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話題讨論:書畫傳承與數字化建設(三)

《中國書法報》第367期3版版面

書畫傳承與數字化建設(三)

兩會期間,陳洪武、張繼、鄢福初等委員的提案都涉及到書畫藝術的“數字化轉化”和“數字化建設”問題,反映出目前書法界普遍關注的熱點話題。為此,《中國書法報》特以“書畫傳承與數字化建設”為話題進行公開征稿,進一步深入探讨書畫藝術數字化建設相關議題,以期有效促進書畫等傳統藝術的數字化轉化。本期刊發部分來稿文章,以飨讀者。(編 者)

建設數字化書畫藝術全庫的目标與前景

□ 李肖漢

根據當下不同人群的需要,書畫圖像文獻的數字化發展已經得到積極探索。随着越來越多支援手機端書畫查詢與觀看的應用軟體出現,個人查閱書畫圖像變得更加便捷。2019年末,曆時13年的全國古籍普查工作結束,為數字化書畫藝術全庫的建立提供了一些工作思路和文獻支援。在此大好形式的基礎上,建設高品質、多功能的數字化書法藝術全庫是具有可行性的,并且前景十分光明。如建立成功應有以下幾大利好:

一是數字化書畫藝術全庫能服務校園藝術教育。大陸現在已形成了覆寫各個教育階段的書畫教育活動。在這種背景下,書畫藝術全庫的建立能對中國小的美術教育普及和高校書畫專業的教學産生巨大助力。在很多高校的書法課中,僅用一本字帖作為教材甚至不能滿足學生一學期的學習之用,而多本字帖又不便于攜帶。且當下的紙質書畫出版物偶有失真、色差等問題,可能會使學生造成誤解,而高檔的出版物又會加重師生的經濟負擔。如果書畫藝術全庫成功建立并普及到高校藝術類學科的教學中,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都将更加專業且便捷。

二是數字化書畫藝術全庫能對藝術史研究提供文獻支援,為美術文獻提供搜尋引擎服務。如能全面地把書畫作品數字化分類,并添加多種可供檢索的标簽,書畫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效率将大大提高,研究思路也會随之拓寬,甚至可能會發現一些書畫史的新現象,産生一些新觀點。這些标簽應包括但不限于書畫作品的作者、創作時間、作者創作時的年齡、創作地、收藏地、曾收藏者、材質、裝裱形式、尺寸、題材、風格、技法特征、以及題畫詩和書法釋文、钤蓋印章資訊、出版資訊等。

三是數字化書畫藝術全庫的建立會對提升百姓藝術修養,豐富人民文藝生活産生助力。因疫情原因,在美術館、博物館網站“雲觀展”成了很多市民的選擇。而數字化書法藝術全庫的建立,會讓市民的線上觀展體驗不止局限于展出藏品,還有很多未被展出的藏品,更便于市民對展品全方位、多角度的欣賞,打破欣賞藝術品時的時空限制,對不同展館的藏品也能進行比較欣賞。這都将豐富百姓的文藝生活,促進廣大市民的文化自信。

(作者系遼甯傳媒學院書法教師)

當下書法的數字融合與文明互鑒

□ 連 超

随着社會形态的變遷、科學技術的發展、審美精神的追求、價值理念的轉向以及視覺認知的延異,藝術與科技交叉、融通已成趨勢。書法也随之而改變,不再是實用和審美兼具的“書齋範式”,而轉為崇尚審美的純藝術表現的“展廳文化”。

為适應新時代民族複興、文化繁榮和交流互鑒的現實需要,相關部門應統籌規劃、科學管理,加強保障體制,落實責任主體,以人文科技交融為建設理念,以文明交流互鑒為建設目标,以寫好中國漢字、重塑中國形象為初心使命,打破傳統藝術研究範式,充分利用先進技術,有效借鑒既有成果,大力改良編撰模式,積極建立書法藝術網絡版線上檢索系統,完善數字化字庫建設。同時,以創新數字融合為技術手段,将曆代書家的編年事迹和作品轉化為可視化、專業化資料庫——通過采集、拼接、整合和存儲,從地理、時間、書家、作品四個次元交錯、疊加,再現書家的人生軌迹、書學活動及其經典名作。該庫具有全景呈現書家的時代行迹、改變文學地理空間的認知方式、挖掘并還原文化現場等多重學術意義,真正實作書法數字化轉型以及全球傳播與共享。

此外,應加強新時期“文字元号全景式博物館”建設,展品應包含大陸曆代文字實物、碑刻拓片和曆代名家臨摹精品;國外象形文字拓片;國内各民族象形文字實物和拓片;曆代書家墨迹信劄。

通過科技引領、資料驅動、學術支撐、直面公衆,結合運用文字、實物、圖像、裸眼3D、虛拟仿真、全息影像、人工智能寫作、體感互動技術、“知識圖譜”等多種數字手段和展陳途徑,實作從線下到線上、從技術到觀念、從筆墨到審美的互動轉換,進而全方位、多模态、沉浸式揭示書法的發展脈絡與闡明書法的人文精神。

(作者系四川大學藝術學院發展規劃辦主任)

高校書法通識課中教學“數字化”的挑戰

□ 李宇陽

21世紀以來,以視、聽為主的多媒體工具已被各高校廣泛運用在通識課程的教學中。然而,書法藝術因“摹寫體悟”的特殊性,在很長一段時間内無法突破傳統“師授”的樊籬。近年來,随着“數字化”資訊技術的發展日臻成熟及智能手機的普及,迅速形成了以“網際網路+”為載體,以網絡化、資料化、智能化為表征的“雲端”體系,這使得高校書法通識課在教學過程中發生了諸多改變。

高校書法通識課中利用多媒體裝置教學已屢見不鮮。就筆者的授課經驗而言,通過投影儀和展錄儀等多媒體裝置對書法進行講解,雖能直覺展示曆代書法作品的圖檔及視訊,但因書法藝術風格浩繁,不同書家、不同書風特色不一,任課教師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物力去備課,且在課堂教學中,學生難以長時間集中精力,時間一長,彼此都疲憊不已。而基于數字化技術對書法資源進行整合,将其資料化後編寫而成的手機端軟體,則有效地解決了教學過程中的痛點。依托書法數字化的技術,産生了一批使用、操作極為友善的智能軟體,它将大陸現存的書法資源資料化後,采用“雲端”管理模式,以字典、字帖的方式進行分類,并在使用過程中将這兩類打通,實作對古代碑刻、法帖、拓本等資料的全面檢索。此外,軟體還與硬筆、篆刻相聯系,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僅通過手機就可迅速地對書法資源作整體、系統的觀照。“每日故宮”是故宮博物院将自身藏品通過掃描、拍照等方式轉變為電子資源後推出的一款軟體,其所涵蓋的品類相較書法類軟體更加豐富,資料資源也更加多元化。借助此類數字化工具,不僅可以提高課堂效率,更能減輕任課教師的工作量,使他們有更多的精力進行書法技法的實踐指導。是以,傳統的多媒體教學方式在當今“書法數字化”的時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

書法數字化是時代發展之必然,于高校書法通識教學而言,其更具雙面性。一方面,我們要看到數字化之利,在教學中可以突破地域限制,最大程度使用書法資源,縮小備課成本,減輕教師壓力;另一方面,書法數字化也不斷地影響着傳統書法通識教育,現有的教學體系過于陳舊,這就生發出了對建構新體系的迫切要求與挑戰。隻有緊跟時代步伐,以發展的眼光不斷調整、完善現有的書法通識教育教學體系,對其進行更新,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藝術的認識與了解,進而為社會培養綜合素質過硬的高層次人才。

(作者系吉林建築大學書法教師)

大資料時代背景下

書法領域的新機遇與新挑戰

□ 劉 川 李冰林

“數字化轉化”的核心在于如何深入挖掘大資料資源,并進行有效轉化。“數字化建設”的核心在于創造更多有效的大資料資源。但是不論挖掘還是創造有效的大資料資源,都需要更多的人才儲備、技術儲備和知識儲備,更需要多學科、多領域互相融合、借鑒。首先是網際網路開發維護相關方面;其次是資料庫統計學應用分析相關方面;再次是書法應用場景創意開拓方面。對于書法領域而言,基于“數字化建設”的有效大資料資源創造顯得更加迫切。

據筆者前期相關調研發現,目前全國不少省級書協還缺乏規範的官方網站、微信公衆平台。同時,中國書協曆次舉辦的權威展覽的作品電子圖文缺乏官方的權威釋出和彙總。另外,高校書法教育成果彙總的資料資源展示權威平台也較為缺乏。是以說,書法領域相關大資料、雲平台等基礎數字化建設還相當薄弱,很多方面尚處于空白。是以,這需要發揮書法界集體智慧。我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思考與嘗試。首先,發揮好各級書協的作用,特别是省級書協和中國書協應當成立專門的工作組對書法數字化建設方面開展相應的工作。這些工作前期可以集中圍繞會員資料資料庫、展覽創作作品圖文資料庫、書學研究圖文資料庫等方面進行開展,維護好本協會“兩微一端”、開發展示平台,并将相關資料庫資源與這些平台進行對接。如果人才和技術缺乏,也可加強與相關技術團隊或公司的合作;其次,書法相關傳統紙媒應該加強數字化建設工作,相關報刊、學術期刊應加強已釋出的各期文獻資料的資料庫建設。還可根據自身的側重開辟具有特色的資料集或文獻資料庫。同時,加強這些曆史文獻資料的搜尋、展示、擷取與共享;再次,書法高校應當加強專業化人才的培養、引導,也可加強相關領域的校企合作,特别關注書法數字化建設相關方向的人才和技術儲備;最後,書法自媒體或書家個體也應當轉變觀念,在書法領域數字化建設方面集思廣益,實踐出新,或許在未來會有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劉川系重慶兩江新區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兼學術委員會主任;李冰林系重慶文理學院書法教師)

數字藏品推動書畫藝術數字化轉化

□ 谌秋玉

毫無疑問,面對世界的日新月異,文化傳播載體的更新不容滞緩。相較于全球大環境下博物館書畫藝術數字化建設,大陸博物館書畫藝術數字化建設要做的功課還有很多。

根據2022年1月“博物館頭條”釋出的“全國文博數字藏品(NFT)發行月報”可以看到,大陸已有多家博物館通過區塊鍊技術釋出NFT數字藏品,且一經發售短時間内便被一搶而空。區塊鍊技術讓數字藏品在包含了文物基礎資訊的同時,還以圖文并茂的形式供人觀賞,交易關系也能得到官方上鍊确權。在文化傳播、藝術品收藏與鑒真、藝術品流動與保管方面有着明顯的優勢。此種現象正說明了,博物館藝術品與閱聽人之間的關系逐漸從實物導向型轉化為資訊導向型。而這種模式的逐漸建立,促使各大博物館加快了館内書畫藏品數字化建設步伐。

作為區塊鍊産業的重要版塊,國内數字藝術品順應數字科技的發展浪潮,成為了區塊鍊技術應用已落地的新興賽道。加之“creative city”概念的提出,文化發展漸漸從城市發展的邊緣向核心地帶位移。博物館作為一座城市的視窗和文化輸出載體,科技與文物結合的文化輸出方式對于強化地域符号起到重要作用。

數字藝術品的形式大緻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将已經成型的數字藝術品通過區塊鍊技術進行加密處理;第二種是将傳統藝術品先進行數字化轉化,例如照片、視訊等形式後再進行數字加密處理;第三種則是一體化數字藝術品,通過将藝術品實物與數字所有權憑證分離的方式。藏家可将藝術品委托專業機構保管,而通過所持有的數字藝術品所有權憑證實作權屬證明。國内博物館書畫數字藝術品的發售選擇了第二種形式。以甘肅省博物館2022年2月28日在騰訊幻核上架的數字藏品“魏晉社會連環畫”為例,此次發行的六款數字藏品:《耕種圖》《牧畜圖》《烤肉煮肉圖》《雙駝圖》《宴居圖》《采桑圖》均采用了科技公司使用的先将藏品實物轉化為數字藏品後上鍊的形式進行發售。甘肅博物館以發售館内數字藏品的形式進行文化傳播,讓公衆加深了對甘肅地區的視覺符号印象,對該地區的曆史發展脈絡、社會人文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博物館作為公益性事業機關,收入來源較為單一,主要依靠門票和政府撥款,而發售館藏書畫數字藏品則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在博物館文化輸出的過程中,閱聽人的參與程度決定了博物館文化傳輸的收益效果。數字藏品讓博物館藝術品的價值不再隻是獨一性的儀式崇拜,而是從最初的膜拜價值到展示價值逐漸轉變為了體驗價值。博物館數字藏品作為博物館文化傳輸過程中的線上商品,依托區塊鍊科技手段進行上鍊後,利用其價格親民、參與門檻低的雙重優勢,将藏品活化“飛入尋常百姓家”,拉近了閱聽人與博物館的距離的同時實作了經濟收益。進而起到逐漸掃清傳統繪畫、書法數字化轉化路途上的障礙的作用。

(作者就讀于雲南大學)

數字下的書畫傳承 虛拟中的意境之美

□ 詹若雨

随着社會變遷和科技進步,數字資訊時代的到來對傳統藝術的發展形成了強大的沖擊,中國書畫現在的傳播方式逐漸顯得“滞後”和“落伍”,如何進行傳統書畫的數字化轉型成了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在大多數人眼中,現代技術是一種理性的認識,而傳統書畫是一種感性的體會。現代科技與傳統藝術看似是兩個沒有聯系的事物,但二者在交融中也會産生不一樣的化學反應,利用數字互動的形式,将積極地促進中國書畫的數字化轉型。

何為數字互動?具體來說是利用數字化的手段,打破原有資源的時空限制,對現有資源進行整合和連接配接,并向外界輸出資訊的虛拟技術,借助于新的技術手段進行新的交流與互動,為傳統書畫提供重大契機。簡而言之,數字互動就是利用數字化将虛拟與現實進行溝通交流。

我們應當采取活态傳承的數字互動。這一方式旨在運用數字化手段使傳統書畫“活起來”。現代科技背景下,我們可以将二維的實物媒介轉換成三維甚至多元的新媒介,例如紹興市徐渭藝術館曾展出關于徐渭作品的數字影片。這種視訊播放的表現形式不僅讓觀衆了解了曆史,還讓人們身臨其境地感受傳統書畫的獨特魅力;又例如可以設計讓書畫“動”起來的數字互動裝置,靜态的實物會讓人們感受到嚴肅,而動态的事物則會拉近距離,若再加上生動有趣的動畫效果,将會更加吸引觀賞者。此外,還可以設計與書畫有關的小程式、小遊戲,讓人們在休閑娛樂中學習傳統文化知識,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我們也應采用突破時空的數字互動。現如今,創設的許多線上數字博物館内,收集了許多書畫家的高清作品圖,使人們不再局限于到線下博物館觀賞,而是坐在家中也能閱覽高清圖檔。值得一提的是,此舉同時減少了紙質作品的使用率和破損率。《禮記·學記》中曾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是以,我們可以把教育融合在數字互動中,開展線上書畫研學,讓更多的人能夠認識并了解書畫,把古老而優秀的文化傳承下去。運用突破時空的數字互動,使得傳統書畫作品不再是專家、學者研究欣賞的小衆藝術,而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大衆藝術。

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我們要利用好這個時代帶給我們的獨特機遇去傳承和發展文化,讓中國傳統書畫煥然一新。

(作者就讀于紹興文理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中心)

監制:楊超 朱中原

編輯:王沛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