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世無仲尼 萬古長夜

作者:張冬草

#兩岸文化尋寶#當我們一行人被引導着走進這占地3000餘畝的孔林裡,行不上一華裡,我才知道“孔林”為何不叫“孔陵”了。這是中國現存的最大氏族墓地,因為那赫赫有名的“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的緣故,曆代死去的曲阜孔姓甚至包括中國孔姓名人均以葬此為榮,這本質上乃是一座陵園。那陵園裡樹木郁郁蒼蒼,密密麻麻,甚至于把天空的藍色都遮蔽了,更兼墳墓衆多,而中國人一向是重生忌死的,是以氣氛顯得有點陰暗沉重,遊人不多,稀稀落落,地廣人少,反襯之下,更是驚心。而那種類繁多,有着許多的林木我更是連名字也叫不上來,幸好有一位曲阜本地的引導員,不斷的我們介紹着陵園裡的概況。“墓古千年過,林深秋日寒”,在這秋日的下午裡,本應是暖意融融,我在此間卻甚至于感受到了一絲絲的寒意。孔林内現已有樹10萬多株,相傳孔子死後,“弟子各以四方奇木來植,故多異樹,魯人世世代代無能名者”,時至今日孔林内的一些樹株人們仍叫不出它們的名字。其中柏、桧、柞、榆、槐、楷、樸、楓、楊、柳、檀雒離、女貞、五味、櫻花等各類大樹,盤根錯節,枝繁葉茂;野菊、半夏、柴胡、太子參、靈芝等數百種植物,也依時争榮,綠意頻發。而自漢代以後,曆代封建統治者對孔林重修、增修過13次,以至形成當今的規模,總面積約2平方公裡,周圍林牆5.6公裡,牆高3米多,厚1米,除此之外當然也免不了廣種林木,更是禁止采伐,是以孔林才形成當今之宏大的規模。當代文化名家郭沫若曾說:“這是一個很好的自然博物館,也是孔氏家族的一部編年史。”孔林是一座陵園,也不愧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園,從這個角度來說,“孔林”之稱,也為恰當。

“斷碑深樹裡,無路可尋看”。我愛好書法,使我驚喜的是在萬木掩映綠樹參天的孔林中,卻是路仄碑多,碑刻如林,雜亂地錯落在孔林中。引導員介紹說,除許多著名的漢碑外,林内尚有李東陽、嚴嵩、翁方綱、何紹基、康有為等明清書法名家親筆題寫的墓碑。篆、隸、楷、行、草、真等書體齊備,琳琅滿目,美不勝收,令人歎為觀止,那矗立在孔林之中的大大小小的墳墓旁邊功德碑上,神道碑上,不知镌刻着多少書法珍品,相較于我家鄉鎮江焦山的碑林而言,也是豪不遜色。那孔氏家族的編年史竟是用一部煌煌的中國書法史來寫成的,真的是相得益彰而珠聯璧合了。孔林不僅是一座林園,也是一座碑林。“孔林”之稱,或許是糅合這二者渾成而至的吧。

終于來到孔子墓前,這才是孔林的核心,無此,則無孔林可言。

墓葬豪不奢華,和猜測中的相去甚遠。孔子的父親和兒子的墓在兩邊,孔子之墓在中間,引導員說,這叫抱子懷孫,是一座現代看來甚為奇特的葬儀。細看孔子之墓,雖是相較一般小民之墓葬為大,卻更有一奇特之在,此墓酷似一隆起的馬背,俗稱馬鬣封。墓周環以紅色垣牆,周長裡許。墓前有巨石篆刻“大成至聖文宣王墓”,是明正統八年(1443年)書家黃養正書,用篆書筆法。因世間不能二王并陳,是以墓前有一石儀,恰好遮住了那個“王”字,墓上草色青青,墓邊老柏蔥蔥,衆鳥齊鳴,啾啾不已,給這本來隐晦的陵園增加了一絲生趣和活力。“鳳凰有時集嘉樹,凡鳥不敢巢深林”,這衆多的啼鳥,我心裡已經把它們當作鳳凰了,因為它們栖息的,是孔墓之柏。

使我感到最為奇特最為震憾的是,孔子墓前,立一矮幾,作為向孔墓跪拜之用。

好個王者之氣的孔夫子,我曾經瞻仰過興明驅元恢複中華的朱元璋的明孝陵,谒拜過開立共和天下為公的孫中山的中山陵,還有精忠報國的民族英雄嶽飛的嶽王陵,至于其他的大大小小的陵墓說都說不清了,有明君,有名儒,有烈士,有良臣,有巨富,以中國之大,還沒有一座陵墓之前敢于安放一矮幾供人叩拜,這不知凡幾的墓園,或許根本沒有這樣的自信吧。那史家筆下的衆多風流人物的墳墓有的早就在曆史的煙雨裡無影無蹤了,于世間根本不留下一絲痕迹,哪裡還會想到供人參拜呢。那孔林裡大大小小的墳墓,托庇于孔子之墓而存在的墳墓更加沒有此等隆遇了。

“世無仲尼,萬古長夜”,這是一不知名的宋儒在一同樣不知名的小客棧的書迹,卻足以留傳至今,孔子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崇高地位,是中國古代現代任何思想家都難以企及的。對孔子的尊崇,更是曆代帝王将相都不能企及的。孔子的軀體早已腐朽,孔子的思想不但于華人世界,而且于整個人類正在發揮着越來越大的影響,在東亞,更有着“儒學文化圈”之稱謂。那被譽為中國人聖經的《論語》,不依然是當下華人們的行為規範麼?著名漢學家史華慈說:“何謂中華?地域之中,文化之華!”中國之為中華,孔子功不可沒!我輩生于斯土,沐浴斯風,從文化的意義來說,都是孔子的受益人和繼承人。如果選擇中華文明的唯一辨別,我想“孔子”足以毫無疑義,毫無異議。

一抔黃土,埋葬了中國文化的創始者。孔子的生前,是落寞的;孔子的身後,是輝煌的,最終判定一個人的曆史價值,還是那衆多的平凡的國民之口,那以傾國之力興建自己陵墓的封建帝王們,可曾想到這一點呢。那世間衆多的皇陵,在這秋日的黃昏中,或許早已傾頹倒塌,無人看管,暮鴉噪雜,荒草簌簌。牧童采伐,農人耕作,以黃土始到黃土終,真是空忙一場,夢想千秋萬載的帝王們終究敵不過萬世師表的孔子。想到這裡,在暮色夕晖裡,我欲向大成至聖文宣王之墓躬身長拜,細觀那矮幾,皮質早已磨損不堪,早就不知有多少中國人在上面長跪行禮了。而此時叩拜者衆多,不知何時方才排序到我,我隻能在秋日的餘輝裡向它深深一躬,我知道,我必會再來此地,向它長拜!為的是,我是中國人!受孔子創立的儒家文化沐浴成長的中國人!我想,希望到此長拜的中國人會越來越多的吧,君君臣臣的禮教已然遠去,修身齊家的教誨尚在耳邊,皆是孔子之賜也!

當我們一行人回程的時候,我忽然覺得,那原本陰森森的孔林裡充滿了陽光,充滿了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