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軍帽子上的兩粒紐扣
八路軍帽子上的兩粒紐扣,你知道有什麼作用嗎?
經常看戰争劇的人不難發現,每一部影視劇中,八路軍帽子上的兩粒紐扣都格外的顯眼。
那麼為什麼要在帽子上縫兩顆紐扣呢?是為了美觀,還是有什麼特殊作用?

從嚴格意義上來講,有些影視劇作品中的帽子還不夠還原曆史,單純地在帽子上縫兩顆扣子,讓人不明是以,認為那是多餘的。
實際上,那兩顆紐扣不僅不多餘,作用還非常大。
縱觀曆史,每一支部隊成立以後,都會有不同的軍帽,為了跟其他軍隊差別開來,軍帽的設計就尤為重要。
大多數軍帽都會在帽子前方縫上徽章,一方面是為了美觀,另一方面是為了亮明身份,能讓對方一眼就能看出來是敵是友。
自從清政府倒台之後,國内各種革命勢力就拔地而起,工農紅軍也是在這個時期成立的。
當時國内不同革命勢力,都有不同的軍裝和軍帽,由于紅軍成立相對較晚,且大多數都是農民階層和勞工階層,在武裝力量不大的情況下,服裝也并沒有統一起來。
為了差別其他軍隊,有些人會帶上紅色袖章,有些人會帶上紅領巾。
後來随着紅軍隊伍的壯大,統一規範管理就必須要重視起來,除了軍隊編制需要重新改變之外,每個人都要配備專屬于紅軍的軍服。
當時紅軍的軍服采用統一的灰布,衣領處有兩處紅色的标記,但是紅軍帽子如何設計還産生了分歧。
最終決定,紅軍的帽子采用列甯八角帽的樣式進行改造,在帽子前縫上了五角星和代表工農革命的鐮刀錘子。
紅軍的帽子既代表了身份,同時也是對列甯的紀念。
後來,日本鬼子入侵中國,抗日戰争全面打響,國共之間也迎來了第二次合作,工農紅軍搖身一變成為了八路軍和新四軍。
重新編組過的軍隊,也要有一套統一的管理标準,重新設計新軍裝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仔細觀察不難發現,紅軍的軍裝和八路軍的軍裝沒有太大差別,差別最大的還是帽子。
八路軍帽子最大的特點就是簡單實用,不再采用紅軍時期的八角帽,而且帽子前方的五星徽章也變成了兩粒紐扣。
這樣的帽子設計參考了當時德國的山地帽,德國的帽子前面也有兩粒紐扣,在紐扣上方是徽章。
德國山地帽
後來我軍根據中國人的頭型,設計出了八路軍的帽子。
而且當時國民黨的帽子也是類似的樣式,扣子上方是國軍徽章。
由于後來,國共雙方之間的合作出現裂痕,是以八路軍的帽子,直接舍棄了徽章,隻保留了兩粒紐扣。
對于八路軍來說,那兩粒紐扣意義非凡,有人說兩顆紐扣豎着并列排起來,剛好組成一個8字,代表着八路軍,那是身份的象征。
那兩粒扣子除了象征作用,還有一個實際用途。
紐扣的實際作用
八路軍帽子上的兩顆紐扣,有什麼特殊作用嗎?
其實那兩顆扣子都是可以解開的,它最初的作用是固定帽耳。
抗戰時期,日本鬼子的軍帽都帶着一圈兒布簾子,雖然看着很醜,但是作用卻不小。
八路軍帽子兩側的帽耳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一般情況下,帽耳都會扣在帽子前方的兩粒紐扣上,在遇到特殊情況的時候,帽耳就能放下來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種情況是在作戰的時候,可以避免飛沙走石堵住耳朵,同時也能保護耳朵,不受槍炮聲的影響。
畢竟在戰場上,爆炸産生的威力巨大,彈片兒非常鋒利,一不小心就會被劃傷,尤其是耳朵部位,尤其脆弱。
放下帽耳可以起到保護作用。
而且在槍炮聲震耳欲聾的戰場上,保護聽力也極為重要,八路軍戰士雙手都用來握槍了,根本騰不出來手去捂耳朵。
放下帽耳,就可以有效地削弱槍炮聲産生的高分貝。雖然那作用不是決定性的,但是多一層防護還是有一定效果的。
另外在寒冬臘月,可以把帽耳放下來抵禦寒冷。
八路軍之是以會如此設計,也是考慮到了物資不充足的問題。
抗戰初期,國共達成合作,雖說一切軍費開支都是國民黨支付,但是蔣介石向來對八路軍心存芥蒂,劃撥的軍費都是有人頭限制的。
而且國民黨出于私心,在抗戰時期在方方面面給八路軍下絆子,後來直接消掉了軍費撥付,八路軍的軍費開支都是自給自足。
也正是是以當時的八路軍很窮,不像國軍一樣富足,軍費開支都是緊緊巴巴的,在軍裝上也會選擇節省材料。
按照正常來講,軍裝配備都有春夏秋冬之分,軍帽也都會随着軍裝厚薄的變化有明顯的區分,但是在戰争時期,物資匮乏,布料昂貴,八路軍就算是冬天的軍裝,也非常的單薄,軍大衣更是稀罕物件兒。
為了節省費用,八路軍的帽子一年四季都是一樣的款式,一樣的厚薄程度,那樣單薄的帽子在春夏秋戴着還好。
可是在寒冷的冬天卻根本無法抵禦嚴寒,軍隊中沒有多餘的物資,大批量生産能夠防寒保暖的帽子,于是就在帽子兩邊設計上了帽耳。
雖然帽耳的材料和帽子的材料一樣非常單薄,但是有了帽耳罩着耳朵,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禦寒的作用。
而且在抗戰時期,日本鬼子大量掠奪老百姓的農作物,導緻原本産量就不高的棉花進一步減産。
老百姓供自己使用的棉花都非常有限,甚至是匮乏,更别說賣棉花了。
市場上流動的棉花少了,價格也就自然漲上來了,八路軍也沒有多餘的錢去購買足夠的棉花,給所有八路軍戰士制作棉帽子。
于是在設計帽子的時候,就考慮到了裝飾性和耐磨性。
帽子前縫上兩粒扣子,當作裝飾也是簡單美觀的,如果什麼點綴都沒有,就會顯得非常突兀。
而且,帽子也是消耗品,八路軍每天都會戴着帽子,即便是什麼也不幹,時間長了,帽子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磨損。
況且在戰場上,帽子更容易爛掉,使用壽命會大大縮短,兩側加上了帽耳,扣在兩粒扣子上,不僅對帽子起到了加厚作用,也相當于給帽子外面加了一層保護套,降低了帽子在戰鬥中被嚴重磨損。
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損耗,節省了不少開支。
八路軍帽子上的兩顆紐扣,了解之後才知多高明
八路軍帽子上兩粒扣子的作用,除了固定帽耳之外,還有一個當作替補的作用。
八路軍的軍裝上身是中山裝樣式,下身是西服褲的樣式,中山裝是孫中山先生設計的,是大陸新時代服裝的一個标志性産物。
中山裝在設計上是非常嚴謹的,每一處細節都代表着不同的含義。
身前設計的四個兜代表着禮義廉恥,設計完整嚴密的後背,表示國家的和平統一,胸前設計的五枚紐扣,也象征着立法、司法、行政、考試權、檢察權五權分立。
而且袖口處的三枚紐扣也代表着三民主義和共和理念。
在革命時期,中山裝對于革命人士的意義重大,大家都會穿上中山裝,表達對革命事業堅定不移的信念,以及對孫中山先生的紀念之情。
把中山裝穿在身上也代表着嚴謹。
如此重要的衣服,有一處破損都是不夠完美的,尤其是具有重要意義的紐扣。
而且在戰場上,也難免出現軍裝破損,扣子丢失的情況,如果不及時處理,影響的是整個軍隊的形象,缺少一枚扣子,衣服扣不上就會顯得散漫邋遢不夠嚴謹。
是以八路軍帽子上的扣子,也是留着備用的,軍裝破損可以随時拿來應急,畢竟物資缺乏的時候,換一套新衣服是不大可能的,隻能縫縫補補。
軍裝代表着軍人的形象,在軍紀嚴明的軍隊中,軍裝也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如今,大陸軍人的軍裝已經改換了好幾代,也分出了不同的類别,什麼樣的場合穿什麼樣的衣服也都有嚴格的區分。
沒有了當初捉襟見肘的艱難處境,雖然八路軍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軍裝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它代表的含義永遠不會變,而帶有兩顆扣子的八路軍帽子,既是時代的縮影,也是一種時代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