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 Square Enix 3 億美元“賤賣”工作室是個合理舉動

*本文編譯自 IGN US 相關内容,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如今,遊戲公司的收購已經成了新聞版塊的常客,而且标題裡面動辄就是幾十億美元。微軟用 687 億美元收購了動視暴雪,索尼花 36 億買了 Bungie,此外還有好幾個以十億美元為機關的收購,在 2022 年,這似乎已經成了一種常态。

是以最近剛上了新聞頭條的收購案就有點讓人意外,至少初看之下很讓人驚訝,因為這個數字比我們預期中低很多——Embracer 隻花了 3 億美元就買下了 Square Enix(下文簡稱 SE)的 3 個工作室和這些工作室的主要 IP,包括《古墓麗影》和《殺出重圍》。

3 個億就能買下收獲過很多贊譽的老牌工作室,還打包買下他們有着幾十年曆史的 IP,這看着像是打了「骨折」,對吧?特别是和其他收購比較的時候。至少,從玩家的角度來看确實如此。但 SE 此前在财報中表示,這些工作室的很多作品雖然口碑不錯,但在商業方面令人失望。而且這家公司已經表态要投資區塊鍊、AI、雲遊戲等技術。考慮到這一點,過去一直開發劇情向單機遊戲的工作室可能和 SE 今後的方向不太吻合。

這意味着從長遠來看,這筆交易對這三家工作室而言很可能是件好事。

令人震驚的賤賣?

對我們這些鍵盤分析師來說,3 億美元就買下勞拉·克勞馥、銀河護衛隊(不過今後能不能繼續出漫威遊戲要看版權方的意思)、《殺出重圍》的亞當·簡森等等角色,這簡直就是光天化日之下「明搶」啊,但據 Ampere Analysis 分析師 Piers Harding-Rolls 介紹,這個價格應該是綜合考慮了很多因素,很可能是個合理的價格。

「價格就是這樣,它是基于 Embracer 的商業評估和 Square Enix 的出手意願,」Harding-Rolls 告訴 IGN,「影響具體價格的因素裡面,有一些是我們無從得知的,比如說營運成本和遊戲開發過程,是以我們能掌握到的資訊不全,無法準确評估價格。」

一個主要的原因可能就單純是錢。就像 Niko Partners 分析師 Daniel Ahmad 在推特上指出的那樣,在 2021 年,藝奪(Eidos)和水晶動力(Crystal Dynamics)的利潤率遠低于 SE 整體。這不是要拿單個工作室和整個公司比,隻是表明這幾家工作室對 SE 整體的利潤來說貢獻很小。兩位分析師還都指出,SE 早就想賣這幾個工作室了 。

「這幾家工作室一直沒有為(SE)帶來穩定的商業成功,而且這家公司想要精簡組織,給股東們講一個更有吸引力的關于增長和利潤的故事,」Harding-Rolls 解釋說,「此舉可以讓這家公司更精簡,讓他們可以運作一個利潤率更高的遊戲業務。商業角度來說,這個交易讓他們站在了一個更有利的位置,給未來的增長提供了穩定的基礎。」

Ahmad 稱:在 2021 年,水晶動力利潤率為 3.6%,藝奪蒙特利爾利潤率為 0.65%,SE 整體營運利潤率則是 14.2%

考慮到這些工作室的主要項目大部分都要等好幾年才能結出果實,這個價格就更合理了,就連 Embracer 的公告都強調說,在未來兩個财年裡,除了賣老遊戲之外,這次收購不會為 Embracer 帶來任何明顯的收益提升。

水晶動力最近才宣布要用虛幻 5 做新的《古墓麗影》,遊戲做完肯定是好幾年以後的事情了,除此之外,他們還在和微軟一起開發重新開機版《完美黑暗》。藝奪去年剛推出了《漫威銀河護衛隊》,而 SE 蒙特利爾工作室在做完幾部「GO」系列手遊之後,出産也不多。

考慮到未來幾年的開發計劃不多,最近幾部遊戲的表現又沒有達到預期(如《漫威複仇者》和口碑不錯的《漫威銀河護衛隊》),這個低價就開始顯得合理了。賣了這幾個工作室以後,SE 可以拿到一大筆錢用于投資他們感興趣的領域,而且今後不用再擔心這幾個工作室的營運情況,可以專注于其他子公司。就像 Harding-Rolls 指出的那樣,這可以讓 SE 為股東們描繪出一幅更有盈利潛力的圖景。

既然如此,那 Embracer 又是圖什麼?Embracer 最近一直在收購,買下了 Gearbox、桌遊大廠艾賜魔袋(Asmodee) 等等公司。而這次買下的工作室雖然有巨大潛力,比如說有望依托知名 IP 打造成功作品,但 Harding-Rolls 指出,此舉并非沒有風險。

他表示:「Embracer 需要在未來幾年裡投入大量資金,而且幾年之内都不會看到明顯的投資回報,但它也收獲了一批很強力的 IP 和系列,如果能做出好遊戲,潛在價值可以輕易超過 3 億美元的報價。」

Embracer 的公告甚至專門提到,這家公司已經從銀行獲得了額外的貸款來為這些收購提供資金。就像 Embracer 的 CEO Lars Wingefors 在四月中旬接受《金融時報》采訪時說的那樣,把雞蛋放在好幾個籃子裡,可以減輕某一個籃子帶來的風險。

他當時說:「如果隻能做一個遊戲,就會有很大的商業風險,但如果能做 200 個遊戲,就像我們這樣,商業風險會更小。」

由于 Embracer 對「成功」的定義更加寬松,換了東家之後,這些團隊的狀況可能也會有所改善。

離開 Square Enix 後獲得成功的例子

被 SE 賣掉的三個工作室有很多脍炙人口的系列,其中有大受好評的系列初代作品、續作、重新開機等等。但考慮到在 SE 旗下的時候,這些遊戲經常是叫好不叫座(至少以 SE 的标準來看),這個 3 億美元的價簽就顯得合理了。

在 2013 年,廣受好評的《古墓麗影》重新開機作雖然賣出了 340 萬份,但還是沒有達到 SE 的預期。另外兩個由歐美工作室開發,并且口碑很好的遊戲《殺手 5:赦免》和《熱血無賴》在當年也沒有達到 SE 的期望。SE 總裁松田洋祐在幾年後表示,他們對《古墓麗影》的預期「極高」,但随着時間的推移,這些工作室的遊戲銷量一直令人失望。

在之後的幾年時間裡,《殺出重圍》系列也基本上沒了音訊,2017 年有報道稱,雖然《殺出重圍:人類分裂》反響良好,但這個系列的開發已經停滞。SE 蒙特利爾也已經不再開發獲得過很多贊譽的「GO」系列手遊。《漫威複仇者》被 SE 評價為「令人失望的結果」。而在最近,藝奪的《漫威銀河護衛隊》一開始也沒有達到銷量目标。

在發售很多年後,評論家和玩家們依然在稱贊其中很多部遊戲,是以 SE 的标準究竟合不合理真的有待商榷,但就像 Ahmad 在推特上指出的那樣,SE 的歐美工作室一再表現不佳,而日本工作室的收益則一直不錯,《最終幻想 14》及其最新資料片「曉月之終途」,以及 2020 年的《最終幻想 7 重制版》都銷量極佳。

SE 是一個需要為股東負責的公司,它需要将利潤最大化,需要重視——至少現在需要——區塊鍊技術,是以這些工作室或許并不适合 SE。也許到了标準不一樣的 Embracer 麾下之後,他們可以把這些叫好的遊戲也變成叫座的遊戲,因為人們顯然還是喜歡這些佳作的。

雖然整個《殺出重圍》系列一共隻賣了 1200 萬份,但根據這次收購時披露的資訊,《古墓麗影》系列的總銷量已經超過了 8800 萬,其中重新開機三部曲占了 3800 萬。很明顯這個系列有一批忠實粉絲,而 Embracer 也期望這次收購可以強化他們的 3A 陣容、增加知名系列的數量、擴大潛在的玩家基數。

此前已經有一個被視為「商業失敗」的工作室在脫離 SE 之後取得了成功——《殺手》系列開發商 IO Interactive。而且 IOI 甚至不是 SE 賣掉的——SE 在 2017 年直接宣布了從 IOI 撤資。後來,由華納兄弟發行的《殺手 2》(2018)獲得了高度評價。而 IOI 自己發行的《殺手 3》(2021)則發展到了更高的高度。IOI 稱《殺手 3》是該系列最成功的作品,并且它讓這家公司的收入和利潤都達到了新高。

IOI 目前的開發計劃包括幾部尚未公布的遊戲和一個未定名的 007 遊戲,雖然我們無法斷言 IOI 如果繼續留在 SE 旗下會發展成什麼樣,但它顯然已經不是将近 10 年前陷入商業窘境的那個工作室。被 Embracer 收購之後,水晶動力、藝奪蒙特利爾、SE 蒙特利爾說不定也能像 IOI 那樣獲得一個新的起點。畢竟,Embracer 收購之後似乎不打算施加太多壓力。

Embracer 的 CEO Lars Wingefors 在接受《金融時報》采訪時表态說:「從商業的角度出發,我們不搞中心化的商業決策。可以看看其他公司,在他們設了太多的董事和管理層,開始操控創作者的時候,他們就開始掙紮,開始崩潰。」這幾個團隊可能需要适應一下這種管理理念,但這種管理方式或許能重制《殺手》那樣的成功故事,而且就像 Harding-Rolls 說的一樣,到了最後,這可能是最好的做法。

他表示:「考慮到日本發行商通常以高度集中的方式運作,那種去中心化的方式對這幾個工作室來說将是一種文化沖擊。可以說,這解開了他們的商業枷鎖。」而 Embracer 本身也有這樣的想法,根據該公司關于此次收購的示範檔案,他們堅信,「在 Embracer 的營運模式下,這些工作室将取得出色成就。」

Embracer 旗下有黑馬漫畫、科赫影業、艾賜魔袋等諸多子公司

而且與索尼收購 Bungie 的情況類似,這次易主對這幾個工作室還有另一個好處——多媒體。SE 美洲與歐洲 CEO Phil Rogers 表示:「Embracer 讓我們能夠在所有媒介上建立新的合作關系,最大化地發揮我們 IP 的潛力,實作創造卓越娛樂産品的夢想。」随着知名 IP 在「内容戰争」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這幾個團隊想讓自己心愛的系列獲得新生,改編成其他媒介的作品,也不足為奇。

雖然這次交易的價格讓廣大玩家感到震驚,但綜合考慮了 SE 的業務重心、SE 對這些工作室商業價值的看法、SE 自己的産出,以及 Embracer 對收集知名 IP 的興趣之後,這個決定就比較容易了解了。就像分析師們說的那樣,這幾個工作室很可能擁有光明的未來,但這次交易也不無風險。但至少,脫離 SE 後的 IOI 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例子,讓人們可以對這幾家工作室的未來持謹慎樂觀的态度。隻不過我們至少還要等個兩年才能知道他們能否成功。也許到了那個時候,我們就能從 3 億美元這個價格帶來的震驚中緩過勁兒來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