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求健康生活的道路上,我們總是對各種食材和烹饪用品格外上心。食用油,作為日常飲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品質和安全性直接關系到我們的身體健康。然而,在食用油的世界裡,卻存在着一些容易被忽視的細節和隐患。今天,就讓我們深入探讨一下土榨花生油的那些事兒,揭開它神秘的面紗。

土榨花生油引發的 “健康危機”:廖先生的遭遇
廖先生是一個對養生極為注重的人,平日裡總是精心挑選食材,關注各種健康資訊。前幾天,一位親戚登門拜訪,帶來了一些自家榨的花生油。親戚滿臉自豪地介紹,這是采用土法小榨的方式制作的,不僅覺得會更健康,而且炒出來的菜也會格外香。廖先生看着這色澤金黃的花生油,心中滿是歡喜,對親戚的一番好意感激不已。
第二天中午,廖先生滿心期待地用這所謂的 “土法小榨花生油” 精心烹制了一桌豐盛的菜肴。一家人圍坐在餐桌前,其樂融融地享用着美食,當時并沒有感覺到任何異常。可誰能想到,這看似美味的背後,卻隐藏着一場危機。
到了下午,廖先生突然感覺到腹部一陣隐隐作痛,起初他并未太過在意,以為隻是吃多了或者腸胃有些不适。可沒過多久,他發現妻子和孩子也出現了腹痛的症狀,而且妻子和孩子腹痛的情況遠比他要嚴重得多。看着妻子和孩子痛苦的表情,廖先生心急如焚,顧不上自己身體的不适,急忙帶着全家人前往醫院。
經過醫生的詳細檢查,最終确診為 “食物中毒”。聽到這個結果,廖先生的心中充滿了疑惑和擔憂。他思前想後,覺得這一切很可能與中午食用的花生油有關。畢竟,這是家裡新出現的食材,而且全家人都出現了相同的症狀。但他又感到十分奇怪,自己一直以為土榨花生油是天然健康的,為什麼偏偏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呢?
土榨花生油的 “香” 從何來?
對于許多從小吃花生油長大的人來說,花生油那獨特的香味早已深深烙印在記憶之中。走在街頭巷尾,常常能聞到街邊作坊飄出的陣陣花生油香,那濃郁的香氣仿佛有一種無形的魔力,吸引着人們前去購買。
然而,這令人陶醉的 “香” 味究竟是如何産生的呢?業界研究表明,無論是土榨花生油還是土榨菜籽油,我們所聞到的 “香” 味,其實是油中多種具有特殊風味的揮發物質混合在一起的結果。這些揮發物質就像是一個個小小的 “香料分子”,在空氣中飄散,刺激着我們的嗅覺神經,讓我們感受到了那獨特的香味。
與土榨油不同,企業量産的壓榨油有着嚴格的生産标準。它們對原料的選擇和制作工藝都有着較高的要求。在生産過程中,要經過脫酸、脫臭、脫色等一系列複雜的工藝,目的是去除油中的砷、鉛、殘留農藥以及毒性極強的黃曲黴素等有害物質,同時還要去除那些可能引發油起泡、氧化變色變質等現象的各類雜質。而在去除這些雜質的過程中,一些原本可能是 “香” 味來源的物質也被一并去除了。
是以,沒有經過精煉處理的土榨油,由于含有更多的雜質,可能會給人一種更香的感覺。但我們在享受它美味的同時,也不得不接受它存在的一些問題。比如,土榨油的保存期限相對較短,在烹饪過程中更容易産生油煙,而且由于其生産過程缺乏有效的監管,還存在着諸多安全隐患。
1 顆花生米的 “緻命威脅”:土榨花生油的品質隐患
曾經有記者為了深入了解土榨花生油的品質情況,先後對湛江、陽江、江門、肇慶及廣州等多個城市的私榨花生油市場進行了細緻的調查。記者不辭辛勞,收集了 14 份土榨花生油樣品,并将它們送到廣州市産品品質監督檢驗所進行嚴格的檢驗。
檢驗結果令人大吃一驚,多個樣品分别出現了黃曲黴素、酸值和過氧化值超标的情況。廣東省食品安全專家委員會主任、華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教授陳永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神情嚴肅地指出,根據大陸規定,大米、食用油中黃曲黴毒素允許含量為 20ug/kg 以内。他強調,“檢測中發現黃曲黴毒素超标 1 倍的花生油就根本不能食用!” 當提到有花生油樣品中黃曲黴毒素含量達 40ug/Kg 時,陳永泉的話語中透露出深深的擔憂。
我們都知道,黃曲黴毒素是花生在存貯不當的情況下,受到黃曲黴菌污染而産生的一種毒性極強的緻癌物質。它的毒性堪稱驚人,為氰化鉀(砒霜)的 10 倍,也是目前發現的最強的化學緻癌物之一。想象一下,廣大消費者一旦食用了含有黃曲黴毒素的土榨油,那後果簡直不堪設想,可能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嚴重的損害,甚至危及生命。
不買對的,隻買貴的?食用油選購誤區
如今,各行各業都呈現出一種 “内卷” 的态勢,就連食用油市場也不例外。“别說網際網路行業開始内卷了,就是賣油的都開始了。” 這句話形象地反映了食用油市場的現狀。
有一天,張女士發現家裡的油吃完了,便前往超市購買。當她來到食用油貨架前,眼前的景象讓她有些不知所措。貨架上擺滿了琳琅滿目的各種食用油,花生油就分好幾種,什麼一級的、特級的,讓人看得眼花缭亂。張女士原本打算随便拿瓶花生油就走人,可面對如此衆多的選擇,她猶豫了起來。
在糾結了半天之後,張女士最終拿了一瓶價格最貴的花生油。她心想,俗話說 “便宜沒好貨”,貴一點的油肯定品質更好。但事實真的如此嗎?貴的油就一定好嗎?答案是否定的。
經常逛超市的人都會注意到,現在超市裡賣的花生油大都标榜自己油酸含量高,而且通常情況下,油酸含量越高的花生油價格也越高。那麼,油酸究竟為何如此大受追捧呢?
首先,我們來科普一下 “油酸” 的概念。油酸屬于單不飽和脂肪酸,在營養界,它被稱為 “安全脂肪酸”。油酸具有極易被人體消化、吸收的特點,并且還具有軟化血管的功效,在人和動物的新陳代謝過程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于人體自身合成的油酸不能滿足需要,是以需要從食物中攝取,是以食用油酸含量較高的食物對健康是有益的。
此外,油酸還具有化學性質穩定,煙點高,産生油煙少,特别耐煎炸等優點。這些特點對于保證花生油更好的口感和延長其儲藏期都發揮着極為重要的作用。但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不同種類的食用油,其營養成分各有千秋,不盡相同。與其費盡心思糾結食用油的價格,比較不同種類食用油的營養價值,倒不如選擇多種食用油交替食用。同時,無論市面上的食用油宣傳的保健作用有多好,我們每天的攝入量都不宜超過 25 克~30 克,以免攝入過多的油脂對身體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如何挑選優質食用油?
“怎樣選擇各種食用油”,這是一個大家都非常關心的問題。畢竟,食用油的品質直接關系到我們的飲食健康。在這裡,我們為大家列舉了一些挑選優質食用油的标準,下次大家在逛超市的時候,就可以拿這些标準與自己經常購買的食用油做個比較,看看它的營養價值究竟如何。
脂肪酸的奧秘:脂肪酸按照不飽和度來分,共有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和多不飽和脂肪酸三大類。這三類脂肪酸以一定比例攝入,對心腦血管健康有着積極的促進作用。相對而言,不飽和脂肪酸(包括單不飽和脂肪酸和多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越高、飽和脂肪酸含量越低的食用油,其健康度也就越高。我們在選擇食用油時,可以關注産品标簽上的脂肪酸組成資訊,做出更健康的選擇。
發煙點的關鍵:發煙點,就是食用油在鍋中加熱到開始冒煙時的溫度。當食用油超過煙點進行加熱時,不僅會破壞食用油本身的營養成分,還會産生很多有害物質,比如緻癌物質 “苯并芘”。是以,我們需要根據不同的烹調方式,選擇不同發煙點的油型。例如,高溫煎炸适合選擇發煙點高的食用油,而低溫涼拌則可以選擇發煙點相對較低的油。
榨油方式的差異:一般來說,油脂的擷取方法主要有浸出和壓榨兩種,而壓榨又分為熱榨和冷榨。浸出工藝是采用食用級别溶劑(六号溶劑)從油料中提取出油脂的一種工藝,這種工藝出油率相對較高,但成品油中的風味物質及微量營養成分含量卻不如壓榨油。熱榨和冷榨則是采用實體壓榨方式從油料中獲得油脂的方法。冷榨油由于采用的是低溫壓榨技術,其中的微量營養成分損失較小,但出油率低,導緻最終價格也較貴。在食用安全性方面,通過國家相關标準體系的浸出油、熱榨油和冷榨油都是安全可靠的,都能放心食用。
飽和度的影響:油的穩定性與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越穩定的油在加熱時産生的潛在有害物質就越少。而油的穩定性是由其化學結構飽和度決定的,雙鍵越少,飽和度就越高,油也就越穩定。是以,我們傾向于選擇飽和脂肪酸和單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多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低的油作為加溫烹饪用油,因為它們在高溫下較穩定,不容易被氧化,能夠更好地保障我們的健康。
精煉度的考量:通過浸出或壓榨方式生産出來的油,最初被稱為 “毛油”。“毛油” 中含有各種雜質和有害物質,不能直接上市銷售,還需要經過精煉處理,包括脫臭、去除雜質等步驟,才能成為我們在超市中看到的合格食用油。而農村作坊榨出來的油,就是未經精煉的 “毛油”,是國家明确禁止銷售給消費者的。我們在購買食用油時,一定要選擇經過正規精煉處理的産品,確定食用油的品質和安全。
中國人的飲食習慣雖然相對比較清淡,但幾乎一日三餐都離不開食用油。食用油在我們的飲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怎樣正确地選擇食用油,使我們吃得更健康,這當中确實有不少學問。但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一定要選擇大品牌大廠家生産的食用油,切不可因為貪圖便宜而去選擇小作坊裡的 “土榨花生油”。畢竟,健康是無價的,我們應該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負責,謹慎選擇每一滴食用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