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石斑魚被禁,政客打嘴炮,漁民打哆嗦

作者:海峽輿情

近日,由于檢出禁用藥物,大陸宣布6月13日起禁止台灣石斑魚進口,這是繼鳳梨與釋迦後,台灣另一項高度依賴大陸進口的農産品,也是“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定”、也即“ECFA早收清單”裡的重點農産項目。

再一次,民進黨大動員表演“中國打壓”的戲碼,想用廉價的情緒演出掩飾其執政無能;不過,觀衆有點膩了,況且石斑魚不像鳳梨、釋迦人人吃得起,台軍也可以消耗大半,是以缺乏民間響應,這一次“哭腔效應”遞減。

政客再唱哭腔,農民欲哭無淚

2021年,石斑魚總産量16940噸,出口6681噸,約占四成;出口大陸占比為99.3%(含香港),這是一個絕對依賴大陸市場的農産項目,主要産區則是政治光譜上“最綠”的屏東、台南與高雄。

蔡英文“譴責”大陸“再次違反國際規範……片面傷害兩岸關系”,并吹哨壯膽曰“去年克服了鳳梨(問題)這次也能”。

蘇貞昌“猛批”大陸“技術靠台灣卻翻臉不認人”“随時用政治幹預貿易”“給證據也被已讀不回”。

台“農委會主委”陳吉仲“狠批”稱“當初ECFA強調要對台灣農民讓利……中國大陸現在是互相沖突”;并聲稱針對大陸随時可能宣布禁止輸入台灣農産,“農委會”一直都在做準備,石斑魚要外銷到其他國家和地區需要冷鍊物流加工,目前高雄、屏東均已設定冷鍊物流加工園區。陳吉仲并“呼籲”言“中國大陸應就科學根據,雙方以任何方式坐下來讨論,這是對中國消費者、台灣漁民最佳處置方式”。

屏東縣長則故作冷靜稱“不怕!四年前就布局全球”“近幾年開發冷凍加工輸出美國,更嘗試将石斑魚輸往日本與加拿大”。

官方态度反正就是一如既往地“跳針”、哭腔唱到底,但永遠邏輯不通,那農漁民呢?

有鑒于産季将臨,3到5個月後價格必崩,部分(養殖業)漁民将炮口對向盤商(編者注:即經銷商),稱“長年來檢驗問題層出不窮,養殖戶間大概都知道是盤商在搞事,他們很想集結去抗議,為什麼明知被鎖定了,還硬要亂來,養殖戶真的會被盤商害死”。

也有部分漁民認為這是政治問題,并且看衰内銷市場的消化能力。除了台灣内銷市場有限之外,内銷價格綁定的是外銷價格,讓石斑魚在本土處于高價位,出口遭阻,肯定讓内銷價格崩跌,是以仍希望大陸能恢複正常貿易。

是以整體畫風是這樣的——“政客打嘴炮,農民打哆嗦。”

直接受到沖擊的基層群眾,看問題當然比較務實,雖然不見得精準看出了問題的本質,但也八九不離十。

到底是政治問題,還是專業問題?客觀說,兩岸貿易往來,尤其在農産品上,政治與專業是分不開的。

吹彈可破的“嘴泡”

ECFA是大陸讓利的産物,這個誰也不會否認,否則當初時任台南市長的賴清德,也不必緊張到呼籲台南農漁民“賣魚不賣身”。隻是,民進黨操弄大陸讓利的方式是“是大陸需要台灣,而不是台灣需要大陸”,是以除非大陸停止讓利,否則農漁民不會真切體認是“台灣需要大陸”,就算心知肚明也會自我洗腦是“大陸需要台灣”。

政客嘴炮,一向經不起推敲,尤其是綠營“嘴泡”,基本就是吹彈可破。

蘇貞昌批大陸“技術靠台灣卻翻臉不認人”,可笑,台灣技術若這麼強,怎麼出口會如此高度依賴大陸呢?也可以出口到東南亞與日韓啊。

屏東縣長誇稱“四年前就布局全球”,可笑,四年來布局全球的成果是,出口到大陸(含香港)以外的市場占比還不到1%。

蔡英文誇稱“去年克服了鳳梨(問題)這次也能”,可笑,品質低劣的黑心鳳梨屢遭日本人質疑,論政治讓利,日本人可沒這麼佛心,産品有問題就直接退,倒黴的還是台灣阿兵哥。

陳吉仲誇稱“一直都在做準備”,再提“冷鍊加工”,可笑,鳳梨也需冷鍊技術,大部分要外銷到遙遠市場的農産品都需要冷鍊技術,民進黨執政6年了,還在講冷鍊,平常都在幹嘛呢?

是不是吹彈可破的“嘴泡”?

分散市場零分,關稅吞咽一切

石斑魚出口到大陸的高峰期是2014年,該年出口量達1.4萬噸,然後銷量便往下走,2016年民進黨執政後更是呈雪崩狀态,直到去年約6100噸。

隻是大陸縮減讓利的問題嗎?當然不是,台灣石斑魚養殖技術外流至大陸後,當然要面對大陸本土業者競争,這是自由貿易精神下的正常現象,解決之道不外乎兩種:精進技術與分散市場。

事實擺在眼前,精進技術的部分,不及格,競争力仍不敵大陸本土業者;分散市場的部分,零分,1%的成績簡直讓人笑歪了牙,有鳳梨、釋迦先例在前,“農委會”憑啥認為“石斑魚”能被差別對待,仍坐視99.3%的石斑魚銷到大陸?

況且,早在去年底,大陸就已通報檢出台灣石斑魚内含兩種禁用藥,并暫停進口2家養殖場的活石斑,而且被禁的還不隻台灣部分業者,南韓4家業者也被檢出新冠病毒而遭禁,這根本是專業問題,而“農委會”在這大半年期間,對于台灣石斑魚的禁藥問題,又做了什麼?

诿過第一名,“農委會”還稱有一批石斑魚在對岸港口停滞21天後,大陸海關才抽檢,“喂的是當地飼料。”若大陸有意栽贓台灣,那去年底被禁的時候怎麼不提?拿個案當通案,掩飾不了“農委會”的怠惰與無能。

重點是,台灣石斑魚産業已萎縮了好幾年,問題的本質不在技術,而在于缺乏自由貿易協定,無法與目标市場的本土産業競争。

2020年,為求分散市場,民進黨當局大力補貼運費給石斑魚業者,補貼比例高達魚價的1/3以銷往美國。該年“農委會”以張燈結彩的方式稱“石斑魚外銷美國成長556%”,并且加碼獎勵給有心出口至非大陸地區的業者,“務求分散市場。”

然而,556%不過是掩人耳目的數字,2020年出口至美國的石斑魚是32噸,大陸是6643噸;2021年,外銷美國35噸,大陸是6635噸。

為什麼呢?因為台灣地區與美國之間缺乏有利農産品出口的自貿協定,關稅吃掉了競争力,業者當然隻能選擇有ECFA保障零關稅的大陸,而“農委會”的補貼金額,還不夠付美國關稅。

石斑魚之外,以鳳梨為例,外銷澳洲的台灣鳳梨,一顆市價20澳元,當地鳳梨市價3.9澳元,價差超過五倍。

這麼看,問題就很清楚了,石斑魚外銷至大陸以外的占比不到1%,原因就在于關稅。台灣石斑魚即便在技術上沒問題,并強化了冷鍊加工技術,但關稅足以吞咽所有技術努力。美國不願再對外簽署自貿協定,而今年RCEP正式生效,東南亞也有石斑魚産業,台灣有何競争力?

澳洲、日本、南韓,這些民進黨當局想打入的“民主市場”,哪一個不是RCEP成員?此外,IPEF(印太經濟架構)的重點完全沒擺在農産品,更别說“台美21世紀倡議”了。

打開天窗說亮話吧,石斑魚一旦遭大陸禁止進口,産業大機率迅速萎縮,因為上面提過,内銷價格綁定的是外銷價格,9成以上出口遭阻,内銷價格必崩,台灣絕無可能獨力支撐起這個已有規模的産業,“美國爸爸”更是不會出手相救。

隻是,民進黨最怕的就是“打開天窗說亮話”,真相是照妖鏡,一照醜态就原形畢露。

結語

由于對外缺乏自貿協定,“經貿孤兒”的問題,台灣内部已經讨論很久了,在RCEP正式生效後,“孤兒感”會加速上升。

當初民進黨是如何抹黑ECFA的?執政後又是如何不願中斷ECFA?今天ECFA沒斷,早收清單裡的另一項又斷了,自作孽,又能怪誰?

從大陸本土農漁産品業者的角度考量,回歸自由貿易精神,RCEP意味着要與成員同業競争,價格壓力絕不會小,競争者名單裡少了台灣業者,當然是利多不是利空,對消費者而言也是一樣的。

鳳梨、釋迦、石斑魚,即便大陸都不禁,在這個市場上台灣也要面對RCEP成員的競争,出口量縮減,價格下調是必然的結果,隻是還有時間精進技術與拓展産品類别而已。

若是硬要完全甩鍋政治,那意味着大陸在兩岸關系解凍前,都不會再開放,這種甩鍋聽在農漁民耳裡,也隻是三日嘴炮,問題隻會更形惡化,不會得到解決。

是以,政客打嘴炮,農民也隻能打哆嗦。(雁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