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央點名起義将軍董其武赴北韓,他卻不肯當司令,理由:不太自信

作者:魂說

抗美援朝,是毛主席一生最為艱難的一次決策。

方方面面的意見和想法,他必須綜合來考慮。

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主張出兵的将領及中央上司裡,有一位非常特别:他就是時任水利部部長的傅作義。

1949年起義後,傅作義便在毛主席的直接安排下,出任新中國首任水利部部長。能擔此重任,無疑展現了毛主席對其的信任。

1950年6月25日,北韓戰争爆發時,傅作義人并不在北京。彼時的他,正在黃河沿岸視察。一聽說此事,憑着靈敏的“軍事嗅覺”,傅作義馬上意識到事态的嚴重性。于是,他即刻緻電毛主席和周總理,并明确表示:

“對美帝國主義的侵朝不能置之不理,我們要積極對北韓進行支援!”
中央點名起義将軍董其武赴北韓,他卻不肯當司令,理由:不太自信

随後,傅将軍又以最快的速度,匆匆趕回北京,面見毛主席。針對很多同志的“不自信”,傅作義認為:

“美國人并不可怕,我們不但應當抵抗,而且一定能戰勝!”

聽到傅将軍這句話,内心其實已經下了出兵決定的毛主席,感慨萬千。他對那些還不太自信的同志們說:

“你們看,傅宜生先生都堅決主張出兵,你們還有什麼可疑慮的呢?”

10月19日晚,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

此後,與其他在北京的名将一樣,傅作義一直在密切關注着北韓戰局。與此同時,他還有一個想法:希望當年在綏遠的下屬們,能有機會去北韓前線。

當然,55歲的傅作義也明白,自己這個新中國部長是無論如何也離不開現在的崗位的。黃河水患問題、三門峽水庫的修建計劃,都在牽絆着他。

怎麼辦?此時,一個老兄弟的出現,讓傅作義心裡有了底。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時任綏遠省人民政府主席的,董其武将軍!

一:中央點将,董其武卻有顧慮

董其武,跟了傅作義20多年。

跟着他一起抗日,跟着他一起被卷入内戰,又跟着他一起率部起義,回到了人民中間。應該說,董其武是最了解傅作義的人之一。

事實上,自志願軍入朝第一天開始,董其武在綏遠就已經坐不住了。他手下那些老下屬們,個個都對美帝的無恥行徑義憤填膺。大夥兒紛紛寫請戰書、決心書,甚至還有人寫了血書,送到他手。

他們的目的隻有一個:希望董将軍能帶他們上戰場。

于是,不等傅作義找他,董其武自己就從綏遠趕到了北京。見到老大哥,他是句句都不離北韓時局。這一情況,很快就被回報到周總理和毛主席耳朵裡。

中央點名起義将軍董其武赴北韓,他卻不肯當司令,理由:不太自信

不久,傅作義和董其武,以及綏遠代表高克林等人,就受到了周總理的接見。隻是大概談了一下目前前線的情況後,周總理就當場宣布了中央的決定:

“綏遠部隊組成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3兵團,先開出綏遠整訓,并随時準備赴朝參戰!”

同時,中央還任命董其武為23兵團司令員,高克林為政委。

聽到這樣的任命,董其武卻并沒答應,他當場表示:

“抗美援朝是每一個中國人最光榮的使命,何況我是起義軍人,正是在人民面前立功贖罪的機會,我也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但讓我帶領這支部隊入朝,我總覺得信心不足,把握不大,最好選一位參加革命時間長的老同志來擔當這個重任!”

這番話不長,但顯然是很有深意的。其中包含的多層意思非常明顯:

第一層意思:董其武願意上沙場、願意死在沙場。對此,他不會皺一下眉頭。這是他一開始,就表達的決心。

第二層意思:他不願意當司令員,他認為司令員這個職位不應該由他這個起義将領來做,而應交給那些參加解放軍多年的名将。而他自己,可以隻作為一個普通指揮人員入朝。

第三層意思,目前這支綏遠部隊内部,還有一些沒有解決的現實問題。

同時,董其武還提出了另一種方案:

如果沒有合适的人選來當司令員,可以把部隊“切割”成很多塊。通過讓兄弟們編入其它主力部隊的方式,跟着一起入朝。

一個将軍,在陣前,願意把自己的人全部交出去。哪怕讓部隊被分散,也在所不惜!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董其武做出這樣的選擇?

原因很現實:這支起義部隊内部,仍然有一些不穩定“因子”存在。

1949年9月19日,董其武率部起義,綏遠和平解放,當地百姓無不歡喜鼓舞。但事實上,這并不意味着一切将風平浪靜。

中央點名起義将軍董其武赴北韓,他卻不肯當司令,理由:不太自信

正如解放初期的山城重慶一樣,當時的綏遠,潛伏着不少敵特。這些人就像一個個“毒瘤”,在建國後,策劃了部隊中的多次小範圍嘩變。甚至,還出現過有人赴港通敵的情況。

從起義到現在要入北韓,前後還不到一年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董其武一直在努力挖出這些“毒瘤”。為此,他殚精竭慮。當然,這段時間他的成績也是極好的,毛主席和周總理曾多次肯定隊伍取得的進步。

所有人都相信,有董其武在,清理幹淨敵特,隻是時間問題。

但在這個過程中,讓這支起義部隊赴國外出戰,在董其武看來,無疑是有“風險”的。董其武深知,抗美援朝是咱們向世界展示新中國的重要戰事。萬一部隊在外面出現任何問題,丢的不僅僅是董其武和傅作義的臉,其後果都将是不堪設想的。

是以,無論是希望别的久經考驗的解放軍将領來帶兵,還是希望綏遠部隊被切分參戰,說到底,都是為了安全起見。

然而,對于董其武提出的這些方案,周總理硬是一個都沒答應。聽完他的話,總理特意提高了音調,大聲音地說:

“這樣做不好吧!不能向困難低頭嘛!要正視困難,鼓起勇氣,整訓好部隊,赴朝參戰。我等候你們勝利的好消息!”
中央點名起義将軍董其武赴北韓,他卻不肯當司令,理由:不太自信

站在一旁的傅作義,見周總理如此堅決,趕緊替好兄弟表态:“請總理放心,我替他安排!我替他安排!”

二:董其武其人、其勇、其謀

可能有網友讀到這裡,會對董其武此人,多少有些不了解:你那麼想去北韓,而且那麼義憤填膺,從綏遠跑到北京來請戰;但中央點将時,你卻又建議别人來當司令員。

這位昔日的國軍名将,到底是否值得毛主席、周總理、傅作義如此信任?

答案:是肯定的!

董其武是山西河津縣人,1899年出生,比傅作義小4歲。因自幼家貧,他在老家挖過煤、馱過煤、賣過煤。

1918年,19歲的董其武聽說閻錫山在太原辦學,便背着行李,從老家步行了整整400多公裡,趕到太原求學。此後,他以三科第一,總分第一,考入軍校。走上軍事道路後,董其武曾在多個部隊效力。

1928年,董其武遇上了改變其命運的“貴人”:傅作義。

從第一次見面,傅作義就對這個年輕軍官印象很深,并将其留在身邊,一步步扶他“上位”。

當然,董其武也确實沒有辜負傅作義的厚望。在抗日戰場上,紅格爾圖戰役、忻口戰役、台兒莊會戰,他都立下了赫赫戰功。很多人都羨慕傅作義:“宜生兄啊,閻錫山這是替你培養了一員猛将啊!”

對于蔣介石發動内戰的事,董其武從一開始就是反對的。日本投降當天,他就對傅作義說:“飽受戰亂之苦的百姓,該過幾年安居樂業的日子了,中國不能再打仗了。”

然而,後來的事顯然不是他能控制的。内戰期間,董其武跟着傅作義,與解放軍數次交手。這段時間,也是其軍事生涯裡最無奈的時刻。

1949年1月,聽說傅作義大哥要搞和平起義,董其武激動得很。他很快就找到傅作義,跟他商量綏遠要怎麼辦的問題。

中央點名起義将軍董其武赴北韓,他卻不肯當司令,理由:不太自信

綏遠畢竟是“最後的家底”,對于這個問題,傅作義是極為重視的。當時,董其武跟傅作義說的是:“大哥,您怎麼走,我就怎麼走……”

最後,毛主席一錘定音,确定了綏遠起義的方式。董其武得知毛主席不但讓他繼續主政綏遠,而且還任命他為軍區副司令員時,感動不已。他當場寫詩:

“為迎春風排萬難,義旗終插青山巅!”

大緻了解了董其武的經曆,我們不難發現一點:其在抗日戰場上的表現,是有目共睹的。雖然在内戰中犯過錯,但能在關鍵時刻起義,回到人民的懷抱,仍然是值得敬重的名将。

中央會點他的将,情理之中。

見周總理和傅作義都如此堅持,董其武也不好再作推辭,他當即表态:23兵團,必然幹出一番成績!不然,就沒臉回來了!

三:該被世人記住的23兵團!

1950年12月31日下午5時,董其武和高克林将軍,率部開拔,離開歸綏。

當天的火車站,數千人出來相送。人群中有黨、政、軍上司,更有提着各種吃食的普通百姓。

部隊裡很多老兵,含着淚讨論:

“以前給國民黨打仗的時候,總羨慕八路軍有老百姓夾道歡送。沒想到咱們打了半輩子仗,到今天也能有老百姓來送一送!這場仗,就是丢了命,也值了!”

那天晚上,董其武和高克林等兵團上司,就坐在車廂裡。他們都沒睡,部下們說的話,他們聽得真真切切。是啊!多少年了,他們又找到了當年抗日的初心。

因為是“輪番排隊”入朝,此後數月裡,23兵團一直在衡水等地整訓。期間,毛主席一直在關注着,并在1月28日給傅作義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

宜生兄:

二十三兵團最近情況報告一份,送上請閱。閱後請予擲還。二十三兵團進步如此之大且快,可為慶賀!

能得到毛主席的肯定,傅作義激動不已。

中央點名起義将軍董其武赴北韓,他卻不肯當司令,理由:不太自信

1951年9月1日,一切準備妥當,毛主席親自簽發軍令。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3兵團,入朝!

值得一提的是,到這時候,所有23兵團的将士們心裡,都有了一個實實在在的榜樣:曾澤生的志願軍50軍。

這支英雄的部隊,由原國民黨第60軍改編而來。

當年在國軍内部,曾澤生的這支部隊一直被笑話是:一支“熊軍”、一支“雜牌軍”。發槍他們排在後面,發饷他們最少,老蔣根本注意不到這支部隊。

1948年10月,軍長曾澤生率3萬多部下,于陣前起義。此後,部隊被改編成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0軍。

抗美援朝開打後,曾澤生受命率部緊急入朝。誰能想到!這支早前沒有任何名氣的部隊,硬生生地在北韓戰場上“封神”。

軍史學者們都說:

50軍,打的就是精銳!他們以步兵對坦克,整營殲滅英國皇家坦克營,報了當年“八國聯軍”之仇;

50軍,妥妥的“地表最強防禦部隊”!在漢江南岸阻擊戰中,他們釘在陣地50多天。

任務完成後,50軍下很多連僅剩幾個人。彭老總握着曾澤生的手,當場落淚。而曾将軍卻隻是淡淡地說了一句:“我們盡力了,我們能在兄弟部隊面前擡頭了……”

50軍用事實告訴我們:兵還是那些兵,要看是在誰手下打!要看是為誰而戰!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入朝後的第23兵團,接到了特殊的任務:泰川、院裡、南市3個機場的修建任務,以及後方警戒任務。

中央點名起義将軍董其武赴北韓,他卻不肯當司令,理由:不太自信

可能有些網友會小看這個任務,會認為:這不是在一線與美國人正面打。對此,筆者要說一點:北韓戰争是一場全面的立體戰争,哪怕是後勤保障、鐵道修建部隊,都随時會遭到美軍飛機轟炸。

這裡有一組資料,供大家參考:僅是10月18日、22日、28日,這3天時間裡,美國空軍就往這3個機場工地,投了6850枚炸彈。加上陸地部隊的投彈數量,這一數字達到了8379枚。光是沒爆炸的定時彈,就達到了900多枚。沒有現代化排彈工具,隻能組織“敢死隊”去挖。

後來,很多23兵團的戰士們回憶:“就那麼巴掌大的工地,鮮血都染紅了……”。炸了就再修,白天修不成,就晚上來。到最後,連部隊擔任文職工作的女兵,都上了。

看着這一切,戎馬半生的董其武明白:他的兵,跟從前在國軍隊伍裡,完全不一樣了。

3個月後,3座機場建成。為了保證飛機的安全,光是飛機掩體,23兵團就給建了193個。每一個掩體背後,都是無數戰士的生命。

有了這樣的機場,志願軍如虎添翼。蘇聯友軍的飛機、我們自己的飛行大隊,從這裡起航。美國五星上将布萊德雷感歎:“幾乎一夜之間,中國空軍便突然出現并強大起來了!”此後,毛主席特意為23兵團起草賀電!

完成任務後,23兵團回國。當時,戰士們紛紛請求,讓他們往前靠,繼續作戰。不過,從一開始毛主席定下的就是各部隊輪番入朝作戰的計劃。那麼多兄弟部隊,都在“眼巴巴”地盼着入朝呢!

四:毛主席說“董其武一定要當上将!”

事實證明,毛主席和周總理當初讓23兵團入朝,是明智的。

事實證明,讓董其武出任司令員,是明智的。

下了戰場後,整個23兵團,共有6000多人立功受獎。捧着獎章,這些昔日的國軍将士們,個個激動不已。等待他們的,将是綏遠百姓的熱情歡迎!

1955年,新中國授銜。一開始,給董其武定的就是開國上将軍銜。他聽說後,覺得非常不合适,他找到時任北京軍區司令員的楊成武将軍說:

“我起義前隻是中将軍銜,起義後能保持原職原銜,我就已經很感激黨和毛主席了,沒有任何理由再為我晉升軍銜。”
中央點名起義将軍董其武赴北韓,他卻不肯當司令,理由:不太自信

楊成武隻能“苦口婆心”地勸,說:“你參加抗戰12年,我隻參加了8年。你的綏遠起義貢獻,我無法相比!你還參加了抗美援朝,功不可沒!”

然而,楊成武的話,顯然并沒有說服董其武。56歲的董将軍從皮包裡,默默掏出了一封信,叮囑楊成武:“務必交給毛主席!”

信裡面寫的,仍然是不願接受上将軍銜的事。最後,毛主席拍闆:“董其武是不可不授上将軍銜的!”這件事,至此也就一錘定音了!

這一年的9月27日,董其武授開國上将軍銜。(另:前文提到的曾澤生将軍,被授予開國中将軍銜)。

晚年的董其武過得很充實。1982年,已是83年的董其武被準許入黨。7年後,董将軍病逝于北京,享年90歲。

尾聲:

抗美援朝,是新中國立國之戰。

其意義,既在于毛主席說的“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也在于它強大的凝聚力。當志願軍在異國作戰時:

功德林的國軍進階将領們,願意拿起鏟子給志願軍炒面;

相聲界、戲曲界,一批批演員赴朝演出;

老百姓,以家裡出了一個志願軍士兵為榮。

70多年了,那些可愛的人,我們仍在懷念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