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纽约时报》爆德国车企有纳粹背景:是对德接受卢布结算令报复吗

作者:王星飞

美国的自大,是世人尽知的,但世人没想到美国媒体也这样自大。近日,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开始攻击德国的汽车工业具有纳粹背景。是媒体自己的行为,还是得到了美国政府的授意而为之,外人不得而知。虽说德国现总理朔尔茨对美国言听计从,但美国认为德国还做得还不够。是不是因为德国背地里接受“卢布结算令”而不买美国的能源怀恨在心,这种可能不是不可能?

《纽约时报》称:德国最著名的三家商业家族以及家族经营的公司和慈善机构会与德国最引以为豪的纪念文化脱节呢?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就得了解这三大商业家庭的发展背景。这三家商业家族都有着不光彩的历史,他们积累的财富和经营的企业以及创始人均与纳粹德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让世人不得不怀疑德国向外界宣扬的纪念文化是不是真诚,是不是深刻,能不能持久。这种纪念文化的主旨就是德国向全世界承认在二战中犯下的错误,希望得到谅解。确实,这种纪念文化从上个世纪到现在一直在为德国维护良好的国际形象。在国际社会上,同是二战的战败国,德国的形象明显优于日本,就是因为德国的“纪念文化”(忏悔文化)。

《纽约时报》在此时,拿出这个来说事,是何居心呢?

77年前的5月8日,二战欧洲战场战事结束,纳粹德国战败。而今天,战火又在同一区域燃起,欧洲正在为能源、粮食等问题上犹豫不决。也是在5月8日,德国总理发表了电视讲话,讲话中称:要把援助乌克兰视为德国的“历史责任”,德国不会屈从俄乌任何一方,更不会作出北约是战争方的决定。

太巧了,同为5月8日,德国总理朔尔茨发表这类讲话的意图是什么?是被乌克兰数次狂虐之后的清醒,是美国压力下的屈从,还是真的将援助乌克兰视为“历史责任”,这让人不得不联想一下:乌克兰是公开支持纳粹的,而德国总理选择5月8日发表这段讲话,是不是为纳粹复活探路?这是欧洲和全世界必须警惕的信号,朔尔茨会不会是.......?

在此之前的4月19日,美国自由派媒体《纽约时报》也曾刊发荷兰籍记者大卫·德容(David de Jong)评论文章,以此来“敲打”德国。

大卫·德容是多家西方媒体的特约撰稿人,他这回帮我们破防德国纳粹主义的黑暗历史,同时扒一扒宝马、保时捷和奔驰三大车企背后与纳粹渊源。这些内容都凝聚在他花了足足4年才完成的《纳粹亿万富翁:德国最富有王朝的黑暗历史》一书当中。

《纽约时报》爆德国车企有纳粹背景:是对德接受卢布结算令报复吗

费迪南德设计的甲壳虫汽车造型

《纽约时报》刊发大卫·德容的评论文章中指出:德国这三大商业家族均是纳粹财富的既得利益者的继承人,但他们不会道歉。原因很简单,如果道歉了,就是等于承认他们家族的发家财富源于纳粹德国财富。

德国的经济之所以如此强劲,主要缘于汽车工业的发达,从2020年的德国GDP的数据上来看,有10%是汽车工业创造的。德国汽车被全球青睐得益于保时捷、奔驰、宝马和大众的工业智慧和精湛的工艺。德国汽车的形象之所以一直处于高光状态,除了工业智慧与精湛的工艺之外,更多是的这些车企投入每年数以百万美元的市场推广和广告投放。

《纽约时报》爆德国车企有纳粹背景:是对德接受卢布结算令报复吗

到现在都有市场的二战时期的甲壳虫汽车造型草图

德国汽车工业一直繁荣不衰,一直让美国妒忌,美国的汽车工业已经名存实亡、美国汽车之城底特律以前的繁荣不复存在。这回《纽约时报》发表此类文章,是为了博得眼球,还是要唱衰德国汽车,为美国汽车工业复兴挤出一条血路在舆论上造势呢?通过绑架德国车企与纳粹德国来达到打压德国汽车的目的,从而乘虚瓜分德国汽车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德国可遇上了硬茬,灭顶之灾就在眼前。

下面摘录并评说一下大卫·德容在《纳粹亿万富翁:德国最富有王朝的黑暗历史》一书中的部分阐述:

从德国车企的起源上来分析,它们在商业上的成功可以追溯到纳粹时期。以保时捷为例,德国著名汽车设计师费迪南德·保时捷在1934年为了推销自己设计的车型,以展示自己的才华,发动关系让当时的德国元首希特勒参加车展会。的确,他设计的车型吸引了希特勒垂足观赏,并首肯这款车型,于是他趁热打铁,说服希特勒让“大众汽车”生产他设计的车型。车一上市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因而费迪南德·保时捷名声大噪。他的子费里·保时捷也是一名出色的汽车设计师,同时他也是一位自愿加入希特勒党卫军的军官,更是保时捷汽车公司的创始人。

《纽约时报》爆德国车企有纳粹背景:是对德接受卢布结算令报复吗

费迪南德设计的甲壳虫汽车造型受到希特勒的关注

图片来源:http://www.qdaily.com/articles/51522.html

说完保时捷,再来瞧瞧宝马。宝马在激烈的车市竞争中差一点就破产了,之所以能“起死回生”,也与纳粹德国有关。据德容考证,宝马创始人,德国实业家赫伯特·匡特和他的父亲君特·匡特和持有奔驰的钢铁大亨德里希·弗利克均与纳粹德国有关,由于得到了纳粹德国当权派的扶持,宝马重新焕发活力,一举成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受欢迎的品牌。正是由于曾受到纳粹德国的扶持,它的创始人才被指控在二战犯下战争罪。幸运的是匡特家族因证据不足,没有定罪。而钢铁大亨就没有那么幸运,他在纽伦堡审判中被定有罪。

上述这些事实,在当代的德国是路人皆知的,算不上秘密,德国人更多地是专注这些车企的汽车能满足自己的需求,而车企的来历不感兴趣。德国人更认为他们是战后“德国经济重生”的功臣,深受民众爱戴和赞赏。这三大商业家族的名号在德国的建筑、基金和各类鼓励青年人创新的奖项上非常普遍。

结语:德国的纪念文化(忏悔文化)是塑造国家形象的一个典范,也为德国取得世界各国,尤其是欧洲各国的信任与谅解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是欧洲民众忽略这三大家族与纳粹关联的重要原因。由此可以看出,德国三大商业家族不会与纪念文化脱节,而会越来越紧密,《纽约时报》的诋毁一时半缓也难以奏效。德国还是德国,但是德国汽车不等于德国。对车企来说,以汽车工业智慧和精湛的工艺取胜才是硬道理。

文章部分参考了观察者网和凤凰网的相关内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