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
這是世界總是充滿了奇妙,為大衆所熟知的食物如大蝦,竟然還成群結隊地生活在450度的海底熱泉旁。
不過,這裡需要澄清一個概念,此大蝦非彼大蝦,栖息在高溫高壓環境下的這些大蝦,是海生動物種群中的一個另類。
它成功引起科學家們的關注,也吊足了老餮們的胃口,但顯然和食客之間的飲食源緣較為薄弱,換句話說,這些大蝦并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可食性海産品。要把它們笑納到肚子裡,就等于拿自己的生命在做賭注。
熱泉與盲蝦
憑借常識判斷,在常壓的實體狀态下,水抵達100度攀升至沸點,可随着壓強在直線上漲,水之沸點也出現節節高的現象;當壓強開始向回返的方向降落,水之沸點也逐漸跟着下滑。解釋前者最好的一個例子,莫過于在高海拔地帶面對食物難以燒熟的問題。
到了深洋海底,類似的問題将再度浮現,沸點的高低和水壓成正比。海底熱泉的形成完全拜地熱所賜,當地熱提供給海水足夠的熱能後,一眼一眼的火山噴泉開始釋放着威力,其溫度低辄60度,高辄464度。
熱泉内部包含不同的礦物質,噴發出來的顔色呈現黑色、黃褐色、藍綠色等。很多海底生物會是以敬而遠之,但仍有特殊的種群選擇在熱泉旁存活。
要知道,這裡長年累月得不到太陽半點光照,這些鮮為人知的特殊種群,卻能夠既來之則安之,依靠地熱資源輸送而獲得一席之地。
英國科學家在2012年在加勒比海底深處有了新的大發現,一座海底裂谷中聳立在離洋面5000米處,海底熱泉瞬間進入到探險者的視野,攜帶某種黑色礦物質的熱流,不時地朝着上方汩汩噴射,其噴射高度長達有近1公裡左右。
極為罕見的是,數以千萬計的“無眼蝦”把噴射口的外圍籠得密密匝匝,最多大概有2000隻就栖居在一個平米的範圍之内。
由于這種大蝦特異于正常大蝦,為了友善辨識和研究,它們又多了一個學名交大西洋噴口盲蝦。
嚴格來講,它們的近親此前上了研究名單,定位也在海底熱泉的周圍,魚蝦蟹之類的通通都是。
盲蝦之“盲”
有科學證據表明,這種類型的大蝦,可能在剛開始進化的時候,就對海底熱泉談不上什麼依賴,尤其是雌性大蝦為了優生優育,會在繁殖期遠離噴射口,選擇别處安全之地待産。
出生後的小蝦靠什麼食物來補充營養呢?經過光合作用後的食物,對身體機能的發育有好處。
但當小蝦長到成年之後,它們必須重返闊别已久的“基地”。眼睛作為器官不再能正常發揮起作用,倒是在脊背上演化出一個光傳感器,這可以滿足高溫高壓環境下生存的所需,會第一時間察覺到海底熱泉發射的紅外線。
成年大蝦順利過渡到捕捉以化學合成為基礎的食物為生。
嗜熱菌大量依附于海底熱泉,無論是噴出的金屬,氣體,還是礦物質,它們都照單全收、不挑不揀。大多數嗜熱菌從含硫無機物中抓取能量即含硫氨基酸。
成年大蝦以自身為嗜熱菌的培養皿,進而源源不斷捕獲食物。
深海蝦和淺海蝦在骨骼的發育上,出現了兩種形态的分支。深海蝦的外骨骼的硬度比淺海蝦要軟10倍。
大西洋噴口盲蝦最大的看家本領是,在100度甚至以上的高溫環境中,可以相當迅速地進進出出、暢通無阻。然而,不幸的是,隻要在39度以上的水溫裡待上一陣子,生米就會煮成熟飯了。
它們通過光傳感器讀取海底熱泉的溫度,當感覺到水溫超出了自身所能承受的範圍,将以最快的速度移出空間,進一步躲避高溫帶來的傷害,這是一種本能的反應和自保。
它們的外觀顔色顯得有些蒼白,當真被煮熟後就會變成和可食蝦一模一樣的紅色。人類要打算滿足口腹之欲的話,還得事先掂量一番,無毒無害的才能放心大膽進嘴。
海底熱泉噴發出的礦物質多半參雜侵蝕人體的重金屬,可想而知大西洋噴口盲蝦肉身上所攜帶的毒素,若是被吞噬後隐匿在人體器官中發作起來,估計是沒有什麼後悔藥可吃的,再先進的醫療條件和技術,恐怕此時此刻也難以補救!
結語
陸地和海洋相比,前者是人類生息繁衍的絕佳之地,踏足在堅實的陸地上,我們才能世世代代擁有存在感。
海底的世界遠遠大于人類的預想,不明身份的生物會潛藏其中,雄踞在食物鍊頂端的人類,可謂是高等雜食性動物,往往禁不住海鮮美味的誘惑。
誰曾想,海底熱泉旁的盲蝦很難對付,被人類遇到也算是棋逢對手了。吃還是不吃,這是一個問題?為了自己的一份安康,還是忍一忍蠢蠢欲動的脾胃吧!
疫情時代在提醒着我們,人類吃了不該吃的食物,會為此付出慘痛代價,更何況生态圈内的顯性和隐性污染何其多,單單為了追逐盲蝦口味上的獵奇,不惜拿自己的身體做實驗,最終必然會落得個得不償失的下場!
人類的聰明和愚蠢,其實不過正在一念之間沉沉浮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