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俄烏沖突下,美法國防工業将迎來怎樣的變化?

6月13日,2022年度的歐洲薩托利防務展(Eurosatory)在法國巴黎開幕。由于俄烏沖突的影響持續在歐洲震蕩、擴散,這場展會也平添了許多“火藥味”。

展會上,各防務企業“聞風而動”,紛紛使用俄烏沖突作為産品的應用場景,甚至列舉俄烏沖突中的事例展示産品效果。而在開幕式上,法國總統馬克龍也以“4個月來,一場高強度的戰争席卷了歐洲的土地”為開端,進行了長達25分鐘的緻辭。毫不意外的是,這篇緻辭中充滿了“國防工業”“合作”“歐洲防務自主”“歐洲國防自主”等關鍵詞。

俄烏沖突下,美法國防工業将迎來怎樣的變化?

法國愛麗舍宮網站公布了馬克龍在歐洲防務展的演講全文,并點明了其要旨:“戰争回到了歐洲,這提醒了我們國防工業在維護國家和歐洲主權方面的核心作用。”

第三大軍火出口國進入“戰時經濟”

在馬克龍的演講中,有一句聽來尤為“刺激”的呼籲:“我們正在進入戰時經濟”。毫無疑問,馬克龍之是以如此強調,是希望國防工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成為一種共識。

演講稿中,馬克龍的強調甚至有些“絮叨”:“歐洲要集中力量保護自己,這需要更強大的歐洲國防工業,更需要各國加大在國防上的投入,推動國防工業的創新、産品疊代,更快地滿足軍隊需求,給出更具競争性的“報價”;歐洲應該加強歐盟内部的合作、建立全世界範圍内的合作夥伴關系。花很多錢從海外購買武器裝備并不是一個好主意。我們應該花很多錢在歐洲自主戰略上沒有國家安全就沒有戰略自主權;法德之間的合作為歐洲集體防務提供了一個“裡程碑式”的成功案例。作為法國武裝總司令,我已經着手彌補物資、彈藥、作戰能力方面的短闆,重新開機國家與國防工業之間的對話……”

俄烏沖突下,美法國防工業将迎來怎樣的變化?

在演講中,馬克龍不忘以“合作”之名提及近年來法國國防工業的“金主們”,如希臘、克羅地亞、阿聯酋等國家與地區,并承諾會增加對這些客戶的投資回饋,包括在軍事技術上展開合作等。圖為阿聯酋空軍裝備的法國達索“幻影”2000戰鬥機。

從馬克龍在歐洲防務展上的長篇演講,不難看出俄烏沖突背景下法國在軍力建設、國防工業上的雄心。可以說,他已經為“全球第三大軍火出口國”吹響了沖鋒号角,希望在這一輪“對内可武裝自己、對外可軍貿出口”的時代大潮中,能夠“做大、做強、再創輝煌”。

此外,較之于德國在俄烏沖突之後才漲軍費,法國政府在馬克龍當選總統前就啟動了漲軍費的計劃,其2022年的軍費預算達到了410億歐元(430億美元)。法國政府目前的計劃是,到2025年,軍費預算将達到500億歐元。這一切,于法國的國防工業而言都是利好因素。

俄烏沖突下,美法國防工業将迎來怎樣的變化?

提及法國的防務巨頭,大家或許首先是想到的是達索。不過就像這張圖所展示的,達索“陣風”戰鬥機的機體内,還藏着另一個巨頭泰雷茲,其業務集中在機載、航電裝置等領域。

不過,在歐洲防務展這一“主場”之外,法國多家防務企業正遭遇“通俄”的口誅筆伐。日前,多家新聞和NGO機構網站都釋出了源自烏克蘭媒體群組織的報道,揭示近些年來泰雷茲(THALES)等法國防務企業與俄羅斯間的裝備出口和技術合作關系。

俄烏沖突下,美法國防工業将迎來怎樣的變化?

烏克蘭NGO機構網站“揭露”(DISCOLOSE)釋出文章《烏克蘭戰争:法國如何在2020年之前向俄羅斯運送武器》,細數自奧朗德時代到馬克龍時代,法國與俄羅斯之間延綿不絕的軍貿生意。

據披露,在俄烏沖突中戰損的俄軍T-72主戰坦克和步兵戰車上,發現了法國泰雷茲公司的“凱瑟琳”(Catherine)FC紅外熱像儀。

而來自負責國防和安全政策的法國國防和國家安全秘書處SGDSN的檔案也顯示,自2015年以來,法國已向俄羅斯發放了76張軍事裝備出口許可證。根據法國議會關于武器出口的最新報告,這批出口裝備總值達1.52億歐元,不過報告未說明出口武器的具體類型。

結合以上披露的資料,這些法國電子裝置的生産日期正是2016年,而當年法國向俄羅斯發放的軍事裝備許可證也能夠說明:即便在西方因為2014年克裡米亞事件對俄實施第一輪制裁之後,法國防務企業依然在為俄羅斯提供裝備。

俄烏沖突下,美法國防工業将迎來怎樣的變化?
俄烏沖突下,美法國防工業将迎來怎樣的變化?

2016年的機密檔案顯示,法國防務企業對俄出口的一型重要産品就是紅外裝置。相關的合作早在十年前就已開始,在2014年克裡米亞事件後也未中斷。檔案還顯示,法國企業一直以來都相當守信地為俄羅斯提供售後服務。

“揭露”網站表示,從奧朗德到馬克龍,曆屆法國政府都利用了西方對俄羅斯制裁措施中的一個漏洞——那就是在制裁決定之前所簽署的合同都可能保留并繼續如約執行,包括後續的售後支援更新服務等。也就是說,隻要法國政府不暫停發放出口許可證,雙方的買賣就可以繼續進行。

根據“揭露”網站的調查結果,泰雷茲和賽峰這兩家由法國政府持主要股份的防務企業,是法國對俄進行武器出口的主要受益者。

俄烏沖突下,美法國防工業将迎來怎樣的變化?
俄烏沖突下,美法國防工業将迎來怎樣的變化?

T-80、T-90、T-72主戰坦克的改進更新和其他俄軍用車輛上的法國裝備。

根據“揭露”所公布的資料,這兩家法國防務巨頭對俄出口的主要産品為紅外/夜視裝置、導航等航電裝置,具體來說包括泰雷茲公司的“凱瑟琳FC”和“凱瑟琳XP”、賽峰集團旗下薩基姆公司(Sagem)的“MATIS STD”以及泰雷茲與賽峰的合資公司索弗拉迪(Sofradir)的紅外産品,它們主要用于T-72、T-90和T-80BVM等地面裝備以及一些軍用直升機的現代化更新。

此外,還有為蘇-30、米格-29戰鬥機供應的“塔康”導航系統(TACAN)、Sigma 95N導航系統、最新的座艙顯示器和HUD平視顯示器等,以及多頂“Topowl”頭盔顯示器等。

俄烏沖突下,美法國防工業将迎來怎樣的變化?

對于對俄出口,法國防務企業并沒有遮遮掩掩。譬如在這份來自薩基姆公司的Sigma95N複合慣導系統産品的宣傳頁上,蘇-30就占據着顯著的地位。

一些烏克蘭媒體和機構之是以“如鲠在喉”,是因為法國防務企業與俄羅斯的軍事貿易不僅僅開始于十年之前,而且在2014年克裡米亞事件之後還在繼續,甚至合作規模還得到了擴大。對此,一些烏克蘭NGO機構表示正在就此向這些法國防務企業提起訴訟,呼籲“在烏克蘭人為歐洲價值觀而死的時候,歐洲應當完全站在我們這一邊。”。

俄烏沖突下,美法國防工業将迎來怎樣的變化?

在俄羅斯戰損裝備中的裝置銘牌上,2016年的生産日期與法國“泰雷茲”一并出現,引爆了這場對法國防務企業的輿論“審判”。

但對于法國政府和防務企業來說,這些輿論“審判”幾乎無關痛癢。對于眼下的法國政府和法國防務企業們來說,更迫在眉睫的問題是維護供應鍊穩定、解決産能不足等問題。根據《世界報》的報道,法國國防采購局(DGA)正在考慮一項法律草案,允許企業征用民用裝置或民用工廠制造武器裝備。

俄烏沖突下,美法國防工業将迎來怎樣的變化?

美國正反思:增産怎麼這麼難?

“巧合”的是,大西洋彼岸的美國國防工業也正在為産能不足、增産困難而苦惱。甚至有國會參議員提議美總統拜登行使《國防生産法》,要求工業界立即投入資源全力制造“毒刺”,優先保證“毒刺”等武器的零部件供應。

雖然此前早讀系列已經報道過美國防務企業眼下普遍存在普遍的傳遞延遲、産量下降等問題,但這次讓美國多方備受觸動、反思“緣何一時造不出來”的,并不是B-21、F-35A等“大物件”,而是今天烏克蘭所急需的單兵裝備:“毒刺”防空飛彈和“标槍”反坦克飛彈。

俄烏沖突下,美法國防工業将迎來怎樣的變化?

美國“援助”給阿富汗“聖戰者”的“毒刺”便攜式防空飛彈。“毒刺”在蘇聯阿富汗戰争中“一戰成名”,以至于30多年後的現在,“毒刺”依舊是美國對烏軍援的重點武器。

“毒刺”和“标槍”都主打便攜式,是戰場上“以小博大”,反制低空飛行武裝直升機、攻擊機、坦克等目标的有力“單兵”武器,自然也是戰場消耗量至少以千計的高耗品。

截至4月中下旬,美國已經為烏克蘭“援助”了1400多套“毒刺”和5500套“标槍”。但就在五角大樓要“補庫存”的時候,生産商雷神技術公司和洛馬公司卻都表示,一時無法造不出那麼多,增産時間至少需要2年。

俄烏沖突下,美法國防工業将迎來怎樣的變化?

“毒刺”便攜式防空飛彈是誕生有半個世紀的老物件了,一些零部件供應商早已停産。圖為“毒刺”在發射中,助推器将彈體推出發射管并分離,達到安全距離後“毒刺”飛彈的固體火箭發動機再點火。

“毒刺”生産商雷神技術公司就表示,美國國防部已經18年沒有采購“毒刺”了,加上近年來美軍不斷退役“毒刺”,希望在2028年換裝新型便攜式防空飛彈。是以雷神技術公司僅有一家在亞利桑那州的工廠還在低速生産“毒刺”,以滿足未具名海外客戶在2021年7月的訂單。

即便現在美國陸軍豪氣地給出一份6.24億美元、1300枚“毒刺”飛彈的新訂單,雷神技術公司隻能回應:“毒刺”飛彈上的某些元件已經停産,飛彈導引頭中的電子部件必須經過重新設計和生産,是以短期内“毒刺”的增産無法達成,預計至少要等到2023~2024年。

俄烏沖突下,美法國防工業将迎來怎樣的變化?

美國陸軍與雷神技術公司簽訂的6.24億美元“毒刺”新訂單中,不僅囊括了買飛彈的錢,還有工程支援條款,還包括對“毒刺”的關鍵部件進行現代化更新和加速生産所需的測試裝置和支援等。

俄烏沖突下,美法國防工業将迎來怎樣的變化?

拜登參觀洛馬公司在阿拉巴馬州特洛伊市的“标槍”生産線。

而在“标槍”反坦克飛彈的生産上,除了雷神技術外的另一廠商洛馬公司在接受CBS新聞采訪時也表示,如果要把“标槍”飛彈的産量從目前的年産2100枚提高到每年4000枚,可能需要一兩年才能實作。

而“标槍”的生産線無法開足馬力增産的原因與“毒刺”也大同小異——“标槍”雖未到老部件已停産的地步,但每枚飛彈上所需的200多個微晶片和半導體部件則需依賴多家在亞洲的分包商來供應,而眼下全球缺“芯”,“标槍”自然也無法幸免。

昔日“民主軍火庫”已成小作坊?

面對美國國防工業的兩大巨頭在兩型飛彈上存在的産能問題,美國政府的聲音卻是姗姗來遲。五角大樓曾召集防務企業高管密集開會,評估各企業的增産能力,各企業卻依然表示還在努力應對與新冠肺炎疫情相關的供應鍊和勞動力問題。其後,負責采辦和維持的前國防部副部長艾倫·洛德也曾“痛心疾首”地表示,“毒刺”和“标槍”的産能問題其實暴露了美國國防工業更深層的基礎問題,尤其是這類武器彈藥的零部件供應商可能來自“敵對國家”,供應鍊可能随時會斷掉。

俄烏沖突下,美法國防工業将迎來怎樣的變化?

艾倫·洛德建議,一方面通過《國防生産法》來激勵廠商擴大生産,另一方面是放寬對與澳洲等美國盟友的技術限制,向他們轉讓“毒刺”“标槍”等武器彈藥的制造許可證。

美國航空周刊的評論文章則分析稱,為了應對戰時武器裝備需求量的激增,工業産能非常重要。如“毒刺”、“标槍”這類精确武器的消耗量很大,其他一些作戰平台的損失也令人咋舌。但現在的美國早已不是1940年那個羅斯福所言的“民主的軍火庫”,如1938年到1943年間,國防産品數量激增的火熱景象如今已經難以複現。連“标槍”或“毒刺”這類的武器都需要經過數年才能做到增産……或許“民主的軍火作坊”才是今日美國更好的寫照。

俄烏沖突下,美法國防工業将迎來怎樣的變化?
俄烏沖突下,美法國防工業将迎來怎樣的變化?

“民主的軍火庫”一詞,出自二戰時期羅斯福總統的“爐邊談話”,表達了當時美國的十足底氣,而那時的美國工業也着實有實力、有産能,實作美國對盟國的援助。

評論稱,這種今不如昔也是遵從經濟規律的結果:美國政府并沒有向雷神技術公司、洛馬公司等防務企業承諾能維持生産線持久運轉的遠期訂單,也沒有支付維持“過剩”産能的費用。那麼,這些防務企業自然沒有保留過剩産能的動力。為了一份漂亮的财報,企業需要精打細算,根據訂單情況及時“優化”甚至砍掉無需求産品的産線,才是華爾街所樂意看到的。

俄烏沖突下,美法國防工業将迎來怎樣的變化?

即便美國總統拜登親臨洛馬公司“标槍”飛彈的生産一線,也無法解決零部件和材料短缺的問題。

等到五角大樓将其庫存裡的“毒刺”“标槍”盡數發往烏克蘭,再轉頭拿着美元去找企業下單、提貨時,才“驚出一身冷汗”地發現增産太難了,時間表都排到一兩年以後了。即使祭出《國防生産法》,恐怕也一時無解難解“無米之炊”的局面。

這正是目前俄烏沖突迫使美國軍政界和防務産業興起“反思”潮的緣起。這場反思過後,美國國防工業會真的有所變革(比如不再将一些微晶片、半導體的部件分包給海外生産商),還是繼續按“經濟規律”辦事兒?我們繼續觀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