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牟林:中美盧森堡會晤預示着關系緩和?别自我麻醉了

與以往一樣,中美高層一有接觸,中國網媒就開始唱緩和調。中美防長香會會晤後僅三天,楊沙便在盧森堡會晤。這是中美關系緩和的迹象嗎?

牟林:中美盧森堡會晤預示着關系緩和?别自我麻醉了

人們大抵很健忘,拜登到亞洲幹什麼來着?打造圍剿中國的包圍圈呀!美國的說法很“專業”,叫重塑中國周圍的戰略環境。美國國會議員一波又一波到台灣幹什麼來着?給民進黨當局打氣呀!最近又宣布對台1.2億美元軍售,這是拜登政府的第幾次軍售,還記得嗎?美國防長奧斯汀對中國防長魏鳳和說什麼來着?他在香會演講中又說什麼來着?大家都忘了嗎?

中美關系真正的緩和點在哪裡?就在美國放棄目前的對華的遏制戰略和打壓政策,隻要不放棄就不存在緩和,這道理那些号稱研究美國問題的專家究竟懂不懂?高唱緩和調子的專家學者是幫助拜登政府麻痹中國呢?還是把自己的一廂情願強加給網民呢?

一.設定“護欄”就是“緩和”?

拜登當着中國上司人的面說要給中美關系設定護欄。什麼是護欄?為什麼要設護欄?護欄起什麼作用?護欄是緩和的意思嗎?

牟林:中美盧森堡會晤預示着關系緩和?别自我麻醉了

(一)什麼是護欄?

如果我們注意到包括拜登在内的美國高官不止一次地重申“四不一無意”,布林肯把它說成是“五不”。我了解,這就是“護欄”。美國對中國不斷地出招,這段時間頻繁表現在台灣問題上和新疆問題上。而且除了軍事上推行“印太戰略”外,美國還把它做到經濟領域。當下正在編織圍堵中國的“印太經濟架構”,想在高科技領域與中國精準脫鈎,掐斷對中國的供應鍊。美國一旦發現中國要發怒了,就對中國說“四不一無意”或“五不”。這“五不”,按美國政客概括的表述就是“不過度刺激中國”。美國反複玩帶有戲弄意味的這招,以避免與中國對抗或直接沖突。

(二)美國為什麼要設定護欄?

網媒上多數的解釋是美國怕與中國對抗或直接沖突。競争可以,激烈競争也行,但是不能與中國發生戰争,美國承受不起中美沖突的代價,真是這樣嗎?“護欄”實際是護美國的“欄”,但不是因為美國怕,而是因為美國還沒有準備好!哪些地方沒有準備好呢?美國想制造一個“亞洲烏克蘭”還沒有成功,俄烏局勢也還沒有落幕,美國打造的各類圍堵中國的小圈子也還沒有有效地整合。

(三)護欄起什麼作用?

美國用護欄想把自己護好,以免自己沒準備好就與中國發生沖突。拜登的設想是,在護欄的美國一側,美國依然我行我素,用切香腸的辦法步步為營,使勁把護欄往中國方面推。護欄的美國一側,美國的空間越來越大;護欄的中國一側,中國的空間越來越小。待小到一定程度時,護欄反過來變成對中國的包圍圈。時機一旦成熟,就拆護欄,就直面與中國的沖突,甚至大打出手。

牟林:中美盧森堡會晤預示着關系緩和?别自我麻醉了

(四)護欄是緩和的意思嗎?

護欄就是“四不一無意中”或“五不”。顯然,這護欄不意味着美國怕中國,也不是中美關系緩和的意思,隻是美國對付實力相近的對手的一種迷惑戰術,讓對手出現戰略誤判。中美都說中美之間要防止誤判、避免沖突。中美建立高層對話機制就是為了防止誤判以避免沖突的。但對中國而言,把美國說“四不一無意”或“五不”視為“怕”或“緩和”就是一種誤判——以為美國真的恪守“五不”,以為美國不會真和中國沖突,以為美國真怕與中國打仗。其實,美國的真意是現在還不是沖突的時候!

(五)楊沙會晤美國繼續推進護欄

奧斯汀在香會上想把護欄往中國一側推一推,沒有推動,碰上了魏鳳和的“不惜一戰”。沙利文接過接力棒繼續推,還是沒有推動。楊潔篪說,處理不好台灣問題将産生颠覆性影響。美國并不甘心,楊沙會晤後是不是又有元首會晤呢?拜登會親自出馬推動護欄嗎?目前,隻能說或許。拜登要通路中東,要了解一下沙特為啥不聽話了。我以為,此時中國似乎應該做點什麼。

二.什麼是真的“緩和”?

中國輿論很期待中美關系緩和,這本身沒錯。但常常誤判,美國給個笑臉就激動萬分。這不好!美國動辄就講“四不一無意”或“五不”,有時單獨強調某一“不”。如果非要視其為緩和的話,也是一種假緩和:桌面上一張笑臉,桌面下不斷狠命地踢腳。明明把武器裝備都賣到台灣去了,議員也跑到台灣去了,卻對中國說美國“不支援台獨”。不支援台獨,你的議員跑去幹什麼?觀光嗎?不尋求同中國打“新冷戰”,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不尋求通過強化同盟關系反對中國,不支援“台獨”,無意同中國發生沖突。請問美國政府,哪一個“不”美國是做到了的?既然無意沖突,美國的艦隊與飛機跑到中國家門口耀武揚威幹什麼?不僅自己來,還糾集一夥小兄弟來,是要打群架嗎?是以,設護欄是假的!那麼什麼時候是真緩和呢?

牟林:中美盧森堡會晤預示着關系緩和?别自我麻醉了

(一)戰術性緩和

一是美國國内沖突或其它地區沖突弄得焦頭爛額了,不得不在中國方面緩一緩。比如某些激進的口号暫時不提了,某些刺激性的動作暫時不做了,還誇獎中國幾句。反正中國有一幫不需要美國花錢的公知,一定會搖唇鼓舌,說不定還會鼓動中國給美國搭把手解決一下美國感到棘手的問題。

(二)戰略性“緩和”

美國需要調整它的整體國家戰略時原來對中國采取的措施取消了,新的措施還沒有跟上。表面看起來,中美關系會緩和一些。比如美國在圍剿俄羅斯的過程中總結經驗,發現需要調整對華戰略了,某些對付中國的遏制辦法是無效的,可以取消一些(比如特朗普加征的非法關稅)。這種取消,也給人緩和的印象。

(三)真正的緩和

那就是美國明确放棄遏制打壓中國的戰略,比如無條件地取消非法加征的關稅,取消對中國的所有非法制裁、停止幹涉中國内政、停止售台武器、停止在中國周邊炫耀武力、停止拉幫結派針對中國,如果美國這樣做了,即使做了一部分,我們也認為那是“真的緩和”。那個時候,有人歡呼歡呼幾聲是可以了解的。

牟林:中美盧森堡會晤預示着關系緩和?别自我麻醉了

三.中國人真心期待和平

中國人不僅真心期待緩和,更是真心期待和平的。因為中國的國家戰略就是一條:使中國人民過上好日子。要過好日子,就要謀發展,謀發展就需要一個和平的環境。是以,中國人是真不想打仗的。

美國人也期待和平嗎?不!美國隻要美國本土和平,在中國這裡美國不要和平。美國人想打仗嗎?想!美國的曆史250年還不到,卻隻有16年沒有戰争!這就是想打仗的證據。不然美國搞那麼大的軍事力量幹什麼?美國人為啥熱衷于打仗呢?要掠奪呀!美國人就是靠掠奪起家的嘛!美國的繁榮就是靠掠奪保證的嘛!掠奪就是美國的核心利益嘛!正因為想打仗,是以美國人發明了那麼多打法,表現得越來越聰明了。

比如對付伊拉克,二話不說,自己直接幹。對付俄羅斯,還是找個代理人幹吧!自己當“後勤部長兼總指揮”就行了。中國有個成語“草木皆兵”,意思是一草一木都可以用着武器。拜登把石油天然氣、把美元、把供應鍊、把Swfit、把輿論、把價值觀、把貓貓狗狗都用着武器。可見,美國人不但想打仗,還喜歡變着花樣打。讓美國人不打仗是很不“人道”的,不然叫美國人咋個活呢?是以,中國人必須認識到,美國人真的不要和平,真的想打仗,這是美國人的生存方式。

中國人真的想和平,真的不想打仗,這也是中國人的生存方式。但中國人懂得辯證法,不想打不等于怕打,不怕打反而打不起來,怕打就真會挨打。是以,中國有一個“熟語”叫“怕啥來啥”。中國真心希望和平,盡管美國很霸道,中國也希望與它和平共處。是以,中國提出中美關系“三原則”是真心,不是逗美國玩的。

美國政府不信中國真心希望和平,美國人不信也是真的,不是裝的。美國人的思維邏輯就那樣,人家真不是裝的。反過來,但凡美國人說自己不想打仗,那才是裝的。是以,美國人嘴巴上喊和平,行動上逼着中國打仗。中國不得不搞點核武器、弄點東風快遞什麼的,不然,如何陪美國人玩打仗呢?說句笑話,中國有今天的成就是美國喜歡打仗逼出來的,不為過吧?

牟林:中美盧森堡會晤預示着關系緩和?别自我麻醉了

四.千萬别乞求和平

曆史反複告訴我們,和平是乞求不來的。當下,中美關系不僅僅是一般的進入低谷,而是處于一種需要管控才能避免發生沖突的低谷。按美國的說法,是一種競争,一種激烈的競争,一種随時可能演變成對抗、沖突乃至戰争的競争。

中國真心想和平,和平才能發展,才能讓中國人民過好日子。那麼,如何才能和平呢?首先要把緊張的中美關系緩和下來,不要這麼劍拔弩張。如何才能緩和呢?美國人深谙中國人是真心和平的,甚至有些急于想緩和中美關系,于是忽悠中國人說,隻要中國認美國是老大,處處聽美國的,美國要中國做什麼中國就做什麼,中美關系就緩和了。記得網媒上一度流行贊美“澶淵之盟”嗎?說正是這個澶淵之盟給宋朝帶來近百年的和平。言下之意是什麼呢?就是忽悠中國也和美國簽訂一個澶淵之盟。

1840年以來,中國乞求和平姿态還不夠低嗎?和平來了嗎?沒有。乞求換來的是帝國主義的鐵蹄,是中國人民慘遭蹂躏。最終還是通過艱苦卓絕的鬥争才赢得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中國人才活出了尊嚴。

這就是曆史!

在目前的态勢下,中國還幻想用某種方法讓中美關系緩和,基本上屬于癡人說夢。除非中國的實力是兩個美國,美國覺得遏制中國已經沒有意義了,才有可能學會遵守中美關系“三原則”:互相尊重、和平共處、互利共赢。

牟林:中美盧森堡會晤預示着關系緩和?别自我麻醉了

這就是現實!

是以,中國必須在中國國家戰略架構内制定長期的“對美戰略”,對美國遏制打壓中國的“對華戰略”進行有效反制。反制的效果表現在:

第一,對華圍剿的條件始終不能成熟

美國的一系列動作都是在創造美國對中國的絕對優勢,一旦這個絕對優勢形成,美國就會對中國進行毀滅性打擊,徹底解決中國這個橫亘在美國霸權之路上的最大障礙。中國的反制,就是要讓它對華圍剿的條件始終不能成熟,始終形不成美國對中國的絕對優勢。例如,美國當下最想做成的事是制造一個“亞洲的烏克蘭”,在中國複制“俄烏模式”。而中國千方百計讓美國“将台灣問題國際化”搞不成,讓美國整合它在亞洲的小圈子搞不成,美國就不可能在中國複制“俄烏模式”。當然,如果俄羅斯的特别軍事行動達到目的,美國也會喪失一些信心,這也會抑制它在中國複制“俄烏模式”的沖動。

第二,使美國的一系列圍剿中國的措施反噬美國

美國利用“俄烏沖突”鼓動盟友全方位無死角無底線地制裁俄羅斯,目前的結果是歐洲與美國的通脹居高不下,能源短缺,糧食不足,供應鍊中斷。也就是說,美國轟轟烈烈地圍剿俄羅斯結果自己被反圍剿,這就叫反噬!特朗普發起的貿易戰,結果他加征的非法關稅的90%以上由美國人承擔,這就叫反噬!美國狂打台灣牌,中國得想法把台灣做成美國的燙手山芋,這就叫反噬!美國在台灣海峽搞“自由航行”,中國依法宣布中國将加強對台灣海峽的管控,對美國”有害通過”的艦艇實施扣押,這就叫反噬!

美國的“自由航行”就是對中國開的第一槍,中國對台灣海峽的管控就是對美開的第二槍(中國不打第一槍)!

牟林:中美盧森堡會晤預示着關系緩和?别自我麻醉了

第三,發展實力是硬道理

說一千道一萬,美國之是以對中國如此嚣張,還是因為中國實力不夠。倘若中國已經是兩個美國的規模,美國還敢嚣張麼?隻是,中國當下的發展受到美國的強力阻擊,如果是以發展不起來,實力就無從談起。故中國的國家戰略必須附加“對美戰略”,要學會在美國的圍剿和阻擊中發展壯大。事實上,新中國這72年正是在美國(還曾有個變成霸權主義的蘇聯)的圍剿和阻擊中一步步走到今天的。這條路還得繼續走下去!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據我保守的估計,最多再過二十年,中國的綜合國力一定超過美國,以後就是兩個、三個、四個美國的節奏前進。當下,我們還需要打打太極。是以,拜登的“護欄”我們也可以反過來利用,“四不一無意”我們聽着,心裡不信就行。

第四,友誼還是要講的

這标題一出,網友可能會覺得怎麼有點出爾反爾呢?你不是反對唱緩和調嗎?

是的,我反對唱緩和調,是反對唱緩和調時表現的那種奴顔媚骨,那種迫不及待,那種驚喜不禁。我不相信美國政府會真心想中美關系緩和,我隻相信美國政客處心積慮想扼殺死中國。但大家别忘了,美國不隻是美國大資本利益集團的美國,不隻是美國政客的美國,美國是美國人民的美國。對美國人民,我們是要講友誼的。美國人民也是美國大資本利益集團的受害者,與中國人民是同一戰線的,隻是當下他們還不甚明白罷了。這是講友誼的根本理由!

前文,我用了許多“美國人”一詞,其實是代指“掌握美國資本的那群人和替他們服務的政客”,為行文友善而已。不是指美國人民。

牟林:中美盧森堡會晤預示着關系緩和?别自我麻醉了

講友誼,也是對美對美鬥争的一種藝術。就如當年中美乒乓球隊講友誼一樣,達到了“小球推動大球”的奇異效果。講友誼,是向世界人民,也是向美國人民表達中國人民是愛好和平的人民,中國人民不但期盼中美關系友好,也在這樣做。例如,新冠疫情期間,盡管特朗普表現那麼惡劣,中國人民還是把大批的抗疫物資送到美國人民手中。中美關系出現今天的局面,都是美國政客惹的禍,是特朗普的錯!是拜登的錯!

講友誼,也是一個道義制高點。我們不能輸在道義上!這就是中國駐美大使秦剛專門帶領一個團隊在美國講友誼的原因。這種講友誼和那種歡呼“緩和”調子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友誼講得好,也可以遏制美國對華的狼子野心!

五.結語

美國正在布局對中國的圍剿,中國必須做好反圍剿的準備。這讓我想起當年的中央蘇區的五次反圍剿。對新生的中國工農紅軍而言,那是生死存亡之戰。前四次,工農紅軍都以少勝多取得了反圍剿的勝利,第五次因為戰略戰術出錯給紅軍帶來了滅頂之災,通過萬裡長征才最後突破圍剿,走向勝利!當下,中國還需要一次新時代的萬裡長征。隻要中國人民緊緊團結在中國共産黨的周圍,一定會取得複興中華民族的最後勝利!

那種帶着乞求意味的緩和調見鬼去吧!

牟林:中美盧森堡會晤預示着關系緩和?别自我麻醉了

注:本文作者為“秦安戰略智庫”核心成員牟林,為本平台原創作品,新的一年,祝願大家攜起手來、戰勝疫情、遏制霸權,一起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