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黃河入海口,“生長着”你不知道的風景

深秋,黃河口,空氣已經有些涼快,但美麗的風景卻沒有離開。

10月下旬,科技日報記者在東營接受采訪時,看到了一個引人入勝的場景:深紅色的堿性物質簇擁成一塊"紅地毯",大片濕地長滿了雪蘆葦,草叢中夾雜着鳥兒。

寬而長的翅膀,覆寫着白色的羽毛,國家保護動物"鳥大熊貓"東方白鹳是栖息地選擇的關鍵。但現在已經定居在山東營市的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黃三角保護區),繁殖了約2000隻雛雞。這個數字使後者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東部白鹳繁殖地。

鳥類對環境最敏感。在黃三角保護區,科技日報記者看到了速度最快的鳥——尖尾雨燕,鳥栖息最遠的距離——北極燕鷗,飛得最高的鳥——喙蜻蜓......鳥兒落地,讓黃三角保護區的管理者們感到特别自豪,"這裡有無數的神奇鳥兒。"

提供準确的資料。目前,在黃河口黃河三角洲保護區,鳥類已從1992年的187種增加到今天的371種,其中12種從國家一級的12種增加到25種,38種鳥類的數量已超過全球總數的1%,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東部白鹳繁殖地,世界第二大黑喙鷗繁殖地,世界第二大白鶴越冬區,以及中國丹亭鶴最南端的繁殖區。

值得注意的是,每年有超過600萬隻鳥類在這裡遷徙,過冬和繁殖,專家稱之為鳥類的"國際機場"。除了神奇的鳥兒,黃三角保護區還種植着許多神奇的綠色植物。

例如,長1米-4米的褐色長而硬毛的野生大豆現在都是瀕危植物,但在黃三角保護區分布廣泛。記者了解到,作為我國沿海地區新的濕地自然植被區,有685種植物、刺猬、幹柳、柳樹、蘆葦和鹽堿雨披等成為代表性物種,而昆蟲調查查出的物種為512種,其中99種為山東省新紀錄。

鳥喜歡,植物喜歡,昆蟲喜歡。這一切都源于黃三角保護區自然環境的持續改善。

如何實施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的國家重大戰略?這是黃省沿線的一個常見重大主張。

東營市委書記李光東表示,近年來,東營市一方面要自然恢複,實施回潮、回灘72.5萬畝,另一方面,通過實施16個濕地修複工程,建設"江-地-灘-海"連通體系,累計恢複濕地28.2萬畝。

去年,黃河三角洲共有1.74億立方米的生态水補給,是過去10年平均水準的三倍多。通過築壩向濕地抽水、蓄水、恢複地表徑流、補充地下水、利用淡水沖鹽、促進濕地的自我恢複和自我開發。

除了補水,如何使水系統循環?

這些年來,東營實施了引水、大連通濕地水系統、濕地小連通性等項目,重點建設"江-地-灘-海"水系統連通性體系,促進黃河與自然保護區大循環和濕地内部小循環,生态水沖突得到有效緩解,濕地生态功能得到極大改善, 河流生态系統更加健康。

"堅持優先保護和自然恢複,全面加強自然生态系統保護,促進濕地生态系統恢複。黃三角保護區管理委員會相關負責人向記者強調,他們開展了保護後濕地、灘塗、加強規劃,同時加強與科研院所的合作,中國科學院沿海區建立了黃河三角洲濱海濕地生态試驗站, 北方大學黃河口濕地生态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并與北師大學、中國科學院沿海帶聯合實施鹽灘、海草床和牡蛎礁恢複等重大科研項目,開展生态保護體系研究。推進科研實施和成果轉化。

實施了花間稻草管理、外來入侵物種和稻草清除、恢複鹽水薔、海草床和沙灘覆寫貝類等物種、維護區域生态系統平衡和安全等實驗項目。截至目前,這裡已與30多家科研機構合作,形成了20多家可複制的科研成果推廣。(王彥斌)

來源:科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