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肖申克的救贖》:斯蒂芬.金不僅講了個精彩越獄故事,還有着更深層的隐喻

美國作家斯蒂芬.金小說《肖申克的救贖》,故事大家都很熟悉:金融家安迪含冤入獄,靠着一把能藏在聖經裡的小錘子,在獄室牆壁上挖洞,經過二十年努力終于出逃成功,而且還順便救贖了獄友雷德等人。

它是豆瓣高評50本好書之一,同名電影也非常成功。除了情節動人,演員出色之外,該片好評如潮的重要原因,在于編劇将斯蒂芬.金在小說中所表達的人文思想,濃縮成了一句句令人回味隽永的經典台詞。

其中,讓人産生共鳴強烈和展現小說主旨的,是雷德這句生動形容出體制化對人影響的台詞。

"監獄裡的高牆實在有趣:剛進去的時候,你會痛恨高牆;慢慢地,你習慣了其中的生活;最後你會發現,自己已經離不開它。"

肖申克是一座關押重刑犯的監獄,不少犯人被判終身監禁,面對漫長的刑期都很絕望。

從新犯入獄第一天,他們由自由人變成肖申克的囚徒,會遭遇到一生中從未有過的煎熬:

從此,他們的一舉一動受監控,連上廁所也要打報告。肖申克的管理人員永遠不會好好說話,而是以語言的軟暴力和武器、禁閉等硬暴力代替進行。

每一天都将如此毫無尊嚴地苟活,長達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餘生的刑期,有誰會不痛恨肖申克的高牆,将自己和外界隔絕開來呢?

一開始,那些意志薄弱的犯人會崩潰,其餘人熬過了深陷絕望之後,在漫長的刑期裡,他們從服從到漸漸習慣了監獄的生活,學會了找些樂子安慰自己。比如“姐妹花”欺負安迪,布魯斯克喂鳥,而雷德确立了在獄中第一供貨商的地位,總算是尋找到一絲存在感。

當他們被動地适應後,等到有一天終于走出了肖申克的高牆,卻發現自己已完全無法适應外界的生活。

書中布魯斯克坐了幾十年的牢,早已習慣了獄中強制管束的生活。出來後發現世界早就變了。他無所适從,不習慣自由了——在小超市打工,如果他不打向經理報告,如廁這一最基本的生理行為也無然完成。

假如雷德沒有遇上安迪,不出意外地會重複布魯斯克的老路;看上去弱不禁風的安迪,若是沒有超級強大的内心,受過良好的教育,擁有豐富的知識智慧,也是如此。

安迪的成功說明,人要想對抗體制的束縛,保持生命的活力,就得要在精神物質上有所準備。

"有些鳥兒是關不住的,它們的每一片羽毛都帶着自由的光澤。"

安迪告訴雷德,人在陷入困境時,其實隻有悲觀和樂觀兩種反應。他隻是懷抱最好的希望,但預做最壞的打算,為未來做好準備,隻是他沒想到飓風會吹這麼久而已。

假設有間滿是珍貴古董名畫的屋子,如果聽說飓風要來,它的主人可能會有兩種反應:

一種人總是懷抱最樂觀的期望。他會認為飓風也許會轉向——老天爺不會讓該死的飓風摧毀了倫勃朗、德加的名畫;萬一飓風真來了,反正這些東西都買過保險了,不用擔心。

而另一種人總是揣着悲觀的憂慮。他認定飓風早晚會來,他的屋子一定會遭殃。即使氣象局消息說飓風轉向了,這個家夥仍然相信飓風會掉頭去摧毀他的房子。

因為他知道,隻有為最壞的結果預先做好準備,才可以始終抱着樂觀的期望。

安迪無疑是有備無患的後一種人。當被他指控為殺害妻子和情夫的兇手後,在判刑前做足了最壞的打算。他賣掉債券股票,所有的錢都投資在假身份的名下,由好朋友吉米進行管理。

而吉米死前,也按之前的約定留下保管财産和資料的鑰匙,隻要他能出獄,就可靠它們迅速改頭換面,過上好日子。

然而《肖申克的救贖》不僅是精彩的越獄故事,還有更深層次的隐喻。斯蒂芬.金想告訴讀者的是:

1.困境下精神的富足,遠遠勝過物質的富足。

僵化而強大的監獄體制會讓人靈魂麻木,安迪之是以願意用兩周的禁閉,換來享受音樂的短暫一刻,隻是渴望喚醒自己和大家關于正常人生活美好回憶,保持重獲自由信念的一種方式。

他堅持不懈地給州長寫信申請資金,擴建豐富了圖書館,還幫助囚犯湯米通過自學考試,以期改變他的命運。

哀莫大于心死,過去愛吹口琴雷德入獄30年後,而今覺得已經沒有意義。安迪通過自己的行為不斷影響了雷德,特别送了他一支口琴,以喚醒了他心中的希望之火。

2.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肖申克,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

體制和思想雖是無形的,但對人的束縛卻如肖申克的高牆困住了身體,也困住了的靈魂。

"生命可以歸結為一種簡單的選擇:要麼忙于生存,要麼趕着去死。"

戒備森嚴的監獄是禁锢人身體的牢籠,但很多時候困住人們心靈的,卻是畫地為牢,看不見摸不着的圍牆。

因為很多人三十歲就死了,隻不過七八十歲才埋。餘下故步自封的人生,陷于無限重複中,最後悄無聲息地消失。

就像小說中的布魯斯克,雖也愛喂鳥,卻并沒有像電影裡那樣上吊自殺,而是接受命運的安排,在條件惡劣的養老院中離世。

3.世上沒有什麼能關住一個自由的靈魂,除了他自己。

電影裡的結局是美好的,安迪和雷德在墨西哥,碧海藍天浪花一朵朵齊華坦尼荷的海邊,過上了獄中向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讓觀衆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我希望,太平洋的海水和我夢中的一樣藍。"

但小說并不這樣完美,雷德隻是穿過了墨西哥的邊界線。肖申克是一個隐喻,象征着他超越了僵化的認知局限,掙脫了心靈的牢籠,顯然更具有現實的意義。

因為生活總是充滿意外,安迪這樣強悍的拯救者很難遇到,唯有強大我們的内心,學會堅強以對。

否則,哪怕人離開肖申克,一輩子都走不出心裡的肖申克;身體走出監獄,一輩子也走不出心裡的牢籠。這正是作者斯蒂芬.金想要表達的深刻主題。

其實,《肖申克的救贖》也救贖了作者斯蒂芬.金。

雖然斯蒂芬.金是以恐怖小說著稱的暢銷書作家,他小說的故事驚悚懸疑,又多血腥暴力美學,特别适合改編為影視作品。1985到1995的10年時間裡,美國最暢銷的25本書裡,斯蒂芬.金一個人就占了七本,每一部都被搬上了熒屏。

常常斯蒂芬小說還在寫,電影就排隊要拍,導演追着他要稿子,火得一塌糊塗。他想專注于嚴肅文學的創作,如演員要下場,觀衆和經紀人卻不準。

于是史蒂芬.金便寫了《肖申克的救贖》,由4個中篇小說構成,不僅簡單講恐怖故事,而且充滿了自己對生活的反思,有自己獨特情懷在作品裡。

斯蒂芬.金

與電影追求刺激以利票房,将故事講得更為驚險動人不同,斯蒂芬.金着力于安迪的心路曆程的描寫。比如那個電影中被典獄長殺人滅口的高中生湯米,在小說中被手下留情,貪婪冷酷的典獄長諾頓放了他一條生路——恐吓一番之後,轉往其他監獄去了。

是以,喜歡《肖申克的救贖》和斯蒂芬.金的朋友,不妨讀讀原著,當會有一些意外收獲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