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紐約時報》爆德國車企有納粹背景:是對德接受盧布結算令報複嗎

作者:王星飛

美國的自大,是世人盡知的,但世人沒想到美國媒體也這樣自大。近日,美國主流媒體《紐約時報》開始攻擊德國的汽車工業具有納粹背景。是媒體自己的行為,還是得到了美國政府的授意而為之,外人不得而知。雖說德國現總理朔爾茨對美國言聽計從,但美國認為德國還做得還不夠。是不是因為德國背地裡接受“盧布結算令”而不買美國的能源懷恨在心,這種可能不是不可能?

《紐約時報》稱:德國最著名的三家商業家族以及家族經營的公司和慈善機構會與德國最引以為豪的紀念文化脫節呢?要想弄清楚這個問題,就得了解這三大商業家庭的發展背景。這三家商業家族都有着不光彩的曆史,他們積累的财富和經營的企業以及創始人均與納粹德國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這讓世人不得不懷疑德國向外界宣揚的紀念文化是不是真誠,是不是深刻,能不能持久。這種紀念文化的主旨就是德國向全世界承認在二戰中犯下的錯誤,希望得到諒解。确實,這種紀念文化從上個世紀到現在一直在為德國維護良好的國際形象。在國際社會上,同是二戰的戰敗國,德國的形象明顯優于日本,就是因為德國的“紀念文化”(忏悔文化)。

《紐約時報》在此時,拿出這個來說事,是何居心呢?

77年前的5月8日,二戰歐洲戰場戰事結束,納粹德國戰敗。而今天,戰火又在同一區域燃起,歐洲正在為能源、糧食等問題上猶豫不決。也是在5月8日,德國總理發表了電視講話,講話中稱:要把援助烏克蘭視為德國的“曆史責任”,德國不會屈從俄烏任何一方,更不會作出北約是戰争方的決定。

太巧了,同為5月8日,德國總理朔爾茨發表這類講話的意圖是什麼?是被烏克蘭數次狂虐之後的清醒,是美國壓力下的屈從,還是真的将援助烏克蘭視為“曆史責任”,這讓人不得不聯想一下:烏克蘭是公開支援納粹的,而德國總理選擇5月8日發表這段講話,是不是為納粹複活探路?這是歐洲和全世界必須警惕的信号,朔爾茨會不會是.......?

在此之前的4月19日,美國自由派媒體《紐約時報》也曾刊發荷蘭籍記者大衛·德容(David de Jong)評論文章,以此來“敲打”德國。

大衛·德容是多家西方媒體的特約撰稿人,他這回幫我們破防德國納粹主義的黑暗曆史,同時扒一扒寶馬、保時捷和奔馳三大車企背後與納粹淵源。這些内容都凝聚在他花了足足4年才完成的《納粹億萬富翁:德國最富有王朝的黑暗曆史》一書當中。

《紐約時報》爆德國車企有納粹背景:是對德接受盧布結算令報複嗎

費迪南德設計的甲殼蟲汽車造型

《紐約時報》刊發大衛·德容的評論文章中指出:德國這三大商業家族均是納粹财富的既得利益者的繼承人,但他們不會道歉。原因很簡單,如果道歉了,就是等于承認他們家族的發家财富源于納粹德國财富。

德國的經濟之是以如此強勁,主要緣于汽車工業的發達,從2020年的德國GDP的資料上來看,有10%是汽車工業創造的。德國汽車被全球青睐得益于保時捷、奔馳、寶馬和大衆的工業智慧和精湛的工藝。德國汽車的形象之是以一直處于高光狀态,除了工業智慧與精湛的工藝之外,更多是的這些車企投入每年數以百萬美元的市場推廣和廣告投放。

《紐約時報》爆德國車企有納粹背景:是對德接受盧布結算令報複嗎

到現在都有市場的二戰時期的甲殼蟲汽車造型草圖

德國汽車工業一直繁榮不衰,一直讓美國妒忌,美國的汽車工業已經名存實亡、美國汽車之城底特律以前的繁榮不複存在。這回《紐約時報》發表此類文章,是為了博得眼球,還是要唱衰德國汽車,為美國汽車工業複興擠出一條血路在輿論上造勢呢?通過綁架德國車企與納粹德國來達到打壓德國汽車的目的,進而乘虛瓜分德國汽車在全球的市場佔有率。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德國可遇上了硬茬,滅頂之災就在眼前。

下面摘錄并評說一下大衛·德容在《納粹億萬富翁:德國最富有王朝的黑暗曆史》一書中的部分闡述:

從德國車企的起源上來分析,它們在商業上的成功可以追溯到納粹時期。以保時捷為例,德國著名汽車設計師費迪南德·保時捷在1934年為了推銷自己設計的車型,以展示自己的才華,發動關系讓當時的德國元首希特勒參加車展會。的确,他設計的車型吸引了希特勒垂足觀賞,并首肯這款車型,于是他趁熱打鐵,說服希特勒讓“大衆汽車”生産他設計的車型。車一上市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因而費迪南德·保時捷名聲大噪。他的子費裡·保時捷也是一名出色的汽車設計師,同時他也是一位自願加入希特勒黨衛軍的軍官,更是保時捷汽車公司的創始人。

《紐約時報》爆德國車企有納粹背景:是對德接受盧布結算令報複嗎

費迪南德設計的甲殼蟲汽車造型受到希特勒的關注

圖檔來源:http://www.qdaily.com/articles/51522.html

說完保時捷,再來瞧瞧寶馬。寶馬在激烈的車市競争中差一點就破産了,之是以能“起死回生”,也與納粹德國有關。據德容考證,寶馬創始人,德國實業家赫伯特·匡特和他的父親君特·匡特和持有奔馳的鋼鐵大亨德裡希·弗利克均與納粹德國有關,由于得到了納粹德國當權派的扶持,寶馬重新煥發活力,一舉成了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受歡迎的品牌。正是由于曾受到納粹德國的扶持,它的創始人才被指控在二戰犯下戰争罪。幸運的是匡特家族因證據不足,沒有定罪。而鋼鐵大亨就沒有那麼幸運,他在紐倫堡審判中被定有罪。

上述這些事實,在當代的德國是路人皆知的,算不上秘密,德國人更多地是專注這些車企的汽車能滿足自己的需求,而車企的來曆不感興趣。德國人更認為他們是戰後“德國經濟重生”的功臣,深受群眾愛戴和贊賞。這三大商業家族的名号在德國的建築、基金和各類鼓勵青年人創新的獎項上非常普遍。

結語:德國的紀念文化(忏悔文化)是塑造國家形象的一個典範,也為德國取得世界各國,尤其是歐洲各國的信任與諒解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也是歐洲群眾忽略這三大家族與納粹關聯的重要原因。由此可以看出,德國三大商業家族不會與紀念文化脫節,而會越來越緊密,《紐約時報》的诋毀一時半緩也難以奏效。德國還是德國,但是德國汽車不等于德國。對車企來說,以汽車工業智慧和精湛的工藝取勝才是硬道理。

文章部分參考了觀察者網和鳳凰網的相關内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