點一起交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