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極端反華釀苦果,立陶宛損失慘重,想和中國恢複關系,但拒絕道歉

極端反華釀苦果,立陶宛損失慘重,想和中國恢複關系,但拒絕道歉。極端反華給立陶宛造成了怎樣的損失?其既想要與中國恢複關系,卻始終不願道歉的複雜心态,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近日,立陶宛反對黨“為立陶宛”民主聯盟主席、議會議員柳斯·斯克韋爾内利斯表示,立陶宛需要與中國實作關系正常化,“不能像現在這樣基本上沒有外交關系”,但必須以防止立陶宛受到羞辱的方式進行。

極端反華釀苦果,立陶宛損失慘重,想和中國恢複關系,但拒絕道歉

要知道,自從2021年立陶宛把台當局“台北”辦事處,更名為所謂的“台灣代表處”,引發了中國大陸的強烈不滿。随後,中方不僅撤回了駐立陶宛大使、驅逐了立陶宛駐華大使,還将中立關系降為代辦級,同時全面限制了雙方之間的旅遊、外交及經貿往來。這一連串的舉措,無疑讓立陶宛經濟承受了巨大壓力。

而在這之後,立陶宛政府更是毫無悔意,毅然決然地選擇了一條親近美國、疏遠中國的道路。不僅退出了對雙方都有利的中國-中歐國家“17+1”合作機制,還多次在國際場合發表針對中國的負面言論,甚至在俄烏沖突等敏感問題上盲目追随美國,對中國進行無端指責。這一系列行為進一步惡化中立關系,導緻兩國關系幾乎處于“斷交”狀态。

極端反華釀苦果,立陶宛損失慘重,想和中國恢複關系,但拒絕道歉

更為關鍵的是,從中國這裡失去的經濟利益,立陶宛也沒能從美國手中掙回來。反倒是在為美國搖旗呐喊後,立陶宛國内的經濟形勢越來越差,這讓立陶宛政府不得不開始反思,與中國關系惡化的嚴重後果,并試圖通過改善關系來恢複失去的經貿機遇。

是以,在今年5月份的時候,立陶宛總統瑙塞達便為改善與中國的關系邁出關鍵一步,展現出願意緩和兩國關系的姿态。他對外表示,考慮修改“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的名稱,以符合國際慣例采用“台北”而非“台灣”的表述。

然而,僅僅是這樣還完全不夠,立陶宛此前與台當局的勾連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而在這樣的關鍵時刻,立陶宛方面卻又展現出複雜的心态。在此次的表态中,斯克韋爾内利斯強調,立陶宛與中國之間的外交僵局已持續多時,這種近乎斷絕的狀态對兩國均非益事。

極端反華釀苦果,立陶宛損失慘重,想和中國恢複關系,但拒絕道歉

但與此同時,斯克韋爾内利斯又明确指出,立陶宛不會接受“以犧牲國家尊嚴為代價的和解”,即所謂“跪在中國面前并為其越軌行為道歉”。此外,他還重申了立陶宛在涉及台灣問題上的立場,強調立陶宛不會做出任何可能被視為“羞辱”台當局的行為。這一表态不僅反映出立陶宛的糾結心态,也表明其依然對幹涉台海、對支援“台獨”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事實上,立陶宛很清楚中立關系急轉直下,是因為立方在反華路上變本加厲,導緻近些年來,立陶宛經濟大受打擊,其支柱産業物流運輸業更是遭受重創。在這種情況下,立陶宛想要獲得中國原諒,卻不肯付諸實際行動,這顯然是不現實的。

極端反華釀苦果,立陶宛損失慘重,想和中國恢複關系,但拒絕道歉

正如斯克韋爾内利斯自己所說,任何關系的修複都需要建立在互相尊重和平等對話的基礎上。立陶宛如果真心希望與中國恢複關系,就應該正視并糾正自身在涉台問題上的錯誤行徑,以實際行動展現其尊重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誠意。隻有這樣,中立兩國關系才能迎來轉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