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小人之間的交往,往往是滑稽可笑的。近日,與台當局“打得火熱”的立陶宛哀歎:台灣不買了!據環球網報道,立陶宛農業部表示,台灣方面以“商品品質不符合要求”為由,将立陶宛多家糧食廠商的谷物制品拒之門外。

這一事件的起因,還要追溯到去年十一月。我們都知道,當時在美國的鼓動下,立陶宛允許台當局設立所謂的“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這一悍然挑釁中國領土主權完整之舉,立即招緻中方的政治和經濟反擊,中立兩國關系降為代辦級,立陶宛國内投資環境受到了巨大的影響,大量銷往中方的商品隻能滞留海上。
在這種情況下,抱緊美國大腿的立陶宛仍十分“頭鐵”,順勢開始了自己的“敲竹杠之路”。在失去與大陸方面的貿易機會後,立方以“加強與台灣之間的經貿合作”為由,多次要求台當局“接盤”其國内生産的各種商品。在此期間,綠媒不顧群眾的實際需求,呼籲島内群眾“買爆立陶宛商品”,以表達對立方的支援。用台灣群眾的話來說就是,飯桌上擺着“大陸不要的朗姆酒”和“天價牛肉”,連吃飯都受到民進黨的控制。
然而這一次,當慣了“冤大頭”的台當局,卻突然對立陶宛說“不”了。至于所謂的“品質問題”,台灣并未說明這些農産品到底哪裡不合格。事實上,台當局拒絕立陶宛并不奇怪。要知道,随着時間的推移,島内群眾對立陶宛的不滿情緒正在愈發嚴重,乃至開始将矛頭指向台灣地區最高上司人蔡英文。
日前,有台媒刊登了一篇抱怨立陶宛的文章,标題是“立陶宛有完沒完”,文中主要意思是:為了與立陶宛“搞好關系”,台當局罵也挨了,錢也花了,但換來的卻是立政府對台灣的“忽冷忽熱”。衆所周知,在立陶宛經濟受挫後,其國内似乎分成兩派“唱雙簧”,一會兒要撤銷“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一會兒又叫嚣“反華”,使得台當局的“小心髒”也随之不停起伏。但在整個過程中,立方從未放棄将台灣當成“ATM機”來用。倘若放在男女關系中,立陶宛堪稱是十足的“綠茶”。
最重要的是,立陶宛再怎麼折騰,也隻是一個彈丸小國,舉全國之力也掀不起什麼風浪。或許從某種角度來說,正是因為該國體量小,才給了它敢于叫闆中方的勇氣,畢竟小國往往更容易争取到外部輿論的同情分。但這同時也意味着,該國無法與台灣地區有什麼實質性的“互幫互助”,因為力量都很有限。
台當局為了表面關系,或許能充當一時的“舔狗”,但不可能一直在立陶宛身上花錢。況且,諸如立陶宛這樣的“表面兄弟”,台當局不止一個,它們都“嗷嗷待哺”地等着要錢,台當局縱是有心也無力。
總之,立政府和台當局之間“交情”,完全可以用“小人之交甘若醴”來形容。這種純粹建立在金錢之上的利益關系,表面上看起來像甜酒一樣具有迷惑性,内裡實則渾濁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