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紅島養蛤蜊南方買種苗,一年引種超千萬斤!專家:保護海水養殖“晶片”迫在眉睫

作者:海報新聞

半島全媒體記者 孫桂東

本地原生蛤蜊培育的後代,肯定更适應本地的環境。然而,紅島蛤蜊苗每年超過千萬斤的需求量,幾乎清一色的南方種苗。近年來稀有的野生苗,也是南方種苗的後代。2005年,紅島當地成立了紅島蛤原良種開發有限公司,并建立了青島市貝類良種養殖繁育專家工作站,主要配合紅島蛤原良種開發有限公司進行蛤蜊育苗和苗種引進等工作。但是,由于各種客觀條件的制約,紅島蛤蜊的本地化育苗還沒有取得實質性突破。2008年以後,紅島蛤原良種開發有限公司開始轉行養殖海參。膠州灣原生的蛤蜊曆經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所保留下來的突出性狀和優異基因,卻始終沒能選育出優良的後代在膠州灣進行放養。本地種苗的缺乏,導緻難以培育出适合本地生長的優質蛤蜊苗。本地養殖戶在南方買苗的時候,也面臨一些風險,種苗良莠不齊也影響最後的産量。記者在調查過程中了解到,不止是膠州灣的蛤蜊,其他很多本地物種也存在原生物種瀕臨滅絕的情況,本地優秀品種的保護迫在眉睫。

紅島養蛤蜊南方買種苗,一年引種超千萬斤!專家:保護海水養殖“晶片”迫在眉睫

培育的蛤蜊苗

紅島蛤蜊苗一年需要上千萬斤 基本來自南方

“今年的收成還行,這會正是紅島蛤蜊肥美的時候。”5月18日,在膠州灣養殖蛤蜊的周經理說,今年2月底他就到廈門買了蛤蜊苗。此前,養殖戶們基本上去福州買苗。最近幾年,養殖戶繼續南下去廈門購買。

跟福州的蛤蜊苗相比,廈門的種苗培育時間更早,也就是說在3月份青島放養的季節,廈門蛤蜊苗的個頭要稍微大一些。

同樣是在3月份放養,第二年出苗的時候,從廈門購買的苗種産量也更大,收益也更好,同樣的問題,投入的成本也越來越大。周經理說,蛤蜊苗是按照個來計算的。以前福州去買苗,一分錢能買六七個,一斤苗種,大概有六七千個小蛤蜊;廈門的苗,一分錢隻能買兩三個,一斤大概有兩三千個小蛤蜊。養殖戶們購買,基本上按照車來計算,一車5萬斤的話,差不多需要25萬。他承包了700畝海田,今年投入了240萬左右。收益的大小,主要看明年的收成怎麼樣。收成好點的, 投入240萬能還能掙到200多萬。如果長得不大,價格低一些,可能賺錢少,一般不會虧錢。

周經理說,之是以購買更靠南的廈門蛤蜊苗,主要還是跟青島的氣候以及蛤蜊的生長特點有關。據了解,紅島蛤蜊苗一年需要上千萬斤,一般是每年3月份放苗,第二年三四月份開始出苗,生長周期為一年。如果養殖兩年的話,個頭肯定會更大,收益更好。但是,大蛤蜊每年到了夏天,容易發生死亡。如果放養兩年,可能收貨量比一年還少。

紅島養蛤蜊南方買種苗,一年引種超千萬斤!專家:保護海水養殖“晶片”迫在眉睫

科研人員在膠州灣放養培育的蛤蜊苗

東北的大連等城市,最近今年蛤蜊養殖規模發展很快,主要原因在于當地夏天水溫低一些。蛤蜊能平穩度過夏天,當地養殖戶就可以放養兩年再出苗,是以個頭也更大一些。

由于選擇一年出苗,紅島的養殖戶們都願意選擇個頭更大的種苗。這樣放下去的時候,第二年能更快撈上來,銷路好、價格也更高。雖然個頭上沒有兩年放養的蛤蜊大,紅島蛤蜊大得益于膠州灣的水質條件,味道更勝一籌。

紅島碼頭的負責人趙宗昌說,養殖蛤蜊最大的成本就是買苗。養殖戶去南方買苗的時候,主要還是靠自己的經驗。也有一些養殖戶在購買的過程中,育苗場給摻雜一些劣質苗。這些苗成活率不高,就會給養殖戶造成損失。養殖戶們也是盼望能夠有更加優質、可靠的苗種,每年的收成也更有保障。

昔日“明星”育苗廠 運作三年後養海參

記者了解到,蛤蜊從育苗到最後放養,整個培育周期大概需要6到8個月時間。工廠化育苗跟南方的自然育苗,成本最少要高8到10倍。

剛出生的幼苗非常小,這個時候也被叫做“白苗”。蛤蜊苗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一個相對溫暖的溫度,才能逐漸長大。

南方沿海城市冬天的水溫高,正好适合蛤蜊苗的生長。三個月左右的時間,”白苗”會逐漸長大。這個時候,來自山東、東北等地的養殖戶,都會到南方沿海城市采購蛤蜊苗,放養到海灘裡。由于灘塗面積大,自然放養的成本低,如今南方蛤蜊苗基本上占據了全國多數市場。

但是,依賴南方苗種也存在一些問題。雖然成本低,但是南方種苗來北方生活,依然要經曆适應階段,造成一定的死亡率。 本地種苗培育的後代,更适應本地生長。為何青島的牡蛎苗培育發展迅速,蛤蜊苗卻遲遲難以量産?

過于依賴南方種苗的問題,青島多年以來一直在進行探索解決的辦法。早在2005年,黃海水産研究所等科研機關的專家在紅島蛤原良種開發有限公司成立了工作站——青島貝類良種養殖繁育專家工作站,這也是全省第一家在中小企業設立的專家工作站。

紅島養蛤蜊南方買種苗,一年引種超千萬斤!專家:保護海水養殖“晶片”迫在眉睫

黃海水産研究所的科研人員正在育苗

紅島養蛤蜊南方買種苗,一年引種超千萬斤!專家:保護海水養殖“晶片”迫在眉睫

由于青島蛤蜊大多是南方引種的種苗,工作站主要研究對蛤蜊品種提純,讓市民吃到更道地的紅島蛤蜊。除此之外,還将從世界引更多優良品種包括,西施舌、毛蚶、蝦夷扇貝等品種。

“當時的育苗很成功,成活率也不低,但是沒有辦法盈利。”紅島蛤原良種開發有限公司的負責人趙先生說,每年三四月份是紅島放養蛤蜊苗的時候。從培育到成為可以放養的蛤蜊苗,大概需要半年的時間。前期的時候,是可以在工廠化的育苗池裡的。到了冬天,南方水溫高,可以自然生長。在北方城市就需要提供溫室,成本上比南方苗要高出不少。

南方屬于規模化養殖,海灘面積大,水溫高。到了每年的十月份,他們就将野生的蛤蜊苗撒到灘塗上,經曆過冬天以後,長大到可以放養的苗種,就會運到青島來放養。一方面養殖的成本比工廠化育苗要低很多。另外一方面,很多養殖戶對于工廠化育苗,他們稱為“水苗”,并不認同。養殖戶認為自然苗經曆過野外環境的優勝劣汰,成活率更高。“水苗”都是在溫室裡長大,适應性更低。這也導緻工廠化的育苗,沒能得到很多養殖戶的認可。

但是,由于當時培育的數量不多,一些養殖戶購買以後成活率也很高,剛開始培育的蛤蜊苗也不愁銷售。但是工廠化育苗數量太有限了,也沒有盈利空間去擴大規模,從2008年就放棄了蛤蜊苗培育。他們現在也養殖海參為主。

為何要發展本地苗種?

作為一直關注膠州灣蛤蜊的專家——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産研究所副研究員孫秀俊說,紅島蛤蜊作為知名品牌,這些年一直發展很快,也存在一些問題。紅島蛤蜊種質混雜不清,缺少好苗種,依賴南方購苗,基本上沒有本地的苗種。

紅島養蛤蜊南方買種苗,一年引種超千萬斤!專家:保護海水養殖“晶片”迫在眉睫

黃海水産研究所科研人員正在育苗

為何要發展本地苗種?孫秀俊解釋說,膠州灣蛤母繁殖的後代更适應本地海域環境。由于南方海域環境跟膠州灣海域還是不一樣的,南方的種苗運到本地以後,需要經曆适應的過程,這會導緻一些蛤蜊沒法存活。大力發展本地苗種,專家提了很多年。

但是作為個體養殖戶而言,肯定要考慮經濟效益。養殖戶都是個人承包的海灘,每個人的規模也不算太大。從自身的經濟效益來看,南方大規模的育苗場形成規模效應,成本越來越低,越來越多的地方都開始采購南方苗。不僅僅是山東,東北的大連等城市,也從南方大量購買蛤苗。從養殖戶的角度來考慮,可能成活率不高,但是價格較低,最後算起來還是很劃算。這也導緻在北方發展蛤蜊育苗産業,很難像南方育苗場那樣盈利。

但是,如果從長期的效益來看。紅島膠州灣本地“土著”蛤蜊,經過長時間的優勝劣汰,适應本地環境的基因逐漸被保留下來。這些“土著”蛤蜊培育的苗種,生長特性更加優異,存活率更高,最後給養殖戶帶來的經濟效益也更好。從适應本地環境的蛤蜊中選育出優質的種苗,在南方進行中間暫養,再運回本地放養,成活率會更高,經濟效益也會更高。

近30年 膠州灣難覓原生蛤蜊身影

但是,育苗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好苗種需要科研機關聯合龍頭企業進行科研攻關,進行遺傳選育,一般周期較長,見效慢。本地的養殖戶基本上都是個體戶,很少有意願去做這件事情。

不過,作為科研機構,孫秀俊跟同僚這幾年一直沒有放棄科研攻關。為了能培育更适應本地生長的蛤蜊苗,他們一直在尋找膠州灣海域“土著”的蛤蜊。現在膠州灣裡放養的蛤蜊,已經很難辨識其具體來源,也就是說原始的遺傳系譜已經分不清。此前,他們也嘗試利用南方的種苗進行培育,冬天在南方暫養,蛤蜊苗生長到一定規格後,再運到膠州灣放養,但效果并不理想。

紅島養蛤蜊南方買種苗,一年引種超千萬斤!專家:保護海水養殖“晶片”迫在眉睫

科研人員在膠州灣放養培育的蛤蜊苗

最近四五年時間,他們一直希望能找到膠州灣土著的蛤蜊品種,選育出更加适合紅島當地環境的蛤蜊苗。但是,最大的問題是很難尋覓到原生的蛤蜊。2020年的時候,研究團隊聽說紅島又出現了野生蛤蜊苗,但後來養殖戶反映野生苗種消失不見了。

養殖戶周經理說,這兩年随着水質的提升,逐漸出現了一些野生的蛤蜊苗。雖然數量不多,不少養殖戶的承包田裡都發現了野生蛤蜊的蹤迹。不過,這些苗并不是原生紅島蛤蜊的後代,隻是這些年放養蛤蜊繁殖的後代。

紅島碼頭的負責人趙經理說,這些年原生的紅島蛤蜊苗很久沒有看到了,差不多得有三十年時間了。也是各方面綜合的原因,養殖戶放養的面積越來越大,擠占了本地苗的生長空間。最近兩年,隻聽說有幾家養殖戶說發現了野生苗,但産生的區域都不固定。有些海域可能出現了一些,第二年又消失了。

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産研究所副研究員孫秀俊說,原生的膠州灣蛤蜊群體的科研意義很大,差不多需要一兩百斤蛤蜊,用于本地種質資源儲存和培育後代,他們也希望有養殖戶發現後,能給他們提供資訊。

建議:發展海洋種業 需保護好本地優良種質資源

海洋種業是海水養殖的“晶片”,有好的種苗才能養出好的水産品。好的種苗,不僅需要科研力量,還需要本地物種提供優質的基因,對于本地優質種質資源的發掘與保護工作,也迫在眉睫。

“不僅是膠州灣的蛤蜊,現在不少海産養殖品種,都存在原生物種逐漸消失的問題。” 山東省海洋科學研究所的專家李莉說,保護原生物種的生存,也是保證了物種基因的豐富性,為培育更好的苗種提供了基本保障。

2022年,農業農村部一号檔案也提出了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其中就提到,要加強種質資源保護。深入推進農作物、畜禽和水産養殖種質資源普查、保護、精準鑒定。加快國家畜禽種質資源庫、農業微生物種質資源庫建設,建設一批農業野生植物原生境保護區。加快推進育種創新。深入推進育種聯合攻關和畜禽遺傳改良計劃,将耐鹽堿育種等納入攻關範圍。探索重大品種研發與推廣後補助政策。加快實施農業生物育種重大項目,建構高效精準生物育種技術體系。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強化制種基地建設等等。

紅島養蛤蜊南方買種苗,一年引種超千萬斤!專家:保護海水養殖“晶片”迫在眉睫

另外,據媒體報道,去年11月份,農業農村部就專門召開過釋出會,釋出全國農業優異種質資源,并通報資源普查進展情況,也是首次開展全國水産養殖種質資源普查。

李莉說,原生的物種在長期自然生長過程中,保留下來很多适應本地環境的優異基因。而在近些年的發展過程中,養殖戶放養的面積越來越大,原生的物種生存空間受到擠壓,不少物種瀕臨滅絕。在海水養殖産業,種質資源就是最關鍵的“晶片”,建議積極開展普查,盡量從本地的原生物種裡選育優良種苗,讓海水養殖産業能夠持續健康發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