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慢性病的年輕化、大衆化,糖尿病也越來越被人們所熟知。有些人覺得隻要控制好糖分的攝入就能控制糖尿病的發展,甚至不會得糖尿病。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大家先來了解一下糖尿病是怎麼發生的。

糖尿病是怎麼産生的?
糖尿病是因為胰島素絕對或相對分泌不足,以及靶細胞組織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所引起蛋白質、脂肪水和電解質等一系列代謝紊亂綜合征。說白了,一方面是因為胰島自身分泌的胰島素不夠;另一方面就是攝入大量的高熱量、高糖的食物後,導緻細胞組織無法識别胰島素,胰島素不能進行工作降低血糖。
糖尿病的主要标志是反複性和持續性的高血糖,其判斷标準包括以下三項之一:
非同日兩次空腹(禁食8小時以上)血糖達到或者超過7.0 mmol/L (126 mg/dl);餐後兩小時後血糖高于11.1mmol/L (200 mg/dl);具有糖尿病症狀并且随機血糖高于11.1mmol/L (199.8 mg/dl)
糖尿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多飲、多尿、多食和體重下降(也就是“三多一少”),以及血糖高、尿液中含有葡萄糖(正常的尿液中不應含有葡萄糖)等。大家可以通過這些表現來初步判斷自己是否患有糖尿病。但是,不論出現以上哪種症狀,都要及時去醫院就診。
而在先天或後天的影響下,患有糖尿病的人越來越多。根據新釋出的《2021IDF全球糖尿病地圖(第10版)》顯示,中國是世界上糖尿病病人最多的國家。從2011年到2021年,大陸糖尿病患者人數由9000萬增加至1億4000萬。
而在糖尿病患者中,很多人因為沒有及時控制病情,導緻了很嚴重的并發症。
小夥患糖尿病足,抓傷後險些截肢
這位33歲的小夥子叫小李,患有糖尿病2年多,但是身體無明顯症狀,是以就沒有當回事兒。
前不久,他感覺腳底癢,就不斷地抓撓導緻腳部破潰。自行在小診所治療,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傷口反而擴大、潰爛,甚至都能看到骨頭,聽别人說再惡化下去隻能截肢,小李十分崩潰。最終,到正規醫院診治,才保住了腳。
其實,小李就是發生了糖尿病的并發症-糖尿病足。如果他能早點發覺異常,進行足部檢查,如有皮膚顔色、溫度改變,感覺異常,趾甲變形等,及時求醫,就能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早康複。
但是,因為他的不在意、不重視,讓自己在“鬼門關”走了一遭。其實,糖尿病的并發症不僅僅有糖尿病足,還有像糖尿病腎病、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等多種并發症。是以大家更要從日常的一點一滴注意起來,特别是要關注飲食。
花生是糖尿病的“導火索”?
馬大爺也是一名糖尿病患者,他加入了一個糖尿病病友群,每天在裡面和病友交流健康知識。某天,他看到群裡有人說花生米是糖尿病的“導火索”,不能吃,就趕緊告訴了老伴兒和兒子。
老伴兒立馬注意起來,但是馬大爺的兒子卻不相信。他一個勁兒地和馬大爺說這些都是假的,不能相信,要找專業的醫生才行。馬大爺也是以和兒子大吵一架。
其實,花生米并非不能吃,但是要适量。因為花生屬于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任何食物吃過量了都會産生一定的危害,特别是糖尿病患者。我給大家總結了2種糖尿病患者應該忌口的食物,首先就是大家每天吃飯要用到的油。
糖尿病患者應該怎麼吃?
動物油vs植物油
糖尿病患者嚴格控制油的攝入是非常有必要的。油脂的熱量非常高,1克油脂的熱量是糖類和蛋白熱量的2倍多。是以大家要在烹饪食物的過程中注意用油量,有條件的可以将油灌入噴壺油瓶中,這樣可以把控用量。
在選擇食用油時可以選擇植物油。豬油、黃油等動物油中含有大量的飽和脂肪酸;而植物油中,花生、葵花籽等油含有較多脂肪,血糖波動大的人群不宜經常服用。
另外,一些油炸食品也要注意。比如油炸的熟食、糕點等。患者平時可以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标,每天慢慢減少用油量,如果攝入不當,很容易産生心血管系統并發症。
油說完了,接下來是另一種大家吃飯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食物,大米、白面。
精米精面vs粗糧谷物
日常我們吃的米飯面條都是碳水化合物含量比較高的。碳水化合物是人體主要的供能物質,但是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每天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
而且,攝入過多會升高血糖,增加胰島的負擔;但是攝入過少又會引起低血糖。
當糖尿病患者發生低血糖時應吃升糖指數高的食物--簡單型糖類,如葡萄糖片(如果是服用a-葡萄糖苷酶抑制劑類藥物者,隻有葡萄糖片可以糾正低血糖)、西瓜、葡萄幹、甜餅幹等,要以迅速升高血糖,糾正低血糖為主要目的。
要知道,低血糖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更可怕,它會直接損傷到大腦,嚴重的甚至會給大腦帶來不可逆的損傷。
是以,相較于不好控制的米面來說,我們可以把主食替換成山藥、洋芋、薯類、燕麥等這類食物。食物越雜越好,既能保證攝入适量碳水,還能保持營養均衡;要确定好每日進食的總熱量,少量多餐,長期這樣科學的堅持下去,就能很好的控制血糖。
控制血糖,在飲食上“精打細算”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要科學運動。
延伸閱讀:免費的降糖藥-運動
适當的運動可謂是益處多多,不僅能減肥,還能提高組織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能增加對不飽和脂肪酸的攝取、氧化及脂蛋白脂酶活性,改善脂代謝,降低膽固醇。長期規律運動,可使高密度脂蛋白(HDL)升高,而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C)。
另外,運動還能促進血液循環,降低血脂和血液黏稠度。運動可以延緩糖尿病及慢性并發症的進展。但是,運動也是有講究的。
控制“火候”
糖尿病患者的運動要差別于正常人的運動,要根據自身病情以及身體情況制定合理且規律的運動方式。
生理學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的運動時間太短并不能起到降低血糖的效果;隻有運動時間在控制20~30分鐘左右,才有可能起到一定的降糖作用;如果時間一旦超過40分鐘,血液中的脂肪濃度會增加,不但不能起到鍛煉的效果,還會導緻病情加重。而且,運動也是有禁忌的。
注意禁忌
某些糖尿病患者或在某些特殊階段并不适合運動。
1型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沒有得到很好控制之前,是不适合進行體育鍛煉的。
2型糖尿病患者
雖然不像1型患者一樣不能鍛煉,但也要警惕這些問題:有較重的血管并發症的;合并眼底病變:視網膜血管異常,通透性增加,過量運動可加重病情;合并嚴重的糖尿病腎病:過量運動使腎髒血流量增加,尿蛋白增多,加快糖尿病腎病進展;各種感染,病情未穩定,以上情況需要避免運動或減少運動量。
更多時候糖尿病患者在運動時要本着量力而行,循序漸進的原則,運動不可過度。并且在開始運動之前,應該做全面的體檢和運動評估,必要時要咨詢專業醫師,以防運動不當加重病情。
最後,合理飲食、适量運動、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态、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這樣才能戰勝疾病。
溫馨提示:文中所刊載圖檔全部摘自網絡圖檔,如有侵權,請聯系背景,我們将于24小時删除侵權圖檔。
我是丁醫生,感謝您在繁忙的生活中耐心閱讀。如果您讀完文章有任何困惑,歡迎您留言溝通。傳遞不易,如果文章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點贊轉發。
參考資料:
[1]《糖尿病健康新7點:打開糖尿病人高品質生活的鑰匙》向紅丁,李景仁.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
[2]《病理學》李玉林,-8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
[3]《臨床營養學》焦廣宇,李增甯,陳偉.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
[4]糖尿病足小夥抓傷腳底潰爛化膿險截肢.[N]2022-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