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伍子胥河中撒金三鬥三升,1962年老農魚塘挖出金瓜子,誕生一典故

作者:春秋史官
伍子胥河中撒金三鬥三升,1962年老農魚塘挖出金瓜子,誕生一典故

1962年10月的一天,江蘇溧陽舊縣村的村民董法清正在清理魚塘。他撸着袖子,光着腳跳進黑色的淤泥中,爛樹枝和爛泥被他一筐筐清理出來。不知不覺中晚霞落下來,他知道這一天的工作就要過去了。那時的魚塘都是公家的,農民還沒有實行包産到戶。就在他整理工具準備回家吃飯的時候,有一道金色的光芒閃了一下,在黑色的淤泥中分外耀眼。他回過頭,走過去,看到淤泥中有一個小金塊。大小如瓜子,難道是金子?

瞅着周圍沒人留意,他抓住金塊揣進兜裡,趕緊回家。回到家中,關上門窗,将金塊清洗幹淨,在燈光下金燦燦的,聽說金子是軟的,他還用牙咬了一下,出現了印痕。金塊是老物件,因為上面有精美的花紋和看不懂的古代文字。

伍子胥河中撒金三鬥三升,1962年老農魚塘挖出金瓜子,誕生一典故

董法清掩飾不住喜悅,這真是天上掉餡餅的事啊!他借了一個稱量中藥的小秤,稱重為3錢3分。董法清不敢聲張,私下找到一個買主,賣了120元。60年代初的120塊錢差不多相當于如今的1萬元,這可是一筆巨款。對于生活清苦的董法清來說,真是救命的稻草。買主也識貨,将小金塊化了,打了兩枚金戒指。雙方都挺滿意。

1965年6月,好運再次降臨在他的頭上。他在魚塘裡再次撿到了一枚金瓜子,樂得合不攏嘴。隻是這次比上次小一點。他本打算還是賣給私人,但在當時的環境下,能買得起金子的人不好遇到,并且風險也太大。妻子就讓他賣給銀行。

伍子胥河中撒金三鬥三升,1962年老農魚塘挖出金瓜子,誕生一典故

老董第一次到銀行,很緊張。手心全是汗,哆哆嗦嗦地拿出金瓜子,跟人說想用這個換些錢?從業人員像審賊一樣看着他,問他,這可不是一般家庭能有的東西,問他哪來的?還把他的村裡住址記下來。老董很害怕,問從業人員,你别問那麼多了,這能換多少錢?從業人員冷着臉說,6元。

老董說,把金子還給我,不賣了。從業人員不依不饒地說,你還沒說,這金子哪裡來的?不說送你去派出所啊?老董顧不上那麼多了,6塊就6塊吧。拿到錢,老董就跑了。

老董心裡很害怕,又覺得憋屈。這次才6塊錢,實在是太少了!

伍子胥河中撒金三鬥三升,1962年老農魚塘挖出金瓜子,誕生一典故

第二天,派出所和縣文化館的人都來了,讓老董帶他們去魚塘看看,并讓他詳細說說發現金瓜子的過程。

無獨有偶。1969年7月,村民董進芳在田埂上刨草皮栽秧,刨着刨着,看到泥土裡有個亮晶晶的小東西,居然是金瓜子。金瓜子呈方形、黃豆大小,一面有圖案,一面有文字。董進芳沒舍得賣,一直秘密儲存着。當時有人出價到360元,他都沒動心。

經過文物專家對該地區進行的考古發掘,又挖到了10來個金瓜子。上面多說的金瓜子,其實就是古代對碎金的一種稱呼,因形體小如瓜子而得名。但是能得到金瓜子的可不是一般人,因為它是皇上的禦用賞賜之物。不過受限于當時的冶煉技術,是以沒有一枚金瓜子是一模一樣的。

伍子胥河中撒金三鬥三升,1962年老農魚塘挖出金瓜子,誕生一典故

專家從村民撿到的金瓜子推斷,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皇家金币,叫郢爰。“郢”為楚都城名,“爰”為貨币重量機關。郢爰也是大陸最早的原始黃金鑄币。品質上好的純度可達到99%。

根據《溧陽縣志》記載,早在1925年就有村民發現過金瓜子。那麼,為何此地出現這麼多的金瓜子呢?考古專家說,這些金瓜子和2000年前春秋時期的一個美麗的傳說有關。

這個傳說也就是千金小姐這一典故的由來。

我們知道曆史上有位軍事家叫伍子胥,他是春秋末期吳國大夫。伍子胥的父親叫伍奢,是楚平王的太傅。公元前522年,也就是楚平王七年,因受小人讒害,伍奢和長子伍尚被楚平王殺害。次子伍子胥得到消息後從楚國逃到吳國,成為吳王阖闾額重臣。

伍子胥河中撒金三鬥三升,1962年老農魚塘挖出金瓜子,誕生一典故

這個傳說說的正是伍子胥從楚國逃亡的路上發生的一個凄美的故事。伍子胥在逃亡的路上,兩天沒有吃東西,連路都走不了了。這一天,他路過一條大河,見到一位妙齡女子正在河邊

洗衣服。衣服很多,是以女子的身邊有個竹籃子,籃子裡放着食物,看來女子要洗很長時間,是以帶了幹糧。一見到有吃食,伍子胥肚子咕咕叫,很不好意思地乞求女子能否給他點吃的東西。

姑娘頓生恻隐之心,把自己的食物都給了伍子胥。伍子胥飽餐之後,對姑娘說,自己要逃亡吳國,後面有追兵,姑娘把你千萬不要告訴他們我的行蹤。

伍子胥河中撒金三鬥三升,1962年老農魚塘挖出金瓜子,誕生一典故

女子答應了伍子胥的請求。但是伍子胥非常謹慎,并不信任姑娘,他一再請姑娘為他保守秘密。姑娘覺得人格受辱,為了打消伍子胥的顧慮,抱起一塊很重的石頭,投水而亡,以死明志。伍子胥見狀,羞憤不已。他咬破手指,在小溪邊的岩石上寫下血書:“爾浣紗,我行乞;我腹飽,爾身溺。十年之後,千金報德!”

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協同孫武帶兵攻入楚都,掘開楚平王墓,鞭屍三百,以報父兄之仇。

随後,他就去了當初女子投河之處。仇已報,恩難忘!他不知道女子家中住址,隻得向河水中撒下千金。民間有伍子胥向河中撒了“三鬥三升金瓜子”的傳說。這就是千金小姐典故的由來。

伍子胥河中撒金三鬥三升,1962年老農魚塘挖出金瓜子,誕生一典故

這段傳說也是有史料記載的,在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和東漢的《越絕書》中均有記載。後來,詩仙李白在遊曆溧陽時,專門寫下《溧陽濑水貞女碑銘并序》,送樣這名女子的義行。其中就有這樣幾句話:伍胥東奔,乞食于此。女子噴壺漿,滅口而死。聲動列國,義形壯士。

大家注意到沒,李白用的是滅口一詞。這句話大家不要了解為女子被伍子胥或是楚國追兵滅口。這句話是指姑娘自沉河裡封口的意思。

很多人都會疑問,這浣紗女子是不是腦子有問題,何必以死封口呢?況且隻是一面之緣的陌生人?筆者要說,你不能以現代人的思維來評價春秋時期的古人!

伍子胥河中撒金三鬥三升,1962年老農魚塘挖出金瓜子,誕生一典故

2000年前的春秋時期,大家接受的是仁義禮智信的教育,把信義看得比生命還重。戰國時期莊周寫過一件事,說的是有個男子叫尾生與女子約定在橋下相會,等了很久,不見女子。後來水漲潮了,于是尾生就抱着橋柱,直到被水淹死。女子趕來後,抱着尾生的屍體,也跳進了河裡。這就是成語“尾生抱柱”的由來。用以比喻堅守信約,至死不渝。

可見,春秋時期的人多麼看重守信感恩。是以,浣紗女為保守秘密而投河,伍子胥為報恩而向河中抛撒金子,都是可能的。

假如你發現了2000年前伍子胥撒向河中的金瓜子,你是像村民董法清那樣賣了,還是像董進芳那樣,守護一生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