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語
Introduction
本質上,這是一場成本遊戲。
作者丨北 岸
責編丨崔力文
編輯丨朱錦斌
在漫長的傳統燃油時代,汽車制造商們花了一個多世紀的時間研究和更新發動機,但是進入百年一遇的行業轉型期,這些公司集體面臨着一個關于“斷舍離”的戰略抉擇——
電氣化的加速,昔日的燃油車資産急劇貶值,不僅威脅到車企的短期利潤,甚至還威脅到它們的長期生存。
這是困擾大部分制造商的集體難題,我們也可以看到,最近幾個月來,已經有公司陸續采取了行動,為電動汽車和新興業務單獨建立新部門,将其與傳統内燃機業務進行分拆,甚至單獨推出适合新時代的電動汽車品牌。
隻有這樣做,制造商們才有希望擁抱更有想象力的未來,并在公司内部釋放更多資本和精力。前幾年異軍突起的特斯拉和潮水般湧入的其他電動汽車初創公司,股價和估值一路飙升,這讓那些擁有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曆史的傳統制造商十分焦慮。
“從營運的角度來看,目前許多制造商最關注的傳統燃油産品的退役計劃,”資料資訊機構IHS Markit的分析師在去年的一份報告中表示,“換句話說,是時候考慮如何優雅地、或者有序地退出傳統燃油車市場,且将舊資産遺留的負面影響降至最低,如利潤率下降,裁員,産品序列的變化以及不得不抛棄的制造資産。”
如何處理新舊資産間的關系?
一種,是單獨上市。極星Polestar是從沃爾沃汽車剝離出來的電動汽車品牌,目前已計劃在本季度通過一家特殊用途的收購公司(SPAC)完成上市。
一種,是單獨拆分。雷諾的電動車剝離計劃已是闆上釘釘,福特則宣布了新的公司結構,分别設有Model e和Model Blue兩個不同的業務部門,且新業務由一把手親自挂帥。
另一種,是均攤風險。戴姆勒選擇将其Smart品牌重新定位為一家與中國吉利共同合資的新企業,未來歐洲的電動車也将在中國完成部分設計和最終的新車生産。寶馬正将其内燃機的生産轉移到奧地利和英國,并着手重組其産能的全球分布,德國大學營未來将聚焦于電動汽車和其它新業務。
雖然與電動汽車沒有直接關系,但大衆和戴姆勒在過去兩年中都剝離了他們的卡車部門,這為集團專注于電動乘用車提供了更好的土壤,如近期他們重點發力的大衆ID陣容和梅賽德斯的EQ品牌。
“這個轉型的特殊時間點,我們也看到了不同的商業模式,但大部分公司都是殊途同歸,即将有限的資源聚焦在電動汽車等新業務裡。”麥肯錫歐洲大區的汽車業務負責人Andreas Tschiesner如是分析。
“背後的邏輯是完全不同的。”
福特首席執行官吉姆·法利(Jim Farley)在一月份的電話會議裡向投資者坦言,想要在新時代營運好電動車業務,這和以往營運好傳統燃油車業務是不一樣的,基于這樣的考慮,福特選擇在新上司班子的帶領下分拆了電動車業務,并借此機會對公司架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市場需求和産品矩陣都将推翻了重來,就連采購、供應鍊和關鍵零部件都是完全不同的。”法利補充說,新業務的節奏也将完全不同,從根本上講,内在邏輯也是完全不同的,管理層需要新思維和新的應對方式。
華爾街的分析師們則認為,投資者更願意将内燃機為代表的的舊資産視為資産負債表上的一個“死砝碼”,但與此同時,現階段幾乎所有制造商的利潤都來自燃油車,這種情況可能會持續數年之久,直到電動車業務足夠成熟。用吉姆·法利的話說,這時候的燃油車業務是一個“利潤杠杆”,其盈利能力對轉型十分重要。
當然,分拆也會帶來一定的風險。
一家新的電動車公司,是否能吸引足夠的投資來跨越研發和産能的爬坡期?内燃機業務的停産,能否以避免大規模裁員的方式進行管理?畢竟,單獨上市或内部重組等舉措對人力資源的挑戰是巨大的,這也是大部分汽車制造商對激進化轉型持謹慎态度的原因之一,他們需要逐漸過渡到電氣化來保護就業基本盤。
但是,新四化轉型的車輪行至當下,“避免激進”的想法可能已經過時了,随着電動汽車市場佔有率的快速增長、從0到1的新造車勢力們也日漸成熟,再加上全球對脫碳的呼籲日趨緊迫,越來越多的玩家隻能和燃油車業務揮手說再見。
傳統制造已步入轉型的“第二階段”。
向電動汽車過渡的“第一階段”,汽車制造商們往往選擇不斷加碼以探路轉型,如資本次元的巨額支出;到了當下的“第二階段”,發展路徑已日益明晰,大家已經将押寶的天平徹底偏向電動化等新事物,陸續從舊資産和就技術裡撤出資金,以彌補電動汽車和自動駕駛的更高支出。
還要避免避免“零和”陷阱。
所謂轉型的“零和”陷阱,即傳統燃油車的利潤率下降速度快于新業務利潤率的提升。在即将迎來的轉型“第三階段”,新業務的獨立性将成為重組成敗的重點考量,些被縮減或剝離的舊資産已經很難為轉型持續“輸血”了,對資産負債表的影響也将越來越突出。
本質上,這是一場成本遊戲。已經有新造車勢力選擇輕資産的模式,價值鍊的大部分環節由其他公司代工,消除複雜性,輕裝前行。例如,麥格納為一衆初創公司代工生産電動車,而索尼也選擇同屬東瀛陣營的本田進行制造聯姻。
至少在當下,燃油車仍然為制造商們帶來非常好的利潤和現金流,這樣的不可替代性将一直持續到未來10年或15年。即使是那些沒有舊資産負擔的新造車公司,如果有投資機構欲對其加碼資金,未來幾年相對穩定的現金流也是主要考量的一個方面。
|北岸|
不愛汽車的品酒師不是好編輯。