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紀錄片共計10集,每集時長13分鐘左右,探訪了中國各地特色鮮明的10處民居:
貴州黔東南苗寨、山西王家大院、河南陝州地坑院、福建土樓、徽州古民居、四川羅城船型古鎮、雲南騰沖和順古鎮、雲南傣族吊腳樓、蘇州園林式民居和上海石庫門。
由于中國地域遼闊,民族衆多,各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文風俗不盡相同,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民居文化。

跟着紀錄片去旅遊,既可探秘中國的民居之美,又可從中窺探中國各地的風貌之迥異。
1.地平線下的古村落。
位于河南陝州的地坑院,是個神奇的古民居建築,“進村不見人,見樹不見村”就是它的真實寫照。
村民們向下掘地為穴而居,故而進入村内,“隻聞人言笑語,雞鳴犬吠,卻不見村舍房屋”。
堅固耐用、冬暖夏涼、擋風隔音、防震抗震的地坑院,是古人卓越的智慧創造。
2.聚族而居。
位于山西省的王家大院,是由靜升王氏家族經明清兩朝、曆時300餘年修建而成。
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分四排院落排列,左右對稱,中間一條主幹道,形成一個規整的“王”字布局。
分布其中的大小院落,又依主人身份和喜好的不同,呈現出不同的樣貌。
花木鳥魚、山石水景、人物典故,或镂于木、或雕于磚、或刻于石,既展現了明清時期的建築風格,也将家族深厚的文化底蘊留傳下來。
同樣是聚族而居,分布于福建的土樓民居則呈現出迥異的風格。
樓内有樓、環内有環的福建土樓裡,居住着血緣關系較近的同宗同族人。
以土作牆,分層交錯夯築,這些土樓或方或圓,結構簡練,沒有華麗的裝飾,更注重實用性。
在外有倭寇,内有戰亂的年代,同一族群的人住在一幢土樓裡形成一個獨立的社會,是禦外凝内的最佳居住方式。
3.實用與藝術的結合。
(1)徽州古民居
依山傍水的村落選址,白牆灰瓦的建築形态,以天井、高牆、镂空雕窗、重檐飛角為特色,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徽州古民居建築風格。
山水人物、花鳥魚蟲的繁複雕飾,營造出典雅的、富有情趣的居住環境,既道出了古徽州的人生态度,也将木雕、石雕、磚雕等深厚精湛的徽雕技藝得到完好的保留。
(2)蘇州園林式民居
“不出城廓而獲山水之怡,身居鬧市而得林泉之趣。”
天賦異禀的造園家們,引水成池,築土為山,栽植花木,将亭台樓閣和花木石泉組合在一個有限的空間裡,創造出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的居住環境。
又飾以匾額、楹聯、書畫、雕刻、碑石等蘊含深厚文化底蘊的陳設和擺件,進而形成充滿意境的山水園林。宅園合一,可居,可賞。
(3)雲南騰沖和順古鎮
同樣儲存了比較完整的明清古建築群的和順古鎮,有古樸典雅的粉牆黛瓦,也有栩栩如生的門窗木雕。
不同的是,作為雲南省著名的僑鄉,這裡的建築還帶有濃厚的歐式和南亞風格。
歸來的遊子帶着吸收的外國文化,與當地的地域文化交融碰撞,賦予了和順古鎮中西合璧的民居建築文化。
4.枋柱之上的吊腳樓。
臨水而立、依山而築的吊腳樓,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是苗族、傣族等多個民族的傳統民居建築。
潮濕的底層架空,用來飼養家禽,放置農具等;高懸的第二層通風幹燥,用于飲食起居。
吊腳樓是拘囿于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的群眾們富有特色的創造。
5.老街和弄堂。
每座城市都有屬于記憶裡的“老街”,或大,或小,或仍繁華,或已衰落,都仍保留着往昔的風貌。
(1)四川羅城船型古鎮
長度為209米,最寬處9.5米的羅城老街,看上去像一條大船,被稱為“船形街”。
街道兩側是木結構的長排舊瓦屋,屋檐異常寬大,不怕雨淋和日曬,形成了被當地人稱為“涼廳子”的長廊。
幾百年來,羅城人在這裡喝茶聽曲,閱盡了人生百态。如今,一些曾在老百姓的生活中扮演過重要角色的老字号店鋪已消失得無影無蹤。
慶幸的是,羅城老街仍保留着部分明清時代老四川文化的人文風貌,習慣于來這裡喝茶聊天的老一輩們則讓羅城老街依舊熱鬧着。
(2)上海石庫門
上海的弄堂文化承載着老上海們溫馨的回憶,市民們在這裡居住生活,革命者在這裡秘密活動,文人墨客在這裡孕育佳作。
如今的弄堂,依舊充滿着人間煙火氣。
年長者在這裡續寫着家常片段和鄰裡默契,年輕人亦喜歡住在這裡感受那屬于老上海的風情和餘韻。
6.這些建築和那些人。
除了對各地民居建築的探訪,紀錄片亦采訪了幾位與之息息相關的人。
“王家族譜上記錄着王姓28世數萬人的生平”,是自發續修族譜的靜升王氏後人竭盡所能取得的珍貴成果。
賣掉房子買下蘇州嘉樹堂的大學教師,花費三年的時間進行修繕,依戀的是園林的高雅和豐富林趣。
修複王家大院的任清文,修複徽州古民居的汪德洪,修複蘇州園林的薛林根,是他們的努力讓曾經破損嚴重的古建築得以重新煥發光采。
著名作曲家肖斯塔科維奇曾說:許多事物在我們眼前老去了,消逝了,可是,我想,許多似乎已經時過境遷的事物最後會顯得新鮮、強有力和永恒。
這些凝固的歲月之詩和曆史之詩,正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