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世无仲尼 万古长夜

作者:张冬草

#两岸文化寻宝#当我们一行人被引导着走进这占地3000余亩的孔林里,行不上一华里,我才知道“孔林”为何不叫“孔陵”了。这是中国现存的最大氏族墓地,因为那赫赫有名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缘故,历代死去的曲阜孔姓甚至包括中国孔姓名人均以葬此为荣,这本质上乃是一座陵园。那陵园里树木郁郁苍苍,密密麻麻,甚至于把天空的蓝色都遮蔽了,更兼坟墓众多,而中国人一向是重生忌死的,所以气氛显得有点阴暗沉重,游人不多,稀稀落落,地广人少,反衬之下,更是惊心。而那种类繁多,有着许多的林木我更是连名字也叫不上来,幸好有一位曲阜本地的引导员,不断的我们介绍着陵园里的概况。“墓古千年过,林深秋日寒”,在这秋日的下午里,本应是暖意融融,我在此间却甚至于感受到了一丝丝的寒意。孔林内现已有树10万多株,相传孔子死后,“弟子各以四方奇木来植,故多异树,鲁人世世代代无能名者”,时至今日孔林内的一些树株人们仍叫不出它们的名字。其中柏、桧、柞、榆、槐、楷、朴、枫、杨、柳、檀雒离、女贞、五味、樱花等各类大树,盘根错节,枝繁叶茂;野菊、半夏、柴胡、太子参、灵芝等数百种植物,也依时争荣,绿意频发。而自汉代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对孔林重修、增修过13次,以至形成当今的规模,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周围林墙5.6公里,墙高3米多,厚1米,除此之外当然也免不了广种林木,更是禁止采伐,所以孔林才形成当今之宏大的规模。当代文化名家郭沫若曾说:“这是一个很好的自然博物馆,也是孔氏家族的一部编年史。”孔林是一座陵园,也不愧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园,从这个角度来说,“孔林”之称,也为恰当。

“断碑深树里,无路可寻看”。我爱好书法,使我惊喜的是在万木掩映绿树参天的孔林中,却是路仄碑多,碑刻如林,杂乱地错落在孔林中。引导员介绍说,除许多著名的汉碑外,林内尚有李东阳、严嵩、翁方纲、何绍基、康有为等明清书法名家亲笔题写的墓碑。篆、隶、楷、行、草、真等书体齐备,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令人叹为观止,那矗立在孔林之中的大大小小的坟墓旁边功德碑上,神道碑上,不知镌刻着多少书法珍品,相较于我家乡镇江焦山的碑林而言,也是豪不逊色。那孔氏家族的编年史竟是用一部煌煌的中国书法史来写成的,真的是相得益彰而珠联璧合了。孔林不仅是一座林园,也是一座碑林。“孔林”之称,或许是糅合这二者浑成而至的吧。

终于来到孔子墓前,这才是孔林的核心,无此,则无孔林可言。

墓葬豪不奢华,和猜测中的相去甚远。孔子的父亲和儿子的墓在两边,孔子之墓在中间,引导员说,这叫抱子怀孙,是一座现代看来甚为奇特的葬仪。细看孔子之墓,虽是相较一般小民之墓葬为大,却更有一奇特之在,此墓酷似一隆起的马背,俗称马鬣封。墓周环以红色垣墙,周长里许。墓前有巨石篆刻“大成至圣文宣王墓”,是明正统八年(1443年)书家黄养正书,用篆书笔法。因世间不能二王并陈,所以墓前有一石仪,恰好遮住了那个“王”字,墓上草色青青,墓边老柏葱葱,众鸟齐鸣,啾啾不已,给这本来隐晦的陵园增加了一丝生趣和活力。“凤凰有时集嘉树,凡鸟不敢巢深林”,这众多的啼鸟,我心里已经把它们当作凤凰了,因为它们栖息的,是孔墓之柏。

使我感到最为奇特最为震憾的是,孔子墓前,立一矮几,作为向孔墓跪拜之用。

好个王者之气的孔夫子,我曾经瞻仰过兴明驱元恢复中华的朱元璋的明孝陵,谒拜过开立共和天下为公的孙中山的中山陵,还有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岳飞的岳王陵,至于其他的大大小小的陵墓说都说不清了,有明君,有名儒,有烈士,有良臣,有巨富,以中国之大,还没有一座陵墓之前敢于安放一矮几供人叩拜,这不知凡几的墓园,或许根本没有这样的自信吧。那史家笔下的众多风流人物的坟墓有的早就在历史的烟雨里无影无踪了,于世间根本不留下一丝痕迹,哪里还会想到供人参拜呢。那孔林里大大小小的坟墓,托庇于孔子之墓而存在的坟墓更加没有此等隆遇了。

“世无仲尼,万古长夜”,这是一不知名的宋儒在一同样不知名的小客栈的书迹,却足以留传至今,孔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崇高地位,是中国古代现代任何思想家都难以企及的。对孔子的尊崇,更是历代帝王将相都不能企及的。孔子的躯体早已腐朽,孔子的思想不但于华人世界,而且于整个人类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在东亚,更有着“儒学文化圈”之称谓。那被誉为中国人圣经的《论语》,不依然是当下华人们的行为规范么?著名汉学家史华慈说:“何谓中华?地域之中,文化之华!”中国之为中华,孔子功不可没!我辈生于斯土,沐浴斯风,从文化的意义来说,都是孔子的受益人和继承人。如果选择中华文明的唯一标识,我想“孔子”足以毫无疑义,毫无异议。

一抔黄土,埋葬了中国文化的奠基人。孔子的生前,是落寞的;孔子的身后,是辉煌的,最终判定一个人的历史价值,还是那众多的平凡的国民之口,那以倾国之力兴建自己陵墓的封建帝王们,可曾想到这一点呢。那世间众多的皇陵,在这秋日的黄昏中,或许早已倾颓倒塌,无人看管,暮鸦噪杂,荒草簌簌。牧童采伐,农人耕作,以黄土始到黄土终,真是空忙一场,梦想千秋万载的帝王们终究敌不过万世师表的孔子。想到这里,在暮色夕晖里,我欲向大成至圣文宣王之墓躬身长拜,细观那矮几,皮质早已磨损不堪,早就不知有多少中国人在上面长跪行礼了。而此时叩拜者众多,不知何时方才排序到我,我只能在秋日的余辉里向它深深一躬,我知道,我必会再来此地,向它长拜!为的是,我是中国人!受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沐浴成长的中国人!我想,希望到此长拜的中国人会越来越多的吧,君君臣臣的礼教已然远去,修身齐家的教诲尚在耳边,皆是孔子之赐也!

当我们一行人回程的时候,我忽然觉得,那原本阴森森的孔林里充满了阳光,充满了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