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環時深度」伊拉克,在美國留下的廢墟上掙紮

作者:環球網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駐埃及特派記者 黃培昭 柳玉鵬 王逸】編者的話:2003年5月1日,時任美國總統小布什在航空母艦“林肯”号上發表演講,宣布伊拉克主要戰事結束。整整19年過去了,美國留給伊拉克的仍是一個爛攤子——重建工作步履維艱、失業率居高不下、公共服務匮乏……19年來,伊拉克人民希望國家能早日走上正軌,結果卻是陷入無休止的苦難之中,這對在中東地區推行霸權和所謂“民主”的美國來說,本身也是巨大的失敗。《環球時報》記者近日采訪在伊拉克生活多年的中國商人、中東國家的學者,聽他們講述美國給伊拉克帶來的嚴重傷害。

遭受“現代史上最觸目驚心的盜竊”

英國“開放民主”政治網站近日的一篇文章稱,美國發動的伊拉克戰争給該國留下經濟危機、能源短缺、宗派主義和暴力加劇等後遺症。一些經濟學家預估伊拉克的貧困率2021年為30%或更高,青年失業率疫情前估計為25%,而該國近60%的人口在25歲以下。文章認為,西方一些跨國公司營運伊拉克的關鍵部門,搶掠着伊拉克的資源,奪走本應屬于伊拉克人民的财富。

中國商人陳憲忠在伊拉克經營了快40年,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2003年美國發動伊拉克戰争,給這個昔日的文明古國和原本的石油富國留下難以撫平的創傷。他最關心的是失業問題嚴重。首都巴格達和伊拉克南部幾個省的示威遊行接連不斷。在巴格達市中心的解放廣場和“綠區”門口,總是有年輕人舉着智語牌,喊着口号,他們提出的訴求是“要工作,反腐敗”,而在示威群衆周圍總會有大量的防暴警察。

美國發動伊戰後,伊拉克本國的民族企業一直沒有發展起來。薩達姆時期由石油财富支撐的數百個國有大型企業有的轉為私有企業,有的則基本處于關停狀态,這讓很多以前在這些企業工作的人無事可做。陳憲忠說,他過去經常合作的一家伊拉克大型國有服裝企業原來有2000多名一線勞工,但戰後到現在,因為沒有什麼訂單,該企業很少有開工的時候,大部分時間勞工們就是靠國家提供的補助維持生計。他還舉例說,伊拉克工業部原來下屬的140多家工廠,受伊拉克戰争影響,基本處于停工停産的狀态,而過去,這些工廠的裝備和勞工技術都很好。本國工業無法發展,伊拉克人用的很多東西就隻能依靠進口,老百姓為此要多掏腰包。一些食品和日用品的價格上漲也讓底層群眾無法承受。在巴格達的超市裡,1公斤雞腿肉從兩年前約2美元漲到現在的約4美元,雞蛋價格也上漲了約20%。

“在伊拉克經營,無論是販夫走卒,還是社會名流,我都要經常接觸。盡管他們的社會地位不同,但這些伊拉克人幾乎都在和我抱怨,美國入侵伊拉克以來,當地社會風氣變壞了,這也是戰争的一個後遺症。”陳憲忠說,底層百姓所向往的民主生活沒有到來,A錢腐敗現象讓他們感到失望。

一些西方媒體也抨擊美國沒有讓伊拉克成為“新自由主義烏托邦”。這幾年,遇到國際能源市場油價暴跌時,伊拉克政府還要為支付450萬公共部門雇員的工資而發愁。戰後,伊石油收入被投入美國主導的“伊拉克發展基金”,這筆錢存在美聯儲的一個賬戶裡。但在美軍占領伊拉克的前幾年,70多家美國公司赢得重建合同,在同一時期,伊拉克公司隻收到該基金支付的合同價值的2%。英國《金融時報》2013年的一項研究顯示,排名前十的承包商在伊拉克獲得了至少720億美元的業務。更為重要的是,美國承包商并沒有完成相關項目,這無疑是“現代史上最大膽、最觸目驚心的盜竊罪行之一”。

“水荒”“電荒”導緻民怨沸騰

“由于美國的入侵和占領,伊拉克的基礎設施被完全摧毀,而曆屆美國政府都沒有就其罪行和對我們國家造成的損害與破壞向伊拉克人民進行道歉和賠償。”伊拉克《時間報》近日刊文抨擊美國政府,并表示,“現在是伊拉克政府和人民以及國際社會根據國際法要求所有對伊拉克造成破壞的人作出賠償的時候了”。

基礎設施被美軍入侵破壞并沒有得到徹底重建,展現在百姓用水用電上。南部城市巴士拉是伊拉克第一大港口及第二大城市,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經那裡,并注入波斯灣。陳憲忠前不久在巴士拉生活了一段時間,其住所的自來水喝起來又苦又鹹,據說是取自入海口附近的“兩河”之水,隻經過簡單的淨化處理。2018年當地老百姓為飲水問題上街示威遊行後,伊拉克中央政府撥款3億多美元改善供水系統,但隻是增加了供水量,水質的改善并不明顯。有巴士拉市民反映,喝不上能直接飲用的自來水,是因為一些利益集團把控着當地的淨化水廠和礦泉水産業,他們甯願讓老百姓花錢買他們生産的礦泉水,也不願意更新改造供水設施。

據半島電視台報道,2018年,因水源被污染,導緻巴士拉至少有11.8萬人住院,巴格達也被一些機構評為世界上最不宜居住的城市之一。據陳憲忠介紹,在巴格達市區,很多街區這些年沒有一點變化。道路因年久失修而更加坑窪不平。很多幾十年前蓋的樓房已顯得破舊不堪。由于政局不穩,很少有外國遊客來伊拉克。有過去做旅遊業務的朋友表示,巴格達80%的飯店現在處于關門歇業狀态。

電力短缺問題同樣讓伊拉克百姓飽受煎熬。因基礎設施薄弱、過度依賴從伊朗的電力進口,伊拉克這些年頻繁出現“全國性電荒”。特别到了炎熱的夏季,電荒更是讓伊拉克民怨沸騰,他們質問:“我們是産油國家,為什麼還要派代表團去伊朗談判買柴油的事情?這是不是太具有諷刺意味了?債台高築、政府辦事效率低下嚴重阻撓着我們本國的工業發展。”去年六七月份,伊南部瓦西特省就有數百名示威者跑到阿齊濟耶發電站前抗議,并與伊安全部隊發生沖突。時任伊拉克電力部長漢圖什被迫送出辭呈時,當地媒體稱,這是過去10多年下台的第18位電力部長,“沒有誰的任期能挺過一個夏季”。

埃及外交委員會委員、《金字塔報》專欄作家賈巴拉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薩達姆政權被推翻之初,伊拉克人歡欣鼓舞,以為從此可以過上安穩日子,美國可以給他們帶來體面的生活,但結果事與願違,就連當初被媒體鏡頭定格的、砸倒薩達姆雕像的‘鐵錘大叔’這樣的伊拉克百姓也感到不滿,因為他們沒有想到這19年來面臨的是頻繁的爆炸、槍擊和日益拮據的生活。”

“政治失衡、經濟凋敝、社會崩塌、百姓生活水準大幅下降,以及美軍貧鈾彈造成的新生兒畸形、癌症發病率攀升、環境嚴重破壞等,都是美國發動戰争給伊拉克帶來的實質性傷害。”賈巴拉強調說,美國給伊留下了一個徹頭徹尾的爛攤子,給該國戰後重建、恢複社會秩序和政治穩定帶來一系列的障礙和困難。他認為,伊拉克人已經看清楚,美國發動戰争并非為了普通百姓,而是為了攫取美國自身的利益。賈巴拉表示:“美國強行在伊拉克推行所謂的‘民主’,實際上暗藏着美國控制伊拉克的私心和戰略企圖。‘美式民主’根本不适合伊拉克的國情和政治土壤,結果導緻伊拉克戰後傷口難以愈合,一直在美國侵略者造成的廢墟上呻吟。”

國家政局被“配額制度”牽制

戰亂導緻伊拉克境内100萬平民死亡。駐伊美軍在戰場上聲名狼藉,他們在巴格達附近的阿布格萊布監獄的虐囚畫面也令全世界感到震驚。

俄羅斯獨立電視台網站5月1日發表題為“整個國家的毀滅:美國為什麼要在伊拉克發動戰争”的文章稱,19年前,小布什總統宣布結束在伊拉克的主要戰事,但此後美軍并沒有停止對該國的轟炸。直到2011年12月,美國從伊拉克撤出全部作戰部隊,給該國留下一個打開的潘多拉魔盒。此後,極端組織“伊斯蘭國”肆虐、一度控制伊拉克約1/3領土,讓伊拉克平民遭受了巨大傷害。盡管美國早就宣布戰勝了這個恐怖組織,但聯合國去年釋出的一份報告顯示,大約1萬名“伊斯蘭國”武裝人員仍活躍在叙利亞和伊拉克。

不僅如此,美國對伊拉克的政治幹擾也嚴重影響到該國的重建之路。伊拉克前駐美大使蘇邁達曾撰文稱,薩達姆政權倒台以來,一個由政黨、民兵武裝和國家(政府)組成的“權力三角”在伊拉克已經形成,但其中國家是最弱的,它隻有一個正常政府的外表,獨立的政治意願卻極其有限。英國獨立新聞媒體“中東之眼”稱,2003年美國入侵伊拉克後,在該國主導建立了一套“政治配額制度”——總統由庫爾德族人出任,總理是什葉派,議長是遜尼派。伊拉克人口有4000多萬,其中阿拉伯民族約占78%(什葉派約占60%,遜尼派約占18%),庫爾德族約占15%,此外還有土庫曼族、亞美尼亞族等。伊拉克人說,這樣的“三權分立”是美國最願意看到的,目的是讓不同教派的人互相牽制,而伊拉克局勢越混亂,對他們掌控伊拉克和整個中東地區越有利。

在去年10月舉行的伊拉克新一屆國民議會選舉中,反美派——什葉派宗教領袖薩德爾上司的“薩德爾運動”獲得73個席位,是因為“反A錢,反腐敗”的選舉口号迎合了不少民意。一位來自該派的國民議會議員告訴陳憲忠:“腐敗是目前伊拉克最大的社會毒瘤。”伊拉克黨派衆多,目前約有200餘個政黨和政治實體,組成多個政黨聯盟,但在這位議員看來,這樣的政黨體制不可能改變目前的現狀,國家發展不起來主要是因為來自美國等外部勢力的幹擾。一些政府官員很清楚,如果不聽美國的話就不能坐穩目前的位置。

伊拉克商人塔哈·拉維告訴陳憲忠,去年選舉後,因教派沖突、利益争奪,組閣問題一直不順。新一屆國民議會今年1月9日舉行首次會議。根據憲法,議會應在首次會議召開後30天内選出新總統。但因“出席會議的議員人數未達法定人數等原因”,總統選舉被數次推遲。中東媒體認為,這正是美國在伊拉克搞“政治配額制度”形成的後遺症。 卡達半島電視台相關報道稱,伊拉克抗議群眾要求徹底改革治理體系,即要求解散“政治配額制度”。很多人認為,這樣的制度隻會鼓勵伊拉克各地的宗派暴力。不僅如此,還有年輕人抱怨,政府部門招聘公職人員必須由某個政黨提名推薦,也影響到他們的就業。巴格達某保安公司行動部門經理穆哈伊姆告訴陳憲忠,他畢業後去很多部門應聘,但都遭到拒絕,有的要他“花錢打點”,有的問他“為什麼沒有加入他們的政黨”。無奈之下,穆哈伊姆隻好到保安公司做事,但這讓家人總是擔心他的安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