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纪录片推荐:《凝固的诗·探秘中国民居之美》

该纪录片共计10集,每集时长13分钟左右,探访了中国各地特色鲜明的10处民居:

贵州黔东南苗寨、山西王家大院、河南陕州地坑院、福建土楼、徽州古民居、四川罗城船型古镇、云南腾冲和顺古镇、云南傣族吊脚楼、苏州园林式民居和上海石库门。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风俗不尽相同,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民居文化。

纪录片推荐:《凝固的诗·探秘中国民居之美》

跟着纪录片去旅游,既可探秘中国的民居之美,又可从中窥探中国各地的风貌之迥异。

1.地平线下的古村落。

位于河南陕州的地坑院,是个神奇的古民居建筑,“进村不见人,见树不见村”就是它的真实写照。

村民们向下掘地为穴而居,故而进入村内,“只闻人言笑语,鸡鸣犬吠,却不见村舍房屋”。

纪录片推荐:《凝固的诗·探秘中国民居之美》

坚固耐用、冬暖夏凉、挡风隔音、防震抗震的地坑院,是古人卓越的智慧创造。

2.聚族而居。

位于山西省的王家大院,是由静升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历时300余年修建而成。

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分四排院落排列,左右对称,中间一条主干道,形成一个规整的“王”字布局。

纪录片推荐:《凝固的诗·探秘中国民居之美》

分布其中的大小院落,又依主人身份和喜好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样貌。

花木鸟鱼、山石水景、人物典故,或镂于木、或雕于砖、或刻于石,既体现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也将家族深厚的文化底蕴留传下来。

同样是聚族而居,分布于福建的土楼民居则呈现出迥异的风格。

楼内有楼、环内有环的福建土楼里,居住着血缘关系较近的同宗同族人。

纪录片推荐:《凝固的诗·探秘中国民居之美》

以土作墙,分层交错夯筑,这些土楼或方或圆,结构简练,没有华丽的装饰,更注重实用性。

在外有倭寇,内有战乱的年代,同一族群的人住在一幢土楼里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是御外凝内的最佳居住方式。

3.实用与艺术的结合。

(1)徽州古民居

依山傍水的村落选址,白墙灰瓦的建筑形态,以天井、高墙、镂空雕窗、重檐飞角为特色,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徽州古民居建筑风格。

纪录片推荐:《凝固的诗·探秘中国民居之美》

山水人物、花鸟鱼虫的繁复雕饰,营造出典雅的、富有情趣的居住环境,既道出了古徽州的人生态度,也将木雕、石雕、砖雕等深厚精湛的徽雕技艺得到完好的保留。

(2)苏州园林式民居

“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

天赋异禀的造园家们,引水成池,筑土为山,栽植花木,将亭台楼阁和花木石泉组合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居住环境。

纪录片推荐:《凝固的诗·探秘中国民居之美》

又饰以匾额、楹联、书画、雕刻、碑石等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陈设和摆件,从而形成充满意境的山水园林。宅园合一,可居,可赏。

(3)云南腾冲和顺古镇

同样保存了比较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的和顺古镇,有古朴典雅的粉墙黛瓦,也有栩栩如生的门窗木雕。

不同的是,作为云南省著名的侨乡,这里的建筑还带有浓厚的欧式和南亚风格。

纪录片推荐:《凝固的诗·探秘中国民居之美》

归来的游子带着吸收的外国文化,与当地的地域文化交融碰撞,赋予了和顺古镇中西合璧的民居建筑文化。

4.枋柱之上的吊脚楼。

临水而立、依山而筑的吊脚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苗族、傣族等多个民族的传统民居建筑。

纪录片推荐:《凝固的诗·探秘中国民居之美》

潮湿的底层架空,用来饲养家禽,放置农具等;高悬的第二层通风干燥,用于饮食起居。

吊脚楼是拘囿于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的民众们富有特色的创造。

5.老街和弄堂。

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记忆里的“老街”,或大,或小,或仍繁华,或已衰落,都仍保留着往昔的风貌。

(1)四川罗城船型古镇

长度为209米,最宽处9.5米的罗城老街,看上去像一条大船,被称为“船形街”。

纪录片推荐:《凝固的诗·探秘中国民居之美》

街道两侧是木结构的长排旧瓦屋,屋檐异常宽大,不怕雨淋和日晒,形成了被当地人称为“凉厅子”的长廊。

几百年来,罗城人在这里喝茶听曲,阅尽了人生百态。如今,一些曾在老百姓的生活中扮演过重要角色的老字号店铺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庆幸的是,罗城老街仍保留着部分明清时代老四川文化的人文风貌,习惯于来这里喝茶聊天的老一辈们则让罗城老街依旧热闹着。

(2)上海石库门

上海的弄堂文化承载着老上海们温馨的回忆,市民们在这里居住生活,革命者在这里秘密活动,文人墨客在这里孕育佳作。

如今的弄堂,依旧充满着人间烟火气。

纪录片推荐:《凝固的诗·探秘中国民居之美》

年长者在这里续写着家常片段和邻里默契,年轻人亦喜欢住在这里感受那属于老上海的风情和余韵。

6.这些建筑和那些人。

除了对各地民居建筑的探访,纪录片亦采访了几位与之息息相关的人。

“王家族谱上记录着王姓28世数万人的生平”,是自发续修族谱的静升王氏后人竭尽所能取得的珍贵成果。

卖掉房子买下苏州嘉树堂的大学教师,花费三年的时间进行修缮,依恋的是园林的高雅和丰富林趣。

修复王家大院的任清文,修复徽州古民居的汪德洪,修复苏州园林的薛林根,是他们的努力让曾经破损严重的古建筑得以重新焕发光采。

纪录片推荐:《凝固的诗·探秘中国民居之美》

著名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曾说:许多事物在我们眼前老去了,消逝了,可是,我想,许多似乎已经时过境迁的事物最后会显得新鲜、强有力和永恒。

这些凝固的岁月之诗和历史之诗,正是如此。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