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争初期,國民黨政府不但國際地位空前提升,經濟實力雄厚,蔣介石手下有數百萬精兵強将。軍事優勢是國民黨最大的依仗,其所轄部隊光陸軍就總計約200萬人,非正規部隊約74萬人,特種兵36萬人,後勤機關和軍事院校約101萬人。而解放軍隻有120餘萬兵力,海軍方面,國民黨主要接收了日僞軍艦艇288艘和美軍轉讓過來的艦艇271艘艦艇,大小艦艇總計超過500艘。空軍方面,裝備有當時最先進的B-24、B-25轟炸機和P-51戰鬥機。國軍有五個戰鬥機大隊,兩個中型轟炸機大隊,一個偵察機中隊,和一個B24大隊,有飛機約九百餘架。

1946年時,國民黨軍擁有美械與半美械裝備部隊最少為22個整編師和64個旅。光整編第11師就裝備有長短槍11520支、沖鋒槍等自動武器2370支、火炮440門、火箭筒120具、汽車360輛。而國軍組建的快速縱隊更是有着“現代化合成部隊”的稱号,因為每個快速縱隊都下轄一個步兵旅、一個戰車營、兩個炮兵營、一個裝甲搜尋營、兩個工兵營和兩個汽車營,裝備有坦克四十輛,重炮二十四門,汽車二百輛,還有傘兵部隊。蔣介石也認為内戰的時機已經完全成熟,便于1946年6月撕毀停戰協定,悍然對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随後,國民黨又開始向關外進攻,先後攻占了山海關、錦州、沈陽、長春等地,完全控制了松花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區。
蔣介石發迹過程中,凡執行孫總理的國共正确合作路線的都成功了,凡執行違背孫總理合作方針的都失敗了。可以說是背叛革命與曆史使命。所謂得民者昌,失民者亡。雖然紙面上的軍事實力呈現碾壓狀态,但是打起仗來完全不是那回事,國民黨挑起内戰,失敗多勝利少,常常被打得滿地找牙。為什麼在軍事上擁有絕對優勢的國民黨軍隊卻打不過看似弱勢的對手?因為他們不知道人民是對于貪婪的吸血鬼有着怎樣的仇恨,是以才會被反噬。
國民黨為了得到源源不斷的外援,完全投靠美國,鎮壓反美示威,同美國簽訂了許多不平等條約,這一切使知識分子群情鼎沸,民族主義情緒高漲,也傷害了軍官們的民族自尊心,使軍隊内部産生不滿情緒。國民黨的買辦賣國本質,決定了其根本無法代表中國的廣大人民,也根本不可能帶領中國走向“真正的富強”。為了支撐戰争,國民黨一邊拿着美國的援助,一邊還收取高昂的苛捐雜稅,一旦費用吃緊便開始“瘋狂印錢”、“發行金圓券”等方式搜刮社會财産。國民黨把手伸向平民,早就被剝削一空的貧苦群眾又能提供多少軍費,這種行為不但對軍費沒有任何顯著的助力效果,反而讓群眾更加痛恨這些“吸血鬼”。
很多國民黨軍人不願意打内戰的,到了戰争中期,屢戰屢敗各級軍官普遍厭戰。南京國民黨内蔣介石的反對者不再沉默,紛紛行動起來。各派系之間的明争暗鬥,影響到了前方部隊。内部出現了傾軋,尤其是桂系起了取而代之的野心。國軍很多将領的軍事指揮能力超過共産黨軍隊,但是兵不強,再好的指揮,也隻有死路一條。國民黨軍隊内部官兵對立十分嚴重,基層士兵在軍隊被克扣軍饷,生活看不到希望,家裡被地主惡霸欺負。反觀共産黨軍隊,給所有人分田地。有了田就能娶媳婦,還把地主惡霸槍斃了,給士兵出氣,這樣的士兵能不給你賣命嗎?共産黨赢了未來生活才會一片美好,所有基層士兵全部拼命倒向共産黨一方。
經濟上剝削也就罷了,國民黨部隊在群眾中的形象也是完全垮掉,上層軍官對于下屬十分放縱。國民黨甚至為了打擊解放區經濟,刻意在戰時有組織的對群眾燒殺搶掠,堪比日軍的三光政策。根據相關資料,僅魯中區14個縣被搶劫的耕畜就高達84900餘頭,毀壞耕地120萬餘畝,百萬農民淪為災民,老百姓能不恨嗎?
紀律嚴明的國民黨部隊隻是少數,黃維兵團這樣一支五大主力之一的部隊,在奔赴淮海戰場後的也是重重暴行,部隊沿途強拉群眾作為向導而不放歸,迫之充當兵伕。過境之後群眾之騾馬豬牛等畜全部搶走,沿途雞犬不留,以緻民怨載道。部隊到達駐地,如構築工事,門闆家具亦強行征用,群眾柴草一掃而光,分文不給,緻群眾恨之牙癢。群眾對國民黨反動派的仇視,到了恨不得“生啖其肉”的地步。是以,在淮海戰役中,滿懷仇恨的各地群眾用挑子、擔架、小車和大車等上百萬數量的原始運輸工具,在淮海戰役的各個戰場上,為解放軍建構了一條條從前線到後方完整的運輸鍊。
北洋老臣朱啟钤早在18年前曾預言:“中國内戰大抵靠武器,銀元,主義,而銀元不如武器,武器不如主義。我北洋隻有武器,銀元又少,主義全無,為過去之雄爾。而今南京國府有銀元,有武器,略有主義,為當下之雄爾。吾觀之十五年之後,有武器有堅定主義之共産少年恐為中國之雄爾”。果然一語成谶,成了現實。
早期共産部隊基本是以遊擊戰為主導,重火器是嚴重不足的。而僅僅過了一年時間,解放軍便由守轉攻,全面進入“戰略反攻階段”,在此期間國民黨戰鬥減員高達71萬人。擁有着巨大軍事優勢的國民黨軍隊,不但沒有迅速解決對手,反而赢得了“運輸大隊長”的稱号。最終,在解放戰争過程中,解放軍總計擊潰國民黨正規軍5542000人、非正規軍2528000人,其中生俘者4586000人,斃傷者1711000人,投誠起義和接受改編者近1800000人,三大戰役後,全國基本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