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文明的繁衍,源自不斷探索新的事物,追求過去無法觸及的新世界,但人力終有極限,很多未知的神秘,遠非人力所能觸達。
正因為如此,我們才對新的技術感到恐懼和抵觸,這源于未知和對“失控”的恐慌感。就像雲計算技術誕生後,銀行業對其嗤之以鼻,當網際網路金融席卷全球,銀行發現自己有被颠覆的危機,又紛紛擁抱雲一樣。
産業數字化的程序亦是如此,它描繪的從來不是一條直線,而是螺旋上升的曲線。波峰與波谷的交替,代表了技術創新與想象力磨合的過程。
如華為ICT戰略與業務發展部總裁蓋剛所說,“未來總在想象之外,預測未來的最好方式,就是創造未來。”是以,華為将聯接和計算打造成未來智能世界的兩大基石,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讓未來變成已知。
1
“數量級”挑戰,背後技術走向融合
無論是聯接還是計算,我們發現在邁向2030年的程序中,技術發展遭遇的挑戰都有很多相似性。首當其沖,是來自于“數量級”躍升帶來的挑戰。
在網絡層面,蓋剛說“到2030年全球聯接數量将至少提升10倍,從聯接百億的人到聯接千億的物,萬物互聯将成為現實。同時,随着元宇宙、全息影像的到來,對帶寬的需求也将增長百倍。”
而計算層面的挑戰可能會更大,華為計算産品線副總裁姜濤表示,“到2030年,整體場景對于算力的需求将會增長100-1000倍。為了應對這樣的需求,我們将邁入一個百Z級的算力時代,同時通用算力将會增長10倍,達到3.3ZFlopS,而AI算力将會達到105ZFLOPS,屆時全球的資料量将會達到1YB。”
很明顯,更多的裝置,會産生更多的資料,更多的新應用,需要更大的帶寬承載。成百倍的壓力也反過來驅動兩大技術方向,不斷走向創新和融合。
2
所有創新都要服務于生産力提升
技術的最終目标是要服務于産業數字化更新,要落在生産場景中,進入到業務流程,是以無論是聯接還是計算,都要牟定新的生産力創造和生産效率的提升。
通信網絡2030六大關鍵特征當中的“通信感覺融合”,所代表的就是無線網絡與固定網絡技術的融合,并逐漸帶來超越傳統的新應用和新場景,創造新的生産力。
如車聯網的車路協同、無人機的超低空的探測和智慧工廠的高精度定位等新的場景,可以基于無線5.5G和6G的創新技術,将做到厘米級的定位精度、毫米級的成像分辨率和100%的地理區域覆寫。同時,在光纖感覺領域,光纖振動的波紋分析與人工智能相結合,也将創造出大量新應用,比如将光纖沿油氣管道深埋,光纖在傳輸資料的同時,還能精準地感測到油氣管道的故障,并可實作米級的定位精度,信号采集率和識别準确率都将達到99.9%。
而多樣性計算則有機會大幅提升生産力。我們知道,在資料大爆炸的背景下,傳統馮諾依曼架構在算力、IO、網絡等方面都會面臨瓶頸。傳統的以CPU為核心的計算架構,也面臨改進。
姜濤說,“華為通過把闆級總線擴充成DC的總線,能夠實作算力、記憶體、網絡IO協定的四合一,可以将高帶寬、低延遲時間的特性從闆卡級的平滑延伸到資料中心,以此逐漸實作對稱計算、泛載計算、存算一體等新型計算架構。”計算架構的改變,帶來的生産效率提升也是顯著的,預計到2025年,一個典型的HPC+AI場景的計算性能有望獲得10倍的提升。
如果每一次技術的更新換代都能代表新的生産力和生産效率,我們相信技術的革命會更加順暢無阻。
3
“内生安全”融入每一項技術創新
對于技術創新,一個有趣的現象:越是創新的企業,依賴新興技術越多,就一定會面對更多的安全隐患。而安全風險就像是多米諾骨牌一樣,一個環節的偏移,就容易造成全局化的崩塌。 如今,新的安全風險,正因為雲計算、大資料、物聯網等新技術不斷打開邊界而滋生。
是以,任何一項技術的未來,都不出意外的與安全這個兩個字相融合。尤其是網絡聯接,與安全本就是協同創新的關系。
《智能世界2030》當中預測,2030年全球連接配接數将達到2000億,90%的企業将采用多雲,并将進入堯位元組資料時代。通信網絡将下聯萬物、上聯多雲,承載了大量企業的關鍵資料。對通信網絡的要求将不僅是安全,還要可信。
是以華為提出了全場景安全可信架構,在内生安全、原生可信上開展關鍵技術創新。“我們預測,到2030年,100%建立的通信網絡都将使用内生安全的網絡技術。50%以上的建立網将使用融合區塊鍊、隐私計算等原生可信技術。”蓋剛說。
有價值的是,内生安全,不僅是網絡技術發展的方向也是計算技術發展的方向之一。姜濤表示,“未來,計算安全将成為一個系統的内生的能力,貫穿資料的全生命周期。我們預計在2026年,在數字身份領域,将會出現全球認可的共識算法、同态加密性能将會提升1000倍。另外,随着AI應用的普及,AI計算的安全可信将會變得越來越重要。同時随着新的計算範式的出現,也需要建構新的安全體系與架構,安全将融入載網計算、多樣性計算、對等計算等新的計算架構。”
事實上,安全早就上升到整個數字化體系的最前端,是全局化的視角,從聯接到計算,同時具備的内生安全特征,也代表了安全在2030智能世界當中超然的地位。
4
低碳綠色要與創新兩翼齊飛
談到2030年這個時間點,就無法忽視這個年份是中國要實作“碳達峰”的關鍵一年。是以,智能世界2030的願景與低碳綠色,就必然存在緊密的關系。
其實,過去很多年裡,計算技術都站在了綠色的“對立面”。因為資料中心的建設和發展本身,就意味着巨大的能耗挑戰。相關資料顯示:在過去10年裡資料中心的TCO當中,有60%是電費支出。
計算産業的降碳綠色,就必須走向綠色集約化建設。例如東數西算工程,釋出了全國的一體化大資料中心的樞紐方案,統籌的部署八大樞紐、四大叢集,其中就需要大量綠色能源技術賦能。
同時,綠色低碳也是通信網絡的六大關鍵特征之一。2030年通信網絡流量将至少增長100倍,要實作能耗不增加或者少增加,靠單點技術的突破幾乎不可能。這就需要從裝置、站點、網絡、營運這四個緯度系統性地提升網絡能效。
蓋剛表示,“這其中就包含了大量綠色創新技術,如裝置級的共封裝光學、站點級的形态重構,網絡級的節能路由,以及營運級的AI自動休眠等等,通過理論創新,架構創新和軟體算法創新,實作通信網絡的百倍能效提升。”
當然,遙望2030年,我們可能還需要面對黑天鵝等不确定性的挑戰,但唯有技術創新,是在諸多不确定性當中,最為确定的因素。也是我們,通過創造未來,去預測未來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