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抗疫一線|方艙機器人:配送、巡檢、醫患互動 醫護人員“減負”生力軍

财聯社記者5月7日訊(記者 張洋洋 毛明江 邱豪)上海本輪疫情發生以後,國家會展中心、臨港等上海各大方艙醫院陸續迎來有機器人入駐,承擔集中送餐、投放防疫物資、配送藥品、消殺、巡檢等工作。這些進擊的機器人,已經成為科技賦能方艙管理,為醫護人員“減負”的得力助手。

3月底,上海全域封控前夕,上海有個機器人有限公司(YOGO ROBOT)接到相關部門指令,派駐一部分機器人進駐臨港、上海(青浦)國家會展中心等方艙醫院,提供集中送餐、集中投放防疫物資,精準點位按需配送藥品、生活物資,線上下單指派取物等服務。在臨港方艙醫院,YOGO共投入了80台機器人參與工作。

吉佳萍是YOGO ROBOT業務營運部營運專員,也是此次YOGO ROBOT參與臨港方艙的一線機器人運維人員。4月1日下午,吉佳萍與另外6名同僚一起入艙,作為第一批進入臨港方艙的工作者。

未曾預料的充電、過坎難題

“當時到達的時候,整個場景非常混亂,甚至連電都沒有,”吉佳萍向财聯社記者回憶初次入艙時的情形,因為當時的臨港方艙仍在搭建當中,一直到4月5日才正式開艙接收病人。于是,在4月1日-5日,吉佳萍與同僚進行了高強度的現場實施工作,以及各種測試環節。

“第一個難題就是機器人充電問題,”因為對于機器人而言,沒有電等于斷了生命線,而當時的方艙仍處于建造當中,公關區域的充電并不完善,當時隻有病床旁邊有插座供電。

“我們後來是借用病人床位來給機器人充電的,”吉佳萍告訴記者,但又因為每個病床由隔間隔開,空隙也非常窄,機器人很難容納進去,“其實充電難度是非常大的”。

充電問題之後,另一大難題還在于機器人行走時的“過坎”。吉佳萍告訴記者,臨港方艙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倉庫改造而來,電路并不完善,地面有很多線纜裸露在外,造成了很多“坎”,最高的地方甚至存在10cm的高差。而YOGO機器人的移動底盤,最高的過坎高度是3cm,遠大于這個限高。

“我們現場團隊就開始去想各種辦法怎麼樣去解決這個問題,最後就決定開始搭橋建斜坡。當時大家都很焦慮,都在什麼網上找各種解決方案,在淘寶上看用什麼東西來做橋比較合适,後續是選擇了日常比較常見的減速帶一樣的東西去過坎。”

“搭橋也是非常大的工作量,”吉佳萍說,“剛開始是我們7個人自己鋪,到最後兩天的時候,很多勞工都自發性來幫助我們,因為他們覺得這些坡度的改善,對于方艙環境的改善是非常好的,是以大家都很願意幫我們一起去解決,一起來鋪設橋梁。”

除了充電、修繕坡度之外,對于移動機器人而言,還比較棘手的就是方艙環境。在之前,YOGO機器人主要是服務于樓宇場景。吉佳萍告訴記者,方艙環境跟普通的樓宇有着很大不同,普通樓宇雖然樓層多,但每一層的點位數(機器人到達點)是沒有那麼多的。

“但臨港方艙是分了B1、B2、B3三個艙,共計有11個病區,平均每個病區有110多個接貨點,總體上算下來有1200多個點位。這些點位的工作都需要YOGO機器人去完善,我們是需要一遍一遍、再三确認機器人自主導航定位的精準度。是以說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大的工程量,前期我們會推着機器人進行掃圖,整個方艙它其實面積特别的大,掃圖也是一個很大的工作量。”

“再複雜的樓宇場景都不是難事了”

前期,YOGO機器人主要是減輕醫護等人員等工作負擔,滿足方艙内一日三餐區域送、專送配送服務需求。随着服務時間推進,在後期,YOGO機器人在現場還提供了醫護通知、醫藥專送、醫患互動等服務。

比如流調服務,這是基于核酸檢測需求,幫助醫護人員降低病患流調工作量所開發的新功能。

在方艙現場,吉佳萍和同僚們挖掘到醫護人員每天都需要親自到每個床位之間,讓大家完成每日自我健康監測的上傳,這是一個重複的勞動力,“于是我們機器人就充當了一個移動的小喇叭的功能,每天上午和下午定點兩次,跑到每一個人的床位中間,提醒大家完成自我健康監測的上傳,機器人螢幕上貼有華山醫院的二維碼直接掃描上傳個人資料,大大提高了醫護人員的工作效率。”

此外,在方艙這樣一個特殊環境中,YOGO機器人還提供了一些娛樂性的功能。吉佳萍說,這個功能主要是想讓現場所有的從業人員以及病患,心情可以得到緩解,機器人當做一個方艙内的吉祥物,有動物園系列定制皮膚、定制語音提示、心願牆、泡泡樂、智慧空間等功能。

“印象比較深的是,有一次一位醫護人員在方艙裡面過生日,我們就點開了一排機器人,給他唱生日快樂歌慶生,那位醫護人員非常滿意,就很開心。”

每天,吉佳萍和同僚們基本都要在方艙内工作6個小時。日常不在艙内的時間,現場團隊也都要來回和醫護人員、保潔環衛等從業人員溝通,挖掘場景需求痛點,形成新的産品方案。

“主要是真心想為方艙做點什麼,想減輕一些醫護人員以及保安保潔他們的工作量,能有這樣的機會還是非常值得的。”

“在方艙這樣的場景下待過之後,我覺得以後再複雜的樓宇場景都不是什麼難事了”,吉佳萍向記者感慨。

“醫護人員是最大的安心保障”

從4月1日至今,吉佳萍和6位同僚已經在方艙一線駐守了37天。由于住在隔離酒店,每天上午,他們都要驅車近一個小時去往方艙。

由于要在中餐和晚餐兩個高峰時間段之前進入艙内,日常他們有兩次進艙時間,分别是上午10:30和下午16:30。在這之前,他們要做好所有的消殺和防護工作。

“其實剛開始進艙的話,心裡多多少少還是有點忐忑的,因為在這樣一個未知的場景,總歸是有點害怕的。”吉佳萍向記者坦言,令他和同僚逐漸安心的,是同在方艙的醫護人員。吉佳萍說,每次進艙穿衣服的時候,華山醫院的醫護小姐姐們都會在他們的防護服上畫畫,跟他們開開玩笑,減輕心理負擔。而來自各省市的援滬醫療隊,都會給他們做進艙前的檢查工作,作為最後的保障。

“你身上的任何一條縫隙或者任何一個洞都逃不過他們的眼睛,他們會幫你第一時間進行修複,這讓我覺得非常感動,因為隻有他們的保障,我們才能安安心心的進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