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戰期間,日軍飛機對大陸領土狂轟濫炸,軍民死亡無數。在群眾的強烈請求下,國民政府決定對日本實施報複,1938年5月19日,中國空軍出動了兩架轟炸機遠征日本本土,投下百萬枚“紙彈”後凱旋而歸,在國内外引起強烈反響......
為什麼要進行“紙片轟炸”
早在“盧溝橋事變”之前的1936年,國民政府參謀本部拟訂了一個1937年度的《國防作戰計劃》,該計劃于1937年1月完成,分甲、乙兩種方案。
甲方案要求空軍出動全部重轟炸隊機,襲擊日本從佐世保到橫須賀一帶城市,以及日本空軍基地,并破壞東京到大阪一線的重要城市。
乙方案要求全部重轟炸機隊,襲擊日本海空機基地、資源地,如東京、大阪、佐世保軍港、日本在遼甯的兵工廠、台灣的空軍基地等。
佐世保是日本長崎縣北部地區的一座大城市,人口數量在長崎縣中排名第二,僅次于長崎市,以日本的造船和國防工業之城為人所知,如今是駐日美軍的海軍基地之一。
橫須賀扼東京灣口,是東京的門戶,一個軍港都市,美國第七艦隊和日本海上自衛隊的司令部現在都設在這裡,可見該城市之重要。
計劃雖好,但當時中國空軍實力很弱,要重創日本軍工企業和海空軍基地,是根本不可能的。于是有人提出另一個方案——“紙片轟炸”,就是往日本本土撒傳單。
這個看似不切實際的提議,竟然被采納了。
1938年,豐子恺的畫作《百萬傳單乃百萬重磅炸彈之種子》
1938年初,上海、南京、徐州等大城市相繼淪陷,武漢成了國民政府的臨時首都,自然就成為日機轟炸的首要目标。日機每天都要對市區進行多輪轟炸,連醫院、學校都不放過,緻使軍民死傷無數。
日軍暴行遭到全民聲讨,呼籲政府應實施報複行動,以牙還牙,以血還血。有人主張應出動空軍轟炸日本本土,有人卻持反對意見,認為中國空軍太弱,防禦尚且不足,談何遠征日本?
國民政府侍從室一處主任錢大鈞就此問題組織讨論,采納了空軍遠征日本,不投炸彈,隻散發傳單和小冊子,以喚起日本群眾反戰情緒的建議,并彙報給蔣介石。蔣聽後表示同意。
這件事蔣介石挺重視,他在5月8日的日記中寫道:
空軍飛倭示威之宣傳,須早實施,使倭人民知所警惕。蓋倭人夜郎自大,自以為三島神州,斷不被人侵入,此等迷夢,吾必促之覺醒也。
想法挺好,但如果他知道日軍占領南京的消息傳到東京後,日本群眾歡欣鼓舞,高呼天皇萬歲地大搞慶祝時,他大概就不會想着讓那些人覺醒了。
不過,“以血還血”的報複行動,變成一個“促之覺醒”的遠征,也實屬無奈之舉。一個實力足以碾壓對手的人,大概不會關心對方有多少人性,有沒有覺醒,因為不服我就揍你。顯然,當時的中國并沒有這個實力。
日機空襲後的城市
“轟炸”前的準備
國民政府在宣傳檔案上着實下了一番工夫。
參與撰寫與翻譯的人有:中央宣傳部副部長方治及其日本夫人、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郭沫若、日本反戰作家鹿地亘。
傳單有好幾種,如《告日本國民書》《告日本勞工書》《告日本士兵書》《告日本全體勞動者書》等。
下面是摘錄的部分傳單内容:
我們大中華民國的空軍,現在飛到貴國上窮了。我們的目的,不是要傷害貴國人民的生命财産,我們的使命,是向日本國民,說明貴國的軍閥,在中國全領土上做着的罪惡......(《告日本國民書(一)》)
老早從昭和六年,貴國軍閥就對人民這樣宣傳:“滿洲是日本的生命線,隻要滿洲到手,就民富國強。”可是,占領滿洲,今已七年,在這七年之間,除了軍部的巨頭做了大官,成了暴發戶以外,日本人民得到些什麼呢?隻有沉重的捐稅,昂貴的物價,貧困與饑餓,疾病與死亡罷了。......(《告日本國民書(二)》)
諸君,等着等着,解放是不會自己來的,現在正是人民争回自由的時候了。你們掌握着生産,掌握着日本軍閥之心髒的勞工兄弟!覺醒諸君偉大的力量吧!諸如掌握着東洋的命運,打倒日本軍閥,為着解放兩國人民的苦痛,以同盟罷工來戰鬥吧!......(《告日本勞工書》)
傳單内容是經過認真研究和仔細推敲的,針對不同階層說了不同的話,言辭懇切,令人動容,可是會不會有作用就不知道了。
想來當時無論是提議“紙片轟炸”者,還是蔣介石、郭沫若,甚至是執行轟炸的飛行員,對傳單的效果都會在腦海中畫個問号。但實力如此,不容許人們有更多的想法。
傳單内容定了,那麼選什麼飛機執行任務呢?
抗戰爆發以後,中國空軍經過與日軍的多次殊死搏鬥,傷亡巨大,不僅犧牲了劉粹剛、高志航、樂以琴、李桂丹等衆多優秀的飛行員,飛機數量也從原來的300多架驟減到81架,其中不少飛機還是待修狀态,無法使用。
到1938年4月,國民政府向西方國家訂購的363架飛機,僅有85架運到中國(其中13架還在組裝中)。好在蘇聯支援中國抗日,截至1938年4月,共向中國出售了232架飛機及大批航空器材,使中國空軍恢複了部分元氣,有能力實施“轟炸”計劃了。
B-10B轟炸機
當時中國空軍隻有三種型号的轟炸機符合遠航要求:TB-3重型轟炸機、薩伏亞S-72轟炸機和B-10B(馬丁139WC)轟炸機。
其中薩伏亞轟炸機性能落後,飛行狀況也不好;TB-3型轟炸機被日機轟炸後受損嚴重,數量少且缺少配件,隻能用來進行短途運輸。是以,隻有馬丁139WC是最為理想的選擇。
該機為四座中型轟炸機,配備兩台775馬力發動機,最大時速343千米,最大航程1995千米,實用升限7375米。機上裝配三挺7.62毫米口徑勃郎甯機槍,最大載彈量1025千克。
确定了飛機型号後,由誰來飛呢?這顯然是一次很危險的任務,深入虎穴後還能飛回來嗎?
當時這兩架還在外國飛行員手中,他們得知要遠征日本,向國民政府索要10萬美元的天價酬勞。蔣介石自然不會同意。正當他還在猶豫派誰去時,他的專機駕駛員竟然主動請纓,讓老蔣大為驚訝。
此人叫徐煥升,1906年出生于上海崇明廟鎮和平村,學醫出身,黃埔軍校第四期學員、中央航空學校第一期結業,曾赴德、意航空學校深造。1934年回國後,曆任杭州笕[jiǎn]橋中央航校教官、蔣介石座機副駕駛、分隊長、中隊長,1938年任空軍第十四隊隊長。
徐煥升
徐煥升願意飛,讓蔣介石大喜。随後,其他機組人員也陸續确定下來。
1938年3月,空軍對轟炸計劃作出調整,先是确定日本佐世保軍港和八幡市為轟炸目标,後來為縮短航程,将目标改為北九州、福岡和長崎。
此後,徐煥升與其他7名機組人員對飛機加以改裝,使其能飛得更遠,航向更準确。同時和機組人員在成都鳳凰山進行訓練,熟悉飛機性能和操作,并在漢口經南昌、廣州、甯波一帶增設了七部地空電台。
訓練期間,蔣介石與宋慶齡曾召見徐煥升等人,希望他們抱有成功成仁之決心,表示無論結果如何,政府決不會辜負他們。宋慶齡還專門為這次遠征日本起了個名:人道遠征。
兩個多月後,機組人員全部訓練完畢,兩架編号為1403、1404的轟炸機也在漢口王家墩機場待命出擊。其中:
長機編号1403:正駕駛徐煥升,副駕駛蘇光華,領航員劉榮光,通訊員吳積沖;
僚機編号1404:正駕駛佟彥博,副駕駛蔣紹禹,領航員雷天春,通訊員陳光鬥。
英雄遠征,“轟炸”日本
5月19日15點23分,兩架馬丁139WC轟炸機按預定計劃從武漢起飛。飛抵甯波栎[lì]社機場,機場給飛機加滿了油,機組人員暫時在飛行員休息室休息待命。
晚23時,電務科科長送來漢口急電:可以出擊,祝一切順利!
陳光鬥後來回憶,臨出發前,幾名隊員被上級召見,稱“可再考慮一個小時,做最後的答複”。
“我們都是命提在手裡的,沒考慮過危險和生死,能參加就覺得光榮,不會貪生怕死,因為害怕家人擔心,出發前都沒有告訴家人。”陳光鬥說。
徐煥升的女兒徐蓉蘭回憶說:“父親和戰友們認為任務太危險,可能一去無回,是以出征前遺囑都寫好了。”
1938年5月19日23時48分,兩架飛機騰空而起,從甯波出海向南再向東,跨越重洋,飛往日本。
這是一個值得中國人記住的日子,因為這是中國轟炸機第一次出現在侵略者本土上空,空前絕後之舉!他們滿載着中國人的豪情與悲壯,赴死一般地飛往日寇老巢,向敵人展示了弱者的決心與脊梁。
途中,徐煥升給祖國發出第一份電文:
職謹率全體出生人員......示參與此項工作之榮幸,并誓以犧牲決心,盡最大努力,完成此非常之使命!
由于是夜間且雲層很厚,二機隻能借着月光,通過甯波電台發射的定向長波判斷方向。
飛到日本領海上空時,在海上遊弋的5艘日艦聽到飛機馬達聲,紛紛打開探照燈向空中來回搜尋,但徐煥升他們把飛機拉高到雲層以上,未被日艦發現。
陳光鬥說,“所幸高射炮沒有打我們。他們小看了我們,以為中國飛機飛不過來,是以根本就沒有什麼準備。”
5月20日0時35分,機組報告稱,雲太高,看不到月光,隻能盲目飛行。
2時40分,機隊看到了海岸線,并确定為日本九州島。飛臨長崎上空時,飛行高度降到3500米。
當時日本并未實行燈火管制,是以淩晨還有路燈亮着,為機隊指引了方向。
徐煥升下令:目标,馬路路燈,投彈!
炸彈倉開啟,紙彈像雪花一樣飄揚在日本上空,紛紛揚揚,落滿了長崎的大街小巷。
僚機上,陳光鬥負責扔“紙片炸彈”。
“飛機下面有個洞,沒有自動投彈裝置,隻憑兩隻手往下丢啊,一紮一紮的傳單都是靠手扔的。”陳光鬥說。
飛到福岡上空時,轟炸機被地面雷達發現,日方發出警報,并進行燈火管制,無數探照燈射向空中。
兩架飛機在日本上空做了個大圓弧飛行,先後飛臨長崎、久留米、佐賀、佐世保、福岡等城市,把上百萬張宣傳單全部投放完。
B-10B轟炸機
一個多小時後,百萬紙彈散發完畢,戰鷹開始向西飛行。直到此時,日本的防空部門才大夢初醒,全面實行燈火管制,照明彈高挂,探照燈齊開。
當年的《新華日報》上,載有徐煥升與佟彥博在飛機上的一段精彩對話。
徐:“你看他們慌得那樣兒,到處都還亮着燈。”
佟:“我們要真帶着炸彈,那些城市準挨炸,電燈就是目标!”
徐:“有一片燈光突然滅了,哦,又有一片燈光熄了。”
佟:“他們到現在才想起來該做什麼事呢!”
............
日軍找尋不到目标,又不知來了多少架中國飛機,倉皇間不敢應戰,既未發射高炮,也未升空攔截。
徐煥升後來回憶,當時日本的防空警戒能力相當幼稚,我們的轟炸機飛到日本上空時,并未被發現,直到完成任務離開日本,下面的一些城市才剛剛實施燈火管制。
二機飛到大陸東海上空時,天已大亮。地面傳來消息說,杭州、上海有多架日軍戰機升空攔截。但二機通過無線電确定了飛機位置,巧妙避開日機,安全返航。
20日4時30分,機隊開始按原路返航,途中兩機失散。8時48分,1404在江西玉山降落;9時24分,1403在南昌機場降落。
二機加油後,于11時13分在武漢上空彙合,随後安全降落在漢口王家墩機場,圓滿完成了這場“人道遠征”的任務。
英雄凱旋的喜訊很快傳遍武漢三鎮,數千人湧入機場,要一睹英雄的風采,看看“轟炸”日本的飛機長什麼樣子。軍政部長何應欽、行政院長孔祥熙、航空委員會主任錢大鈞等親往機場迎接。
孔祥熙、何應欽等人迎接英雄歸來
5月22日,中共及武漢八辦的周恩來等人代表共産黨和八路軍向英雄贈送了錦旗,上書“德威并用,智勇雙全”。
周恩來稱贊道:大陸的空軍,确是個新的神鷹隊伍,正因為他們曆史短而沒有壞的傳統,是以民族意識特别深厚,而能建樹了如此多的偉大戰績,這更增加了我們的敬意。
周恩來、王明等代表中共向徐煥升贈送錦旗
一時間,國内外媒體紛紛對此事進行報道。
《新華日報》發文稱:
......在這種意義說來,傳單的力量,是比炸彈更大的。
英國《新聞記事報》發表社論:
中國空軍飛往日本散發傳單,喚醒日本人民推翻軍閥,此事意義重大,亦饒有趣味。
美國《華盛頓郵報》稱:
中國空軍報複日機之轟炸為散布傳單,與日本之文明相較,實令日本置身無地。
1944年,徐煥升入選美國《生活》雜志評選的12位世界著名飛行員之一,被該雜志譽為先于美國飛行員杜立特轟炸日本本土的“第一人”。
徐煥升
結語
從軍事層面看,雖然中國空軍的“紙片”轟炸沒有給日軍造成任何傷亡,也沒能遲滞日本侵略者的腳步,但其政治影響是空前的。尤其對1938年的中國群眾來說,太需要一場勝利來振奮民族的信心,一個行動來表明中國政府抵抗侵略的決心。從這個層面上看,“紙片轟炸”是成功的。
參與“人道遠征”的8位勇士,有4人後來在抗日戰場上犧牲,他們是27歲的蘇光華、29歲的吳積沖、31歲的雷天春和32歲的佟彥博。
英雄永垂不朽!
馬丁139WC轟炸機
參考資料:《武漢抗戰史料選編》武漢市檔案館1958年版
《中國對日空戰畫史》杭州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